孔子說“四十不惑”,可我就是在40歲開始困惑的。這是為什麼?

老孫遁世無悶


我也是,大大地有了中年危機感!但人在每個年齡段應該都有疑惑的!現在是高速發展多元化的時期,我想活到老,學到老,,八十歲有疑惑也屬正常的!

孔子的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洞察力和人生智慧。一個人的境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的高度不是看他的知識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認知能力有多強,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了,我們理解,所謂的四十不惑,我理解的是兩個意思,一,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知道這輩子該幹什麼了,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會動搖了。還有第二點,就是對世界上的林林總總,對這個世界上的光怪陸離都能夠做出價值判斷。判斷是非,善惡和美醜。

但開始說了,對於古人的思想我們提倡學習,但並不能全盤照搬。

多元化的時代,疑惑是分分鐘的事!一條路走不通,還可以走另一條路!

想開始,怎麼晚都不算晚!想結束,怎麼早都不算早!所謂四十不惑,不是讓你思想夢想都清零,那你四十歲以後不就成了裝在套子裡的人嗎?

在我看來四十,我還青春著了!還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有疑惑是很正常的事!

比如我剛剛不小心工作生活都滑到了谷底,疑惑重重,每天在不停問自己,拷問自己 ,你不找出口,誰會替你跑?你不站起來誰會替你突破……

以前的我種的因,就別怨現在得到的果,有惑,才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路!

好在,另一種不惑在指引著我,知道善惡美醜,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才能在四十有惑時,不至於迷失方向,還有,甚至更有向前走得動力勇氣。


六六六的六小姐


古代人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幾百年不變,人們的生產生活無非就是重複過日子。孔老夫子總結了一下人生規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成為了聖人名言名句。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千變萬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化太快,孔子的人生格言不適用於現代社會。有人講,中國現在的發展速度,一年相當於古代的幾十年,甚至於上百年。

如果孔子在世,可以他要修改他的格言為"三十畢業,四十結婚,五十買房,六十還貨,七十什麼也不知道"。


飛飛貓說話


孔子說“四十不惑”,可我就是在40歲開始困惑的。這是為什麼?

咱倆同歲,我也是80年的,今年40,正好我也困惑了,聽聽我的故事也許對你有幫助。

1、我的經歷

我在去年收了一次工傷,上的輕重放一邊,告訴你:我還得二次手術,而且以後再也不能跑步,甚至快走時間長都不行。我是腳踝韌帶斷了,軟骨也掉了,一年的時間了,現在早上沒什麼事,下午受傷的部位就有積水。你要知道我以前每週都要跑步,這個上對我打擊太大了。

2、不該疑惑

我現在工作內容也換了,有點跟不上,領導也卡不上我了。後續還需要換崗位,我也困惑過,但經過一段時間我想明白了:人,有些事既然改變不了,就不要在想了,想也沒用。困惑、疑惑只不過是折磨自己,把自己的身體養的好好地,對家庭照顧,和家裡人和和睦睦這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金錢困惑、利益困惑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努力工作其餘不要去想,其餘交給老天吧。40歲的年齡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沒事自己想想回到家你看到父母、孩子、妻子大家都開開心心,健健康康這才最重要了。

總之:同齡人困惑短時間可以,但一定要自己調整,凡事往開想,多微笑、多和家人溝通,你的暫時煩惱、困惑,也許過幾天就不值一提了,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吧》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潯水


您好,孔子說的“四十不惑”是對他自己人生的總結,不是對其他人的而言的。他能夠在四十不惑,是因為在之前人生的積累才達到的。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這段話是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也是次第修行才能夠得到的結果。

他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這個學可不是我們現在學的數、理、化等知識,而是對人生道德的學習,學習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天之道。

到三十而立,從古至今講解的人很多也各有道理,什麼立業啊、立事啊等等。但個人覺得,從【子曰: “不知禮,無以立。”】的話來看,孔子所說的“”應該是指知禮了。

進而到四十達到了不惑的境界。什麼是不惑呢?這個不惑不是我們認為的對生活的困惑,或是對人生的迷茫,因為這些困惑孔子早在十五歲“

志於學”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了。

朱熹對這句的註解是:“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意思是對於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明白了,擁有了智慧,自然就沒有疑惑了。

孔子從十五歲到四十歲,在人生修養方面不斷地學習和修證獲得了“不惑”的境界。這是一個人內在道德修養的過程,而且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才有可能。但也不是一定可以達到。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就連子貢都說,這是老師孔子自我的表述啊,他也都自嘆不如。其實,能做到孔子這樣四十不惑的從古至今也真沒有幾個人。

只不過後人將“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當做了三十歲和四十歲的代名詞,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這樣才會讓我們感嘆“為什麼孔子四十不惑,我們到四十歲才迷惑啊?”

所以,跟聖人一對比就明白了:我們十五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大多是“人不輕狂枉少年”吧?

那麼,我們三十歲的時候也象孔子一樣總結人生,是不是也三十而立呢?恐怕大多都是感嘆:“還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吧?

四十歲了,人生過了一半,也有資格和經歷來總結所謂的人生了,但是想想這一輩子為什麼而活呢?下半輩子該怎麼走?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因為我們沒有從十五歲就樹立目標,更沒有在人生修養方面努力學習和修行二十多年,自然無法獲得不惑的境界。

但是,當我們感到了迷惑,也正是迎來解惑的開始。因為這時我們就可以去認真反思,去了解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相。

雖然已經四十,但人生也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第四》

只要真正能夠明白人生的意義,得到了不惑,那這輩子也就沒有白活。所以,只要我們去學習,永遠不晚。

人生的道理在哪裡?古聖先賢已經替我們去親身體驗過,在儒、釋、道的經典裡,都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人生指南。都是揭開我們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迷惑的鑰匙。

希望您能早日通過:“志於學、而得立、得不惑、知天命、可耳順“的過程,也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大自在。


紅塵法遠


40歲再也不想年輕時那麼有衝勁,四十歲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時候,父母已經老去,孩子尚未成年,我們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孩子的就業,房子的貸款,工作的壓力,有了小積蓄,身邊各種的誘惑和盤算,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不惑談何容易?

一般都認為不惑是啥事情都明白,知曉厲害,但我感覺這是胡說八道——別說40,50歲,60歲一樣是有疑惑,有50歲雙軌的,有60歲大爺去洗頭房被抓的,70歲包二奶的。

我認為不惑更應該是能抵抗各種誘惑,不輕易被一些事物迷惑,面對女色管的住雞兒;面對風浪,始終不放棄。


世故的MIK


我今年已經50歲了,過去沒有想過,那就是老頭,現在才發現還真是老頭。

這是30歲的樣子,真不覺得自己好看,50歲回頭一看,真不錯。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回頭看,我覺得是減法,從某種角度來說《痛並快樂著》也是一種減法,把很多東西經歷的想過的寫出去,然後留在那兒去新的白紙上去跑步。

但是對於我來說,30歲我覺得無論從自己還是對各位的提醒來說,做減法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現在再帶東西聯大的學生,我經常提醒他們,在30歲之前要玩命地做加法,要去嘗試,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種可能,你也不知道命運將會給你怎樣的機緣,所以不試你怎麼知道。

但是有的人就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試,各種加法,但是忘了收,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我覺得30歲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要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處亂跑之後要做一次減法的重要時機,否則就晚了。為什麼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八條線拴著你你能跑多遠?它可能會互相牽制。

在30歲時候我已經被破格提成,也就是說,學術的話叫教授,記者的話叫高級記者,我29歲就被破格了,到現在這樣的事情已經很少了。但是在那個時候又開始感到一種巨大的困惑。到2000年的時候,做悉尼奧運會,掌聲也很多,我突然覺得一切都不太對勁了,我自己問自己你究竟要做什麼,哪些東西要拋掉。

那一年我做了非常重要的一個減法,我停了自己的節目,停了一年,沒有任何出鏡。當時有人勸我主持人這一行,您只要一個月不出鏡還湊合,您半年不出鏡,就沒人記住你了。我說那我這張臉太廉價了。那一年去研發新節目,這是在出完了《痛並快樂著》之後。

2001年,我整整停了一年,今天所走的一切其實都感慨於那個時候的做減法。那個時候我可以做很多東西,我可以做體育,我可以做娛樂,我可以做其他好玩的東西,做製片人等等,但是我說不,我發現我只能做新聞,我也最該做新聞。

再然後,我當時是三個欄目的製片人,我在一夜之間都辭了,也才成了今天的我,我單純了。

前幾天跟同事聊天還說,我說30來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不僅僅是很多可做的,但是我覺得我就是打新聞這頭深井吧。

很多的職位,要提拔你當主任副主任,我拒絕了,回到普通百姓的位置上。到現在為止,我是中央電視臺連股級幹部都不是,絕對本科畢業的群眾。你瞭解我們的體制,但是我拒絕了。

我就想看看一個本科生能夠走多遠。一個本科生的學歷為什麼不可以不斷地去學習,讓自己去帶研究生?對,我現在要帶研究生,每年要帶十一個,這都是一個減法的結果。

這當然是回過頭來的一個感慨。另外,在年輕的時候特別容易在奔波之中,最後產生一種感受:一切我都該得到,只要有哪件事有點缺陷,我就心裡特別不舒服。在座的各位千萬別,也要學會做減法。

就是在那個時候,快到30歲的時候,28歲的時候,1996年,看奧運會我編出了一句話: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

在曾國藩的長篇小說裡頭,其實寫到了很重要的一句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什麼?曾國藩想給自己的書房起名“求闕廳”,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是最好的,月亮還沒有全圓的時候是最好的。但是對於常人來說這是缺陷,還不夠完美,不夠達到極致,毀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的。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才是最棒的,花一全開離落花很近了,月亮一旦開始全圓,離慢慢的變成殘月很近了。

所以我覺得這是我30歲給我的很重要的一個助推和啟示。

40歲沒那個時候好看了,但是我覺得放鬆了,自由一些了,為什麼呢?不再是西裝革履了,不再是黑白模樣了,而是開始問幸福了。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四十不惑。30歲是減法,40歲是困惑,不是不惑。我覺得現今這個時代40歲恐怕困惑是最多的,我的中年危機很早,到三十六七歲就在困惑,我乾的一切有價值嗎?有意義嗎?我到底要幹什麼?

《幸福了嗎?》這本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誕生出來的。到30歲的時候你發現有很多幸福目標都是跟物質掛鉤的,三十而立這個立是指學歷的立,你得有車有房,要不然丈母孃不把你媳婦許配給你,很物質。

但是四十不惑很難,我覺得古人平均壽命低,沒有現在長,因此要濃縮,四十就不惑了。我覺得我四十就是困惑,物質沒有給我帶來我以為會帶給我的幸福。同樣在40歲的時候,之所以很多人問我,你幸福嗎,我的書名是《幸福了嗎?》,是問號,是代表我內心的困惑,中年危機的誕生。40歲你要回答自己很多的問號。

40歲左右得多跟自己聊天,要去讀很多的東西,給自己一些答案。我很慶幸在三十六七歲走進了《道德經》的世界,我在《白說》裡面已經談到。在40歲的時候還要思考的是,如果周邊的環境不發生改變,尤其是軟環境,您心情舒暢的走出家門,到處是亂闖紅綠燈的,你買一個東西都是假的,打個疫苗。

我說這兩天中國都在跟颱風,兩個颱風做鬥爭,一個颱風是無形的,一個颱風是有形的。無形的颱風就是疫苗,它衝擊著我們內心安全的堤壩,另一個颱風是中國很少從上海登陸的颱風,這是題外話。接下來你要去思考的是你獨善其身,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擁有了很多的答案,周圍的環境不變化,你會幸福嗎?我有八個字說的比較重,我覺得我們現在是道德赤字,人性虧損,這才是目前最大的赤字和虧損。

前些天就在離這不遠,我親眼見到了兩個車相撞,其實撞得沒有那麼嚴重,該負責任的,因為撞了另一個車,說咱停到路邊,人家慢慢停在路邊,前面的車跑了,一車人也沒有攔著他。這會是一個負責任的父親嗎?這會是一個負責任的兒子嗎?更不要說他怎麼會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而他可能是你的同事。這就是道德赤字和人性虧損,也必然會影響到你。

你不管自己是多麼大寫的一個人,除非你足不出戶,但是足不出戶也不妨礙你的孩子要打疫苗,你送外賣,外賣也有可能有問題。所以中國人如何學會由一個小老百姓變成一個公民,這是我在40歲既問給我自己這個人,也問給這個社會重要的命題。

如果30歲是減法,40歲是困惑,我覺得50歲我送給自己的詞是好奇。50歲很尷尬,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進可攻,退要混得可以也可守,躺在自己取得的某種東西上,躺十年混個退休也似乎可以。

最近看一本書上寫得非常有意思,說在硅谷裡真正成功的創業者五六十歲的偏多,這跟我們的概念是不同的。中國如何,什麼時候能夠不把創業全部當成年輕的事業,就跟中國不該把志願者都當成青年志願者一樣。

上一週我做了一期節目,是中國網上要招募退休的中小學教師,每年有兩三萬塊錢的補助,然後去鄉村當老師,而且必須是優秀的。我說是正式開啟了退休後再就業的先河,當然不光是慈善,但是回到50歲,離那一塊還有點距離,你怎麼向前走?

更重要的是對於50歲的人來說,有兩個挑戰,第一個挑戰是你自己,你是不是還對很多的事情好奇,你的人生觀是如何的。我覺得我的50歲最大的收穫,或者我此時按照什麼方式在活著,就是我善待每一個今天。20歲的時候容易活在明天裡,一不注意,50歲容易活在昨天裡。

但是我努力地剋制自己,既不活在明天也不活在昨天,我善待每一個今天。50歲的人就不該總是明天再說或者說昨天真好,我覺得今天最好。

那天看蔡琴的演唱會的碟,蔡琴說一句話蠻好,每一次看照片我都覺得兩年前的那一天真好看,但是兩年前的那一天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好看過。這句話挺有味道的,我30歲的時候沒有覺得那個時候挺帥的,覺得自己毛病很多,可是今天當我隔了二十年回頭看的時候,原來我也年輕過,原來我頭髮那麼多。所以善待你的每一個今天,兩年後再看你的今天最好不過。

就像史鐵生說的那句話,當我的腿剛不能走路的時候,我坐在輪椅上天天懷念奔跑打籃球的時候,每天都非常痛苦。又隔幾年,我在輪椅上生了褥瘡,渾身難受,那個時候天天懷念幾年前我什麼都不癢什麼都不疼,安靜地坐在輪椅上的時光。又隔了一些年,我得了尿毒症,我總要去透析,那個時候我就懷念僅僅有褥瘡的輪椅時光。

那50歲如果再活不到善待每一個今天的地步,前面50年白過了。其實我覺得別等到50歲才明白這個道理,30、40就應該明白。所有的東西都容易輕易地錯過,旅行中的一頓飯你只要沒吃,再吃30年後了,還不一定是那個味道。所以善待每一個今天是我50歲的時候第一個感受。

第二個就是好奇,我發現我隨時可以不再對很多事情好奇了,因為見過了很多體驗了很多,但是我督促自己好奇。所以現在做很多事我都帶著好奇的心,手機可不可以豎著拍?也可以。你去做現場報道,去做看似很大的很莊嚴的峰會,你連線可不可以更輕鬆,更好玩,更讓大家印象深刻?你可不可以用新媒體進行傳播,都可以。

我覺得好奇是督促人類進步最重要的一個動力。那為什麼不能成為督促一個體進步的最重要的動力?一個民族只要不好奇了,這個民族吹了。

另外一個大的層面,50歲是一個重要的考驗。四五十歲的時候,在中國,你作為一個怎樣的既得利益者。

我非常擔心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因為希望而去實現很多的夢想,一旦自己實現了夢想,成為既得利益者,便成為阻攔別人實現夢想的人。我說得沒錯吧?

轉眼就用他曾經最不喜歡的方式來對待年輕人和事。因此在幾年前我自己就開始以志願者的身份去每年招十一個研究生,一帶帶兩年,現在已經畢業了五期,有55個純研究生畢業了。我覺得做這樣的既得利益者是很幸福的事情,你擁有了某些感觸,你也有能力去帶他們。

每上完一天課晚上請他們吃飯,花不了多少,但是這是一個好的既得利益者應該做到的。

既得利益者有可能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重新成為鋪路石,我曾經說過一句話,我不想太多的對幫助我的人說謝謝,因為我要以加倍的方式去對待年輕人。這就是我說謝謝的方式。如果天天那兒說謝謝,你卻成為阻攔者。接下來就是為別人鋪路,我希望中國不管是物質的經濟的思想的文化的各個領域的既得利益者,當你成了的時候,要考慮你該怎麼做。

昨天推火車的人,今天成了攔火車的人,回頭看中國的歷史,到處如此,今天也不會不是這樣,甚至有的時候會更多。所以呼籲所有的既得利益者,能重新像年輕的時候碰到那樣的人那樣,成為那樣的人。我也許做得不夠好,但起碼我在想,我在做,在說。


孫遠遠


竊以為,常人與聖人是有所區別的。聖人孔子為什麼“四十不惑”,我們循著孔子的聖蹟,就足以看出他的不凡之處,“四十不惑”的原因。聖人“不惑”的原因,也正是常人難以做到,造成“困惑”的根源所在。

一是勤奮好學

孔子讀易,雖然韋編三絕,但他仍然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所以說,人惟有勤學,才能知而不惑。孔子不僅能學,還提倡“時而習之”,既能學,又能習,不亦樂乎,樂在其中,自能“不惑”。

二是不恥下問

孔子“每事問”,他既問過有名的學者,也問過普通的農夫;既問過白髮蒼蒼的老者,也問過梳著小辮的孩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能如此謙虛好學好問,自能“不惑”。

三是志存高遠

有志者,自然不做井底之蛙。孔子志於道,克己復禮,欲平天下。他還說,我的志向能夠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倘若一個人,以天下為己任,一生為他人著想,不存私心,坦坦蕩蕩,自能“不惑”。

四是百折不撓

孔子周遊列國,歷時十餘年,行程數千裡,歷經艱難險阻,四處碰壁,可他依然自信極堅,毫不動搖。有時甚至十分狼狽,十分危險。孔子困於陳蔡之時,餓了七天,仍然不斷學習,絃歌不絕。他說:“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人能如此,當然不惑。

常人之所以有惑

常人,尤其是人到中年,正是多事之秋,幾十年所行之途,恰恰與聖人之道相反,追名逐利,為了自己,為了家庭,拼搏了半生,抑或有諸多不盡人意。回首往事,無可奈何花落去;看看當下,步履維艱;展望未來,一片茫然……人到四十大半輩,處於如此境地卻難以回頭轉身,豈能無惑乎?

從聖人孔子的身上,從他的所言所行,常人足可以學到解除困惑的辦法。


一真講堂


40不惑,不是說40歲後就不再困惑,而是40歲以後,人心性會慢慢發生變化,對看不懂的事情,不再鑽牛角尖,而是選擇不去較真,繞開不懂得事情。所以,人40以後,並不是智力大大提升,對任何事情不再困惑,而是心態發生了變化,學會了順勢而為。

再者,40不惑,並不是斷崖式的,你過完40歲生日,馬上就豁然開朗了。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如春天裡的小草,是在你不經意間慢慢長出來的。也許41歲,也許45歲,總之在40~50歲這個年齡段,人的心智是會慢慢發生變化的,也許在某個時間點,你會忽然開悟。

人說男人40一枝花,所以你不用擔心,你人生最好的篇章拉開序幕了!好好珍惜和享受這一段美好的時光吧!


易小口蘇闖2018


不惑,為什麼要理解為困惑呢。惑,難道不可以理解為誘惑嗎?四十開始,對慾望變得淡泊,不受誘惑。好吧,即使這裡理解為疑惑,那麼孔子的不惑與你的困惑相矛盾嗎?一點也不矛盾,合理著呢。孔子認為不惑,只是他的經歷,是個小樣本,不具有代表性。而你的困惑,正好說明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是不惑的,另一類則是困惑的。


用戶2924600281412


孔子說四十不惑,是自言,不是說所有人都四十不惑。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不是說所有人都有這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