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是吃麻餈的好時節!

在浙江寧波,有句老話:“ 清明麻餈立夏團。” 清明掃墓時,麻餈經常被當作貢品來祭拜祖先。而清明上山,地偏路遠,半途不免飢餓,所以麻餈也時常被當作墊肚子的點心。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人家保留著清明做麻餈的習俗,麻餈中的艾葉、松花粉,都是春天的應景之物,象徵著草木長青,也體現了自然輪迴。麻餈在寧波老話中諧音是“嘸事”,在寧波人心目中麻餈寓意平安無事,因此寧波老一輩的阿姨們到現在還興許依舊在家選用上好的糯米和艾青來製作麻餈,而寧波後生們也不會忘記當年手捧著剛敲打出來的新鮮麻餈,嚼著那專屬清明的軟香。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是吃麻餈的好時節,因為麻餈原料中,有一味最重要的原料——艾青,只有在春天才會生長,所以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吃到最新鮮的麻餈。麻餈屬於春季時令食品,尤其在清明節前後最為美味。

在寧波,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是吃麻餈的好時節!

清明時節的青麻餈,又稱“青團”,一直是寧波人念念不忘的老味道。"青麻餈"的“青”,即指艾青。"麻餈"作為寧波的特產,在一年四季都有售賣,然而青麻餈卻由於其原料的特殊性,成為了清明時期獨具風味的時令食品。艾草,寧波人叫做艾青,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較為濃烈的香氣,其適應性強,普遍生長於路旁荒野、草地。每到清明時節,便是艾草最為飄香的時刻。將艾草汁揉進糯米麵團中,不斷敲打,這散發出的香氣實在是讓人無法抗拒。最後做出來的,就是麻餈,麻餈倒是挺像不加餡料的青團的,但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風味。這麼一片片麻餈,吃起來軟糯香甜,還帶有艾草獨特的氣息,一股春意撲面而來。

在寧波,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是吃麻餈的好時節!

麻餈的傳統做法是用糯米飯和艾青放在石臼中中搗爛,放在鋪有松樹花粉的木板上,然後壓成半寸厚,上面撒上松花,切成方形或菱形,內青外黃,烘煎隨意,蒸熟而食,蘸以白糖,甜糯可口,香味俱佳。下面來看看麻餈的做法吧!

一、預處理

糯米需要經過一天的浸泡;將採摘回來的艾青反覆清洗乾淨後水煮,一般一口大鍋中加入食用鹼半塊,幾分鐘後青艾變成深色撈出,晾到七成幹,一般需要幾個小時。

二、蒸糯米飯

蒸的方式同製作年糕相同,使用木桶裝,大火蒸20分鐘後左右。

三、打製

本地人至今仍多采用手工打製的方式,石臼大木錘,幾個人輪番捶打,同時邊上還有另一人不斷翻動加入青艾的糯米糰,整個過程熱氣騰騰,30分鐘即成。

四、上松花

這裡的松花起到的作用類似於做麵食時撒的麵粉。

五、切割造型

打好的青團放在灑滿松花的桌子上慢慢擀平,迅速地切成方塊或者菱形。一般成品為10釐米見方,1釐米厚度的餅狀,這就是寧波人口中的“麻餈”。

在寧波,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是吃麻餈的好時節!


在寧波,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是吃麻餈的好時節!

成品後的麻餈透著絲絲艾青特有的清香,放進嘴裡咬上一口,滑溜溜、軟綿綿,糯米和著白糖的甜味、松花的香味、艾青的清香,帶來一種久違的熟悉的傳統記憶,令人回味無窮。在清明時節食用的麻餈,是一種標誌性的“追憶食品”。食麻餈時,烘煎隨便,蘸以白糖,香味俱佳;如用火缸煨之,則別有一股鄉村風味。對於老寧波人來說,這樣的食物無比親切,更容易喚起我們心底最柔軟的一抹記憶。如今,麻餈不光是在清明節吃,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更成為凝聚著寧波人滿滿鄉愁的“老味道”。在寧波,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是吃麻餈的好時節!小夥伴們,清明節你家鄉吃什麼傳統美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