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春和景明,你不知道的小知識

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同時,清明也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

我國古人將清明時節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清明時節雨紛紛”。4月,江南地區雨日大多數在16天左右,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部分地區雨量更多,充沛的降水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此時華南氣溫已經達到15℃以上,雨量也繼續增多。但這時的北方容易乾旱少雨,華北、西北易發生春旱。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古代清明詩中,常常寫到桐花。白居易《寒食江畔》詩說:“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意思是,看到紫桐花,就意識到清明到了。麥花被稱為“輕化細細”“萬頃雪光”的“壽命最短”之花。柳花開時思親濃,人們喜歡清明插柳,喜歡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總吟詠柳樹柳花,或是折柳贈別表達依依不捨之情。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萬物欣欣向榮。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季節,人們開始搶晴播種早播。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耕種大忙。這一時節,小麥生長進入最旺盛的時候。“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

清明節氣也是植樹造林的最好時機,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因此,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冷尾暖頭。

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此時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的主要習俗有:禁火、掃墓、踏青、插柳、盪鞦韆、放風箏、蹴鞠等。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的一種文化傳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祭掃、網上時空信箱、網上獻花等低碳方式祭拜,寄託哀思、緬懷親人,為故人送上“雲端的思念”。“綠色清明”越來越受到公眾的認可。

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此時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春遊好時候。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來源 中國氣象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