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為中藥材打造可溯源的“身份證”

通訊員 柴宏文 張萬銀

近日,在隴西縣福星鎮龐家岔村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藥農們正用地膜露頭栽培技術栽植黃芪,從前期土壤深松、種苗選用到種植環節的平地、放苗、噴藥、覆土、覆膜,每一步都按照農技人員要求認真操作。同時,為了下大力氣破解品種混雜、種苗退化和農藥殘留超標等因素導致的中藥材有效成分含量減少、品質下降等問題,農技人員在現場還從重點從土壤處理、藥苗選擇、合理施肥等方面加強技術指導。

“把好種苗質量關是標準化種植的關鍵。目前,我們按照省上頒佈的地方標準讓農戶選擇使用一級苗或二級苗。”正在現場指導農戶種植的隴西縣農技中心副主任管青霞介紹說,標準化種植需要從各個環節嚴格把握,今年,為了防治病蟲害,隴西縣已為萬畝中藥材基地投放了45噸辛硫磷顆粒劑,把病害的防治關口移到種苗的處理上;在測土配方的基礎上,隴西縣還為種植農戶投放有機肥1556噸,有機無機復混肥1695噸。

今年,隴西縣圍繞打造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藥源基地,健全完善道地中藥材質量安全控制和追溯體系,依託縣、鄉、村三級監管平臺,在基地核心示範區分片區建立質量安全監測點,落實“兩證一標識”追溯管理制度,實現中藥材“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全力打造中藥材綠色標準化品牌,助力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了加大相關標準技術應用和推廣力度,隴西縣組建了省內外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和省、市行業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為成員的專家團隊和技術服務小組,抽調全縣65名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全面開展技術攻關,指導進行綠色標準化種植。

藥材好,藥才好。為了保證中藥材種植質量,隴西縣積極引導國藥集團、一方藥業等11家企業簽訂訂單種植合同8000畝。扶持縣內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建設藥源基地5600畝。將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片帶內9家流轉規模較大的企業和合作社納入隴西道地中藥材追溯平臺,配套專業設備,指導建立了生產記錄檔案,推行“兩證一標識”質量追溯管理制度,對合作社種子種苗的選購、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病蟲害統防統治和中藥材收穫加工進行全流程的信息監管,實現中藥材“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

隴西縣中醫藥研究院院長毛正雲介紹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最終給隴西生產的道地中藥材賦予一個身份證,賦予一個電子二維碼,涵蓋它整個生產的環節各個信息,實現中藥材全程質量的控制,實現中藥材整個流通環節的信息的可追溯,以及實現優質優價,品牌和品質的結合。”

據瞭解,目前納入隴西道地中藥材追溯平臺的9家企業和合作社已完成平臺賬戶的分配,設備的採購,相關人員培訓工作,生產記錄檔案的編制以及地塊的編號等工作,企業和合作社各類信息正在定期按時上傳追溯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