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的書,過後大多忘了,怎麼辦?

-零度易水寒-


這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很多人讀書的時候讓自己太舒服了,只是簡單的跟著文字、跟著作者的思路去簡單過一遍。

要想讀完書之後有一個好的理解和記憶,讀書方法很重要、讀完書之後的筆記和思考也很重要。下面和你具體說一說:

一、讀書的時候,要懂得運用快速閱讀法。

1、通常情況下,讀完一本書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根據遺忘規律,讀完一本書之後也差不多忘得七七八八了,所以建議運用快速閱讀,儘量縮短閱讀一本書的時間。快速閱讀除了讀的快之外,其目的還在於:透過快速閱讀,快速建立書本的知識地圖,快速找到書籍中的要點,以及對自己重要的內容,提高閱讀的效率。

2、我現在讀大多數書籍也都是用快速閱讀法,簡單一些的書籍一分鐘兩三千字,難一些的書籍一分鐘一千多字,總的來說效率提高了很多倍,平時要花多天的空餘時間才能讀完一本書,現在用一兩天的空餘時間就足夠讀完一本書。快速閱讀的掌握,一方面是需要長期的閱讀積累的,比如閱讀技巧的積累、知識的積累(你熟悉的內容讀起來更快);另一方面也可以藉助軟件來訓練提高,比如“精英特快速閱讀軟件”。任何一種能力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獲得的,都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的。

二、讀書書之後,做好筆記和思考,方能更好地記住。

1、如果你在閱讀之前提出過問題,那麼在閱讀之後要對你的那些問題進行解答,特別要關注那些和你想的不一樣、或者你沒有想到的內容。

2、讀書書之後建議用提問的方式,逼自己去思考書籍內容。比如這樣問自己: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什麼?書中有哪些知識是我過去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這本書對我的幫助是什麼?這個理論或方法可以用來解決什麼問題?提出問題之後,就要根據問題去思考、然後解答。

3、讀完一本書之後,還可以試著默寫一下書籍的目錄,然後與書的目錄對比一下。這個簡單方法可以幫助你檢測自己是否掌握了整本書的思考邏輯和基本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學著建立自己的邏輯,比如讀完書之後根據自己實際理解情況對內容進行拆分、重組、整合、延伸,製作出一篇屬於自己的思維導圖,或者寫篇讀書筆記等等。


每天學習一點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什麼是“讀過卻忘了”。

如果這個“忘”指的是沒有記住知識點,那麼這很正常。既然讀了那麼多書和文章,根本就不可能將其中的知識點一一記住。

換言之,不要說沒有記住這些知識點,就是死記硬背了很多知識點又如何?那樣,即便是讀了很多書,也不過是一個人肉書架而已。若論存儲知識點,人能比得過圖書館,比得過數據庫嗎?

其次,如果這個“忘”指的是讀一本書時沒有領會,讀過之後也沒有心得;那麼,這不是“忘”,而是隻是有過翻書的動作,實際上根本沒有讀過這本書。

如果在讀完一本書後,真正有了心得,那是不會有“忘”的。


比如,你讀了一本美學方面的書,如果在讀過之後,感覺自己的鑑賞力有所提升,那麼這就是心得,而讀書的成效一旦轉化為心得,是不會“忘”的。

再如,即便是讀了一本菜譜,如果你按照菜譜學會了燒製某道菜,而且這道菜你很喜歡,將之燒製得越來越好,那麼這也是心得,是不會“忘”的。


何書彬


這個好辦,把忘記的書,在網上都找出來再重讀一遍。並且邊讀邊做讀書筆記。把重要的章節都寫下來,這樣就不的再忘了。等以後再有想不起來的時候,就動手翻一下筆記。

每個人的記憶存儲空間也都是有限的,除非印象深刻的事兒,一直會存在腦子裡,其他在生命成長過程中認識的人,讀過的書都有可能隨著歲月一起被掩埋。最好的辦法就是記筆記。

不要怕麻煩。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


孟可的思想空間


你讀書準備幹什麼啊?要是為了記住,那跟背九九成法表就一樣了。


01.目的決定著手段和方法

年過40歲的我,準備學一門計算機語言。跟朋友聊起來,被問:“你學這個準備幹嗎?沒想清楚,還是再等等。”

讀書也是一樣,你準備幹什麼?是解決工作中的問題,還是提升自己的素養、豐富人生,還是不為了什麼讀。

確實之後,才能討論忘不忘的問題。

如果是為解決工作中的問題而讀,無論是讀書還是讀文章,找到解決方法,把問題搞定,那是否記住書裡的內容並不重要。

如果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素養、豐富人生,那麼沒記住的估計就是你自己覺得沒用的,記住的最終有機會指導自己的生活。

如果是為了什麼而讀,那記住、記不住都沒關係。


02.有種學習叫“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是指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某種知識,學習了某種規則。而這種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某種測試表現出來,但是意識層面卻無法覺知這種規則,不能外顯的把這種規則說出來。最早得出內隱學習的研究開始於人工語法、序列規則和複雜系統控制範式。

讀書的時候,除了表面記住的東西,內隱學習也同步進行,在不斷閱讀之中,書裡的東西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從這個角度看記住還是記不住也沒啥。


03.過後忘記,要麼是讀書太少,要麼是重讀好書的次數太少

楊降說過:“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果某信領域的書對你確實有用,那就要立個目標,把相關的書都讀一遍。

再有,

就是找到好書,經典的書,反覆讀……

不必刻意記住,而是反覆閱讀,體會和理解作者的意圖,看出表面知道背後隱藏的深意。

這也許是讀書的樂趣之一。

最後,推薦一篇文章卡爾維諾的《為什麼讀經典》,

所以,除非你是為了應付考試,否則能不能記住書裡的內容並不重要!能不能用起來或者運用知識提升自己才重要。


張大志leo


讀過的書忘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猜大概很多人都已經不記得,很多年前我們努力所學習的知識點是什麼。



如果讓你重新來一次高考,你還能拿多少分?我想就算是當年高考狀元,也無法給出一個十分肯定和當年一樣的答案吧!

因為你所有學習過的和你看過的書,全部都已經化為你自身的修養和智慧。



也許你已經不記得是哪個知識點,但你已經把所有的都歸結為你自己所能運用的了。

所以有些人身上透露著睿智和智慧,有些人身上透露著修養與氣質。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起起伏伏才能成長。書,便是醫藥,讓你在精神匱乏之時有所醫。多讀書,讀好書,人生才能豐盈。


紫花情感


讀過的書,大多忘了,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一種情況是閱讀人很多書只讀一篇且是粗讀,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書便忘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讀書者讀的時候就根本沒上心,邊讀邊忘了,連書名都沒能記住。也有確實時間久遠而遺忘所讀書籍的情況。

在本人的頭條號就曾寫了篇專門為文秘人員和機關企事單位人員指導讀書及作讀書筆記的文章。本人認為,不管讀什麼書,應該形成以下幾個讀書好習慣:

1.關注書的邏輯結構。可以通過看目錄,首先分出主線,利用思維導圖的工具,慢慢用細節包裹,在心中形成有效的脈絡,做到心中有數。

2.做標記。不要怕把書弄髒,儘可能在書上做筆記,可以用熒光筆劃出經典句子、段落、重點等。還可以用紅筆在段落旁邊寫上心得、感悟以及靈感。

3.溫故知新。時刻複習,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記憶有時候也會欺騙你,所以常常複習,加強記憶。另外還可以通過知識的累積讓自己對舊有的知識有新的理解和感悟。長此以往,書只會閱讀越薄。

4.多討論。可以找幾個知心好朋友,一起讀一本書,讀完之後一起聚在一起討論,不僅可以產生思維的火花,讓我們的讀書更加有效,還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一箭雙鵰,一舉兩得。

5.寫讀後感。讀完一本書,如果讀進去了,一定會有千種思緒,萬般情感,可以將他們編織成文字,讓自己盡情抒發。讀書也會變得更加有效。

6.構建PPT。作為一種檢驗的方式,做一個簡單的PPT,證明自己讀進去了,也是讓讀書更有效性的證明。

習慣養成非一日之功,建議大家制定計劃,自我督促加壓,真成養成讀書好習慣


學公文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件——專業練習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等高效學習技能。關注官方資訊號:精英特速讀記憶,告訴你如何完成2000-5000字/分鐘的閱讀速度,理解達到60-70%。

一、讀書的效果問題
人們都希望讀完一本書能有很大的收穫和效果。但是非常不幸,讀書是各類學習方法中效率最低的一種。美國教育學家艾德格 · 戴爾(Edgar Dale)1969年在他的報告中提到了不同學習方式的效益,也叫“學習金字塔”(The cone of learning)。

這幅名為《學習金字塔》的圖片很直觀的告訴我們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會得到不同的平均學習保持率(兩週後還能記住多少):


我們說過和做過的事情記得90%;如:實際做事;模擬實際經驗;做一場引人注目的演講;
我們說過的事情記得70%;如做正式的演講;參與討論;當場看到事情完成;
我們聽過和看過的事情記得50%;如觀看示範說明;看展覽示範;看電影;
我們看過的事情記得30%;看圖片;
我們聽過的事情記得20%;聽講;
我們讀過的事情記得10%;閱讀;

“學習金字塔”表明,閱讀和聽講是效率最低的兩種學習方式。


所以,除了金庸武俠小說中黃蓉她媽等個別能過目不忘的特異人士外,大部分人通過讀書來學習的效果其實是非常低的。2周後只剩下10%,時間再長點估計書的內容都忘了,只記得書名了。我就有過這個親身體驗,一本2年前看過的書一點內容都不記得了。不信,想想大學裡學的內容,有多少還記得?大部分連書名都忘了!

二、讀書的優點
讀書相比其他的學習方法(從實戰中學習(Say and do, See)、貴人指點(Hear、See))還是有它的優點的:
1、老師好找;市面上的書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幾乎涵蓋所有方面。現在只要是個角色都想出書,甭管自己有幾斤幾兩。三人行必有我師嘛,書再爛,總能學到點的。況且有些書出自大師之手,確實能提供給我們想要的東西。但是人生中的貴人可不容易碰到。而且有些時候,老師還不想教你:“教會學生餓死師傅啊!”;
2、時間自由;你想學的時候,就拿起來看,不想學的時候或者沒時間學的時候,就把書合上,找個犄角旮旯一扔。最好放床頭或者書架上,千萬別想看的時候找不到了。

3、 門檻低;從實戰中學習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那樣的好機遇,老闆也不會發慈悲讓我們去嘗試,從失敗中學習。而讀書就簡單了,花上十幾二十幾塊錢就可以瞭解別人的經驗教訓了。雖然體會沒有人家深,但總是有點收穫的。而且如果自己有了意識,就會有主動地找機會實踐,時候多了一樣有收穫。

三、讀書的技巧

從前面的學習金子塔我們知道,讀書的效果很低,如何提高呢?我自己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常複習,多看幾遍便記得牢。如同背英語單詞一樣,反覆的複習。第二種就是用更高學習效率的方法,前面不是說了嗎:do/say/see效果更好,那就用這樣的方法,例如,看完書後和大家交流(say)按照書中的做(do)等等。下面我就講一下這些方法。這些方法最好能都用起來,因為他們之間也有一定的邏輯關係。


技巧一、關注書的邏輯結構
我們讀一本書,不但要關注內容,同時還要了解它的邏輯結構。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對書所討論問題的理解,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想法。另外,也可以通過讀書鍛鍊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例如:馮侖的《野蠻生長》開篇第一章的名字是,當時看目錄的時候非常不解,等看了幾張後,漸漸就明白了作者把它放第一章的原因,因為類似馮侖這些80、90年代利用社會變革和灰色手段挖到第一桶金的人,如果不把這個說清楚,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就會被定義為用不法手段取得的,他的話就不能算正確的了,出書就更不可能了。原來這一章是本書的基礎。

如果有時間,可以學習一下思維導圖,看完一本書,用精英特速讀記憶軟件或者其他類似的軟件把書的思維導圖劃出來,那這本書你就可以說完全讀透了這種方法既學習了內容,又鍛鍊了邏輯思維能力,真是一舉兩得,一般這麼做後,書的內容很長時間都不會忘記。這相當於我們read後,去say and do,效果自然要比單純的read好很多。另外,對於後面的兩個技巧,“討論”和“寫讀後感”也會有幫助。


技巧二、做標記
大部分人看書,喜歡保持書的乾淨,基本不在上面做標記。我想說的是,看休閒消遣類的書這樣沒問題,但是看學習類的就不能用這樣的方法了。原因同樣在於前面說過的效益問題。我看書時身邊會準備兩根筆,一根粗熒光筆,一根藍色圓珠筆。熒光筆用來劃書中經典的句子,段落,標記重點。藍色圓珠筆用來記錄自己的心得、感悟、靈感等。例如,看到一段論述人們生活習慣變化的段落,我會用熒光筆標註重點,然後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想法,或者在其他書中看到的相同或相反的觀點,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這本書的做一下對比,或者靈光閃現的創業的點子都會記下來。這麼做可以讓你漸漸梳理出本書的主線,方便抓住邏輯結構,另外對後來的複習有很大幫助。
讀一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發揮它的最大價值,而不能因為保持書的乾淨漂亮就忽略了讀書的目的,本末倒置。 (如果書是借的,最好別這樣做,尤其是圖書館的書,這樣做其他人看時會很不方便,也不道德。)

所以我一般不愛在電腦上看書,一方面是累眼睛(上大學都不帶眼鏡的我,這兩年用高分屏的筆記本,結果卻看東西越來越不清楚,只好配眼鏡了。),另一方面是無法做標記,不方便。


技巧三、常複習

做標記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方便複習。從學習金字塔中我們知道Read的學習效率是非常低的,要想克服它,一種方法就是不斷地重複閱讀,加深記憶。做好標記後,複習時就非常快了,就像上大學時考前老師給劃的重點。複習時不用全書都讀,只快速瀏覽標記的內容,一般半個小時就能重看一本書。次數多了後期可能更快,甚至10-15分鐘就夠了,書越讀越薄就是這個道理。


技巧四、多討論

和別人討論或者把書的內容講個別人(Say)也是非常好的技巧。要想講給別人,需要我們自己先能吃透記住內容,並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講出來,否則內容不熟、邏輯結構不合理,別人聽的效率就會很低,甚至會聽不懂。這種對原內容進行再加工的能力,可以顯著提高我們的邏輯思考和表達能力。《逆向法學英語》中就用到這個技巧。相信如果能很好的講給別人,自己也會記得很牢。再進一步,如果朋友有人讀過同一本書,互相交流一下,效果也會很好,我有時會主動推薦自己覺得不錯的書給朋友,看完後大家一起交流。既可以加深內容的分析理解,又能瞭解到別人對問題的看法,一舉兩得。

技巧五、寫讀後感
相比較前面幾個這是最難的一個。我不太建議看完一本書後馬上寫讀後感,除非你思如泉湧,不寫出來不足以發洩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讀後感般建議在上面幾個技巧都完成後再寫。因為通過反覆的閱讀、討論交流和對邏輯結構的把握,對問題的理解會更深。另外,對於像我這樣語文從小就沒學好的人來說,寫一篇讀後感難度要超過跑一個馬拉松,需要仔細的醞釀和反覆的修改。讀後感關鍵是要能理解後結合自己來寫,這樣才能讓學到的,真正變成自己的。
當然讀書的技巧還有很多,以上是我自己覺得比較好的方法。而且除了第5點,其他的都很簡單,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但方法歸方法,關鍵的是實要能實際做起來(do),紙上得來終覺淺,知易行難,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老愛說得有趣而有哲理。我們再看金大俠的大作,在《倚天屠龍記》二十四回中,張三丰將自己新創的太極劍傳給面對強敵的張無忌,讓張無忌現學現賣,去鬥趙敏手下的阿大,即“八臂神劍”方東白。張三丰將太極劍演了一遍,問張無忌看清楚沒有,又問他忘掉沒有,張無忌想了想,說忘了一大半了;接著張三丰又表演了一遍,竟和前次完全不同,又問張無忌忘記了沒有,他說還有三招沒忘;這麼教下去,直到張無忌說全忘記了。張三丰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你這就請八臂神劍指教罷!”接著張無忌就以這一套已經忘記招數的劍法,憑劍意去斗方東白。最後取得了勝利。



​​

愛因斯坦與金庸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們倆都道出了教育的基本規律: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達到“不用教師來教”,正如葉聖陶講過的:教是為了不不教。

教師教給學生會讀“忘記”(wangji)很重要,也要讓學生自己會學“旺季”(wangji)。如何自學,可以查字典,可以問別人,能夠把“旺季”讀出來,用什麼方法都可以。這就是教育,這就是學習的品質。我們不要只看學生現在考多少分!學生現在的分數的高低並不代表學生學習品質的優良。有些學生處處死記硬背有之,這樣的學習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只有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才是學生學習語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數學老師教給學生1+1=2時,等於2這個結果在學習過程中重要嗎?不重要,重要的在於1+1是怎樣等於2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索整個過程,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數學品質。

語文素養、數學品質,科學與藝術修養,人格形成,這些才是我們教育要努力達到的,而不是分數。這些都是學習品質,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學習品質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策略以及在學習中表現出的意志品質等,比如自覺、勤奮、刻苦、認真、善思、好問、謙虛、實事求是、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等。這些品質是我們當前教育忽視的,也是老愛所說的忘記後剩下的.它將伴隨我們終生,為我們的今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學習品質才教育的根本,分數是學習品質的一種表象。“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教育的真諦就是當你忘記一切所學的東西之後所剩下的東西,意思是,重要的不是你學到的知識,而是你學習新事物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你在學習中培養出來的素質和品質。這才是大學學習的真正意義——這將是你從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的階段,之後你會變成一個很好的自學者。


我是大學生自媒體創業者希望我的建議能給您帶來啟發​,謝謝


科技與我們的生活


不知您現在處於什麼階段,求學還是工作,讀書的目的,升學還是提升自己。有一個概念叫知識管理,我接觸這個詞已經有十來年了,也時不時的看看知識管理方面的書或軟件,也一直用個人摸索出來的方法管理知識。知識管理分企業知識管理和個人知識管理,可以先去研究一下個人知識管理。

我現在基本上是用思維導圖記錄思路和讀書,讀書的話,先把目錄用思維導圖記錄下來,然後看的時候把內容逐漸往大綱裡填充,等一本書讀完了,這本書就成了一張圖,你會發現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而且一本書平面化了容易記,效率高,就是容易形成結構化思維。推薦軟件xmind。而且即使忘了,看圖很快容易想起來,最重要的就是積累和擴展,每次看書有新知識點都可以加到圖裡去。

還會用雲記事本記錄一些瑣碎的事。

如果你是學生推薦去網易雲課堂,去看一下羅紹峰老師的文獻管理的課程,有一些就是知識管理的方法。

還有一個更重要就是思考,多思考,才能把知識變成自己的,而不是純記憶。


教鳥兒空氣動力學


我也曾經有這樣的困惑,但是現在不困惑了,我記性不好,認了。

上面是我開的一個小玩笑,請君莫怪。其實人的腦容量是有限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而我們的眼睛輸入是非常的快的,大量的內容讓我們無法快速的記憶這樣是很正常的。

有一句話是說讀書的,我分享給你:我不記得我小時候吃過了什麼,但是它們成為了我身體的一部分,讀書也是一樣。這不是原話(我只記住了個大概),大概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這句話很有力的反駁了讀書無用的謬論,讓我們有更多的理由去讀書。我們看過的內容確實很多都忘了,但是我們也確實記住了很多有用的東西,比如我們的觀念和價值觀等都是無形的。

重複的記憶可以加深印象,如果你想記住讀書的內容,你就做讀書筆記吧,把感覺有用的東西記錄下來,經常拿出來看一下就好了,千萬不要感覺這沒有什麼用,等你把經常看的東西都看熟了記住了也就變成自己的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祝你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