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出燕雲十六州的兒皇帝真的那麼令人不齒嗎?

一、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

中國自公元221年秦始皇稱帝以來的一千多年裡,有無數的人稱帝。只要仔細的去看過去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國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王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局面導致了唐之後,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勢。五代十國時期,皇帝的位子就像輪流坐一樣,只要手裡有兵,就有可能起義佔據一方建立政權。但是有一個讓無數後人所唾棄的一個人,用最窩囊的手段當上皇帝,不惜向契丹人俯首稱子。這個人就是石敬瑭,後晉皇帝,原河東節度使。

讓出燕雲十六州的兒皇帝真的那麼令人不齒嗎?

向契丹人稱自己為臣也就罷了,這是奉承,但是向比自己年紀小的契丹人稱兒子,可以說得上是恬不知恥。事實上,為了稱帝,石敬瑭什麼都做得出來,他甚至讓出轄內燕雲十六州以得到契丹人的援助。

燕雲十六州自石敬瑭拱手相讓以來,就再沒有回到中原王朝手中,宋朝因為這燕雲十六州受了不少苦頭,雖然把這塊地方當作失地一直耿耿於懷想要收復,但始終沒能把它打回來。那麼燕雲十六州究竟有多重要呢?

史書記載,幽燕這些州,像是天造地設出來用以分開中原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是易於防守難以攻佔的要塞之地。簡單來說,燕雲十六州是長城以南,但也包括了長城的地方,長期以來不僅有重山阻隔還有人工建設的防線,這塊地方是中原地區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只要守住這塊地方,遊牧民族再強大也能夠抵擋一二,中原王朝國力盛時還可以以此為後方保障去攻擊遊牧民族,擴大疆域。

讓出燕雲十六州的兒皇帝真的那麼令人不齒嗎?

把這塊地方讓給契丹人,契丹人當然是大喜過望,但是卻給隨後的中原帶來了難以彌補的損失,沒有了堅固的防線,遊牧民族隨意南下,衝過平原猶如坦途一般,再也擋不住他們的鐵騎。所以宋朝無數文人扼腕嘆息,石敬瑭得到了想要的利益,卻逃不過罵名,提及此人,人們都面帶鄙夷,對他尤為不滿。的確,石敬瑭割去燕雲十六州留下了極其不好的影響,養肥了遊牧民族,禍害了之後的中原地區,助紂為虐說他是再合適不過了。

二、義父子關係常見的年代

但是在五代十國這一時期裡,結義親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五代十國之中有許多義父義子的關係。石敬瑭的繼承人石重貴就是從旁系宗族裡領養的。後漢的郭威繼承者柴榮是郭威的妻侄。李克用曾與耶律阿保機互認為兄弟,李存勖認耶律阿保機為叔父。這與當時少數民族倫理觀念淡薄有關,也是當時戰亂頻仍的原因。戰亂使得一些將領妻妾子女被屠戮,他們不得不另謀手中權力的繼承人。也有為了降低自己被滅亡的風險而認強大的援軍為長輩的。契丹由於強大的國力經常被認作義父,這也無可厚非,石敬瑭不能被人們接受的地方在於割讓了戰略要地。

讓出燕雲十六州的兒皇帝真的那麼令人不齒嗎?

其實石敬瑭稱帝之時已經歲數很大了,而且在位七年就染上了疾病,拖拖拉拉的就去世了。仔細的審視他稱帝這件事,可能另有言不由衷的地方所在。石敬瑭本來是後唐的將軍,不僅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手下干將,還是李嗣源的女婿。追溯到他父親那一輩,就已經為李克用效力,石敬瑭的父親是李克用的部將。李嗣源死後,後唐政權就陷入了混亂動盪的境地,石敬瑭有勇有謀有權有地,又和李從珂的矛盾很大,兩人猶如水火一般,互相看對方十分刺眼。這時石敬瑭不能不反,如果稍有猶豫讓對手搶佔先機,那他就陷入性命之憂。在這個烽煙四起的時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旦開戰就不能回頭,當時李從珂掌握的兵力要多於石敬瑭,石敬瑭所在的晉陽被圍,他必須尋找強援。

後人在讀史書的時候,往往被史書中的主觀性敘述所引導。因為關於五代十國的歷史是後朝書寫的,宋朝又長期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挾略,所以宋人很多都有抒發燕雲十六州被拱手相讓的不甘心的心理。但是處於那樣的處境,石敬瑭的選擇是他應該做出的。就算拱手讓出土地,難道要讓我自己乖乖獻出自己的首級?也有手下建議石敬瑭不要一下子讓出這麼多地方,不如多給點錢算了。可是契丹人實力強大,既然石敬瑭能用錢收買它,石敬瑭的敵人難道出不起這個錢嗎?要想得到強大不變態度的援助,那就必須拿出更好的條件來。有嗎?石敬瑭於是獻上了燕雲十六州。

讓出燕雲十六州的兒皇帝真的那麼令人不齒嗎?

按後人的目光來看,石敬瑭認比自己小許多歲的人為父親,不過是貪圖人家的兵力罷了!這何嘗不是強者為尊的時代所迫呢?中原諸國混戰,契丹趁機發展勢力越發強大,逐漸成為中原國家必須另眼相看的龐然大物。五代十國時期,契丹人給許多皇帝當過長輩,這不足為奇,要在當時的情況下看歷史才能夠客觀全面的認識主觀史書記載之外的客觀歷史。

當時石敬瑭的對手李從珂甚至糾結近臣策劃過一個方案,就是每年給契丹十餘萬緡的錢財,方案都寫成了,叫做《遺契丹書》,只是方案由於一位大學士的極力阻攔而作罷。李從珂沒能實行這個方案之後後悔莫及,每次見到這名極力阻攔的大學士時,都怒上心頭想要一劍結果了他的性命。想當兒皇帝的還有德鈞、 趙延壽父子和杜重威,甚至南唐的皇帝也屢次請求割地來與後周息兵,好保住皇位。當時南唐節節敗退,在長江以北地區只有四個州的地方了,當時的皇帝李璟為了保住國土,也屈尊,卑微的向當時的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寫信。李璟的信中這樣寫到:天和地的恩德是深厚的,兒子不感激父親,人又能用什麼來報答上天的恩德呢?只有我的這一片赤誠之心了。這信中把柴榮答應劃江為界限不再用兵當作了天地父母的恩德,這不也是稱兒子嗎?

三、做皇帝也有好政績

史書為何揪住石敬瑭不放在,抓住他這個典型,別的皇帝也這樣不和體統為何沒有大書特書呢?可能南唐與後周都是漢族,而石敬瑭的後晉和契丹都是異族,所以史書對他倆的交易更不能容忍。

讓出燕雲十六州的兒皇帝真的那麼令人不齒嗎?

石敬瑭本就是異族,風俗習慣與中原民族就不相同,五代十國不僅是混戰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在唐朝以來就有養子的風氣,安祿山也曾是楊貴妃的養子。何況史書上對於石敬瑭的執政能力是客觀的,說石敬瑭晝夜不停處理公務,對待賢能的臣子非常有禮節,上諫也能夠聽從,他仰慕黃老的風尚,提倡節儉,能夠體恤百姓,政治治理稱得上是善政。當年他還是將軍的時候,在後唐也是出名的有勇有謀,頗多戰功在身的,當河東節度使的時候,作為一個地方官的時候也不會沉醉於享樂的宴飲之事,每每忙完公務,都要和下屬議論政治得失,在位的事情大都親自斟酌然後決定去施行。

讓出燕雲十六州的兒皇帝真的那麼令人不齒嗎?

在石敬瑭死後,他的繼承者沒有他那樣的能力,便過不了幾代就被滅國,但是他當初建國的時候,手下人心不齊,官吏以"兒皇帝"和"歲幣"為恥辱,政局不是穩定的。在這個時候,它能夠用厚禮穩住契丹,和其他藩鎮消解怨氣,保證了外部安定,對內加緊軍事訓練,優待農民鼓勵農耕,放開經濟商業也興盛起來。石敬瑭得到皇帝的方法表面看是荒唐的,但是細細的探究,就會發現這也不是他能決定的,總有人要在歷史的不公中活著,石敬瑭並非全然無功。不同立場上看待歷史人物,用客觀的眼光才能瞭解更全面和深入。

參考文獻:《舊五代史》《舊唐書》《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