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通家庭的孔子,棄婦、孤兒:孔子幼年的陰影


作為普通家庭的孔子,棄婦、孤兒:孔子幼年的陰影

《史記 孔子世家》

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記敘了他在舊魯地參觀孔子故居的所見所聞

“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

司馬遷是在獨尊儒術(孔子走向聖壇)之前,至曲阜孔氏故居的。他瞻仰著孔子生前的衣冠琴書禮器,感受著禮樂文化的薰染,久久駐足不忍離去。司馬遷看到的孔子故居是三百多年的舊貌,當地的耆老舊聞,古磚瓦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種切身的體驗比往後的人來得更加真實。

作為普通家庭的孔子,棄婦、孤兒:孔子幼年的陰影

圖片源於網絡

往後,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也隨之走上的神壇,變成完美無缺的聖人神人。昔日的孔宅演變為規模宏大的皇宮式孔廟,祠堂上的孔子,也被賦予了帝王之像。但歷史上的孔子,或許同這哺育過他的大地土石一樣真誠而樸素。他是一位高遠的智者,也是一位普通的春秋之人,有自己的痛苦和歡樂,失敗和成功,在時代的宏大敘事之中,也在個體的生存限制之內。

一、顯赫的身世

孔子是魯國人,,但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宋國是開國君主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國址是商朝的舊都商丘,也就是說,宋國人的祖先是殷商後代,而孔子正是殷人之後,子姓,而非周人。孔子自己說“丘也,殷人也”。

宋國自微子後,經過四代後到宋湣公。宋湣公死後,他的弟弟宋煬公繼位。宋國是殷商之後,有兄終弟及的傳統,按理說權力過渡沒有問題,但周朝的制度是父死子繼,所以宋湣公的兒子把煬公殺掉,想把國家給他哥弗父何,弗父何不要,便自立為王,是為宋厲公。

如此按順序應該即王位的弗父何則降級為卿大夫。五世過後,孔父嘉出生。春秋有一個傳統,名為“五世親盡”,就是說一個貴族爵位最多可以向下繼承五代,五代以後就認為是與最初的受封者“親盡”了。所以孔父嘉之後,他的子孫開始姓孔。這也是孔子,姓孔的由來。

孔父嘉是宋國兩朝君主的大司馬,身世顯赫。但不久被太宰華父督陷害而殺掉。宋國也由此陷入內亂。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不得已逃亡魯國。從此,孔氏家道中落,墜為平民。

歷經五世,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出生。

孔氏在魯國的前兩代都是平民,直到第三代孔房叔做了魯國貴族臧孫氏的家臣,出任防邑宰,實際上還是家臣。叔梁紇是孔房叔之孫,是一個勇敢的武將,力大過人,立過戰功。

作為普通家庭的孔子,棄婦、孤兒:孔子幼年的陰影

叔梁紇力能扛木


二、棄婦孤兒

叔梁紇娶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時已經六七十歲了,而女方才18歲。史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什麼是“野合”呢?有些人理解為是在野外交配。也有人理解為兩人年紀差別太大,不合禮儀。但都難以成立。因為那時沒有這個規矩。

作為普通家庭的孔子,棄婦、孤兒:孔子幼年的陰影

顏徵在像

顏徵在是叔梁紇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無子而亡,第二任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叫孟皮,但下肢殘疾,無法繼承家業。所以叔梁紇才在晚年結婚。“野合”的合理解釋是,不經過媒聘而自由同居。因為春秋有一個傳統,“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意思是到了仲春三月,男女可以自由幽會而不受禮法限制。後來演變為上巳節。這是上古自由婚姻的遺存,聘則為妻,奔則為妾。叔梁紇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娶到了小妾顏徵在。

孔子出生前,顏徵在前往尼丘(尼山)禱告,不久便生下孔子,所以取名為孔丘。又因為家中排行老二,故字仲尼。

不幸的是,雙方的“野合”並沒有幸福的未來,當時不經媒聘而為人妾者,往往受到歧視。

比如,魯大夫聲伯的母親未經媒聘之禮,生下聲伯後,就被趕出家門。顏徵在也落得這個命運。可以想象不到二十歲的顏徵在,被趕出家門,是何其的屈辱和艱難。

年輕顏徵在帶著尚在襁褓中的孔子出門,獨自撫養,從此與孔家絕緣。二三年後,叔梁紇也因年老而過世。

孔子的嬰兒期,並不是一個好的開頭,反而是一個破裂家庭的悲劇。她的母親獨自撫養兒子,操勞一生,在孔子14歲時就早早過世了。艱難的環境,棄婦、孤兒,孔子幼年的陰影,他會走上什麼樣的道路呢?

如今也有大量的單親家庭,母親獨自撫養小孩,而將來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或者孔子的故事能提供一些思考。

作為普通家庭的孔子,棄婦、孤兒:孔子幼年的陰影

山東最高的孔子像,72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