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振国:南阳的“宛美”注脚

白振国:南阳的“宛美”注脚

南阳古称“宛”。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淮河文明在这里交汇互鉴、共荣共生,孕育、造就了自成地理单元、自成文化单元的南阳盆地。

我们跨越2500年时光,从公元前520年说起。当时的周景王决意改变“礼乐崩坏”的局面,欲立王子朝为继承人,但天不遂愿,突发心病而死,引发“单氏取周”的19年国内乱局。公元前516年,已在成周(今洛阳)占天子位4年的王子朝“奉周典以奔楚”,遂成“王子朝之乱”的“罪魁祸首”。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对这一重大历史和这一重大文化事件鲜有记载,亦鲜有研究。2019年的“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古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形成多项共识,认定南阳是王子朝后裔晁姓宗亲认祖归宗的精神家园和朝拜圣地。

白振国:南阳的“宛美”注脚

方城县2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在浅山丘陵地,有巨石分布处,都能发现我们的祖先在石头上绘制的美丽书画。我国著名的岩画专家多次深入方城进行考察、论证。大家对方城岩画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判断越来越明确。回归远古祖先们的时空节点,沐浴远古祖先们的智慧光芒,承接远古祖先们的当时认知,南阳岩画无疑与远古文字、远古历法、远古天文、远古崇拜、远古哲学有着息息相关的深刻联系,这就是文明的传承与延续。对于1995年发现的具茨山岩画,许多研究者已从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进行了广泛论述,认为具茨山岩画中很可能蕴含着古代天文历法的丰富内涵,还可能承载着汉字起源的历史信息,研究和破解这些神秘符号具有跨时代意义。

在南阳市中心城区北5到10公里的白河岸边,鳞次栉比着三座名山。北边是文化名山丰山,“丰山霜钟”“丰山之盟”“白龙鱼服”“耕父神”“雍和神”“清泠渊”等许多典故均出于此。南边是中国四大名玉出产处独山。著名的和氏璧、渎山大玉海均出此山。两山之间的山叫黄山,该山海拔150米左右,高出地面25米,老百姓视之为黄土堆,经年累月在上面耕种、生产。自1959年开始,省内外文物考古队和文物考古专家已多次对黄山进行考古发掘,郭沫若先生将黄山考古发现记录在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上面。2013年5月,黄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5月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黄山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2019年4月29日至30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办,在南阳市举办了“黄山遗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探文明之源,寻民族之魂。坚定文化自信,从读懂身边的历史开始。南阳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遗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宛美”注脚。

作者为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原载3月2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