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2歲當校長,13歲被退婚,35歲遊歐洲,終身未嫁卻不遺憾

說起民國時期的知識女性帶給我們的往往都是一段又一段的傳奇故事,在那個思想解放的年代。

多少女性用自己的一生來書寫著對於人生對於世界的思考與認識

翻開歷史畫卷。那個時代的女性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驚喜。在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下,婦女往往是都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但是在那個年代我們看到太多偉大的女性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是如此的熠熠生輝。

她22歲當校長,13歲被退婚,35歲遊歐洲,終身未嫁卻不遺憾

呂碧城,是我國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被民國時期文人們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同時又是著名的《大公報》的第一主筆,是那個年代進步思想的傳播者。身為女性她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世的美名。總之在這樣一位女性的背後有著太多耀眼的光芒,無論將她放到任何歷史時期都是那麼的耀眼奪目。

漱玉猶當避席,斷腸集勿論矣。

呂碧城生於光緒九年(1883年)的太原府。父親呂鳳岐是光緒三年的進士,生長在書香門第的呂碧城從小就沉浸在書香墨韻之中。由於父親的影響,呂碧城從小就善詩文,在此方面表現出獨特的才情。

綠蟻浮春,玉龍迴雪,誰識隱娘微旨?夜雨談兵,春風說劍,沖天美人虹起。

把無限時恨,都消樽裡。君未知?是天生粉荊脂聶,試凌波微步寒生易水。

浸把木蘭花,談認作等閒紅紫。

遼海功名,恨不到青閨兒女,剩一腔毫興,寫入丹青閒寄。

12歲那年,呂碧城寫下這首詞。竟得到了當時的兩江總督樊增祥的稱讚。當樊增祥看到手中的文字之時他哪裡能相信這樣雋永唯美的文字竟會是出於一個剛到金釵之年的少女之手。

當樊增祥得知這首絕妙的好詞乃是出自好友呂鳳岐年僅12歲的女兒之手時,只留下了這樣的評價:漱玉猶當避席,斷腸集勿論矣。

她22歲當校長,13歲被退婚,35歲遊歐洲,終身未嫁卻不遺憾


大凡非常之人也必定有非常的際遇。呂碧城除了那工巧的詞作外,少年時期的她就已經表現出了遠高於同齡人的才智與膽識。

13歲那年,父親呂鳳岐因病逝世。由於呂碧城是父親的填房所生,母親又未能生下一子延續呂家的香火。在父親病逝以後,母女四人便受到了族人的算計,企圖瓜分呂家的財產。族人中有人綁走了呂碧城的母親和姐妹,後來又逼迫呂碧城的母親喝下毒藥。深知自己無法獨立抵抗的呂碧城並沒有在這樣的威脅下方寸大亂。

呂碧城找到了父親生前的一眾好友,其中也包括了當年那位兩江總督樊增祥。後來在父親眾多好友的幫助下終於讓族人放棄了對於呂家母女的算計。是呂碧城的果敢為自己的母親和姐妹們贏得了生存的希望。但是這也為她帶了新的麻煩。

呂碧城原本有一門從小就定下的婚約,對方也是當時的顯赫世家。對於出生書香門第的呂碧城本也是非常的喜歡。

但是當得知呂碧城救家人於水火的舉動之時。卻以“呂碧城此時就如此枉為,將來必定不是

“安分之人”為理由強行要求解除了雙方的婚約。其實真正悔婚的原因是因為這時的呂碧城沒有了父親的庇護,在她身上已經無利可圖。

她22歲當校長,13歲被退婚,35歲遊歐洲,終身未嫁卻不遺憾

父親病逝、族人的算計、婆家退婚。接連的打擊在呂碧城的心中留下了一道道的傷痕。這時的呂碧城心中就開始思考:為什麼中國女性的地位就如此低下呢?

這時的呂碧城心裡暗自發誓總有一天她定要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為了不起的女性。

俗話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太多的時候我們的樣子都是有別人來決定的,但是呂碧城卻走在自己的路上。她決心要做自己。

後來,母親帶著呂碧城姐妹四人投奔了時任溏沽鹽運使的舅舅,終於來到舅舅家以後母女四人終於有了一段安穩幸福的時光。在呂碧城20的那一年,舅舅又為呂碧城尋得了一門好親事,只是呂碧城的心裡面因為遭遇當初的退婚事件已然有了很深的陰影。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呂碧城心中既是恐慌又是疑問。 終於,呂碧城不顧家人與舅舅的反對,獨自一人逃了出來。隻身前往天津尋找自己的前程。

出任《大公報》主筆,致力於女性解放的事業

初到天津的呂碧城求生無門。對於前路她一無所知。然而在這茫然之中等待著呂碧城的卻是命運早早就為她做好的安排。那個時候正是國家處於歷史變革的重要時期,各種新思潮紛紛在當時的國人心中萌發。在南方革命的大潮之下,各地的有志青年也都紛紛的加入到了革命中來。《大公報》便在這時的天津誕生了。

她22歲當校長,13歲被退婚,35歲遊歐洲,終身未嫁卻不遺憾

在《大公報》誕生的初期,對於人才的渴求時刻的困擾著當時《大公報》的總經理英斂之。也許是明明中的天意,也許是因為呂碧城那耀眼的才華。總之當英斂之在無意間看到呂碧城寫給自己舅舅的秘書方君夫人的一封自薦信時便被這位女子的稀世文采所震驚。

英斂之的直覺告訴自己,能寫出這般文采的女性將來一定是一位非凡之人。於是,他前往呂碧城的家中與呂碧城有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在此行之後英斂之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當即就把呂碧城聘為《大公報》的見習編輯。 在遇到了人生中的這位伯樂之後,呂碧城便在《大公報》找到了展示自我的機會。

由於少年時期培養起來的文學才情,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了很多令世人矚目的文學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都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佳作。

1908年當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駕崩之時,呂碧城寫過這樣一首針砭時弊的《百詞令》

“排雲深處,寫嬋娟一幅,翠衣輕羽,禁得興亡千古恨劍樣英英眉。屏蔽邊疆,京垓金弊,纖手輕輸去,遊魂地下,羞逢漢雉唐鵝。”

她22歲當校長,13歲被退婚,35歲遊歐洲,終身未嫁卻不遺憾

該詞一出,便驚動了當時許多著名的文人,人們被這樣一位才智無雙的女性那非凡的見識所深深的折服。 後來由於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呂碧城又在《大公報》上發表了許多關於宣揚婦女解放思想的文章。一時間這位才情了得的女子成為了人們口中熱議的人物。

經過了幾年的時間,呂碧城成為當時婦女解放的重要實踐者和倡議人。對於呂碧城的進步思想英斂之認為呂碧城將來一定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後來在英斂之的幫助之下,呂碧城成為了北洋女子公立學校的總教習。一心想讓更多的婦女從封建壓迫中解放出來的呂碧城兢兢業業的經營著這個學校。

兩年過後,1906年的春天。北洋女子公學學校更名為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增設師範科。由於呂碧城的苦心經營和付出,在1908年時這所北洋女子師範學堂成為了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女子學校。

呂碧城也成為了這所學校的校長,這一年呂碧城才23歲

。 就在這所女子學堂裡面,後來走出來了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許多著名才女。像是鄧穎超、劉清揚、許廣平、郭隆真、周道如等當年都聽過呂碧城的課。

她22歲當校長,13歲被退婚,35歲遊歐洲,終身未嫁卻不遺憾

1912年辭去校長職務之後的呂碧城還曾經擔任過袁世凱的秘書,成為了當時中國最有權勢的女子。但是在悉知袁世凱有意復辟帝制竊取辛亥革命成果的時候,呂碧城便毅然的辭去了份工作投入到了抗擊北洋政府獨裁的革命當中。

美國的求學生涯與歐洲之旅

離開北洋政府的呂碧城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事業以及婦女解放的運動中。1918年,由於國內的軍閥混戰以及革命同志的相繼犧牲。獨力難支的呂碧城選擇了前往美國克倫比亞大學求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同時身在美國的呂碧城還是當時國內刊物《時報》的美國特約記者。

結束了旅美生涯後的呂碧城又前往歐洲各地旅遊,在歐洲的那段時間裡面呂碧的城變得更加成熟,她思考著中國婦女的命運。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來婦女解放對於中國的意義。而後呂碧城將自己的歐洲之旅的所見所聞所感編撰為《歐美漫遊錄》(又名《鴻雪因緣》),先後在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半月》雜誌連載。

她22歲當校長,13歲被退婚,35歲遊歐洲,終身未嫁卻不遺憾

《歐美漫遊錄》一書不單是記載了呂碧城在歐洲的所聞所感,更是對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解讀。後來《歐美漫遊錄》成為了研究中外文化差異的重要文獻資料。

多年後,結束了歐洲之旅的呂碧城在1930年皈依三寶,成為了一名居士。1943年1月24日,呂碧城在香港逝世。後來呂碧城被評為民國“四大才女”之首。

觀其一生,這位女性做出了太多偉大的事蹟。當我們想起這位民國時期的才女時也不免為她傳奇的一生所驚歎。或許當年正是因為陰差陽錯的那次悔婚,才成就了呂碧城著傳奇的一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