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孔融而不殺禰衡,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子夢奇談


曹操有容人之量,也有殺人之心,但總的來說,曹操的肚量還是很大的,這點他比他兒子曹丕強得太多了。曹操敬重名士,但是也殺過名士,他殺過一個最有名的名士就是孔融。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孔融其實也沒做過什麼很過分的事情,雖然諷刺過曹操,但是比起他的好友禰衡裸衣罵曹操,把曹操手下通通罵了個遍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然而曹操偏偏沒有為難禰衡,只是禍水東移,把禰衡送去了劉表那裡,但是對孔融曹操就沒那麼客氣了,以不孝的罪名殺了孔融。

曹操不殺禰衡,是擔心背上擅殺名士的罪名,但是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而且名氣也比禰衡要大,殺了孔融豈不是更會背上殺名士的罪名,可是為何曹操殺一放一?背後的原因其實一點也不復雜。

第一,兩人身份不同,禰衡只是個名士和一介狂生而已,在朝廷沒有職務,朝野沒有聲望,罵了曹操也就罵了,殺了他曹操白擔個擅殺名士的惡名,不殺禰衡還能得個大度善待名士的美名。孔融不同,一方面他是孔子後裔,最重要的是他還是朝廷重臣,在朝野有聲望。孔融被殺於208年9月,而在3個月前,曹操剛剛恢復丞相制度自己出任丞相。朝野上下對此看法不一,反對的也不少,殺了處處譏諷自己和自己作對的孔融,可以極大的震懾反對他的人。

第二,當時正是曹操南下荊州討伐劉備和劉表的關鍵時刻,劉備和孔融關係很好:孔融為北海相時被黃巾軍的管亥所圍,是劉備出兵幫他解的圍,其後劉備上表推薦兼領青州刺史。而孔融也視皇叔劉備為漢室的希望,曹操南下荊州,孔融就表示反對,在此關鍵時刻殺了孔融,至少朝中就少了反對之聲。

第三,直接的原因就是孔融此人也確實有點討厭,譏諷曹操不說,還一次次跟曹操作對:阻止了曹操加害楊彪是一回,反對曹操禁酒令又是一回,而且自恃名士,對曹操態度傲慢,一次兩次曹操能忍受,次次都如此,曹操實在受不了,乾脆殺了。

第四,殺禰衡沒有合適的理由,殺孔融有理由。僅僅因為人家罵你,你就殺了人家,理由說不過去。孔融不同,怎麼說呢,雖然他是孔子後裔,但是孔融此人常常會說些出格的話,比如他和禰衡兩人就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復生'',這兩人臉皮有點厚,被曹操抓住了一個把柄說孔融”不尊重先哲“;在鬧饑荒的時候,孔融曾說,''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孔融還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這些話放在當時實在是有點叛經離道,現成的第二個把柄”不尊孝道''送到了曹操的手中。要知道,在古代,這兩個罪名是很嚴重的,曹操藉此殺人立威,旁人還真說不出什麼。

曹操很聰明,以孝道入手殺了孔融,但是孔融雖有不是,但是罪不至死,而且曹操殺孔融從長遠來看實在是有點得不償失,畢竟孔融是孔子後裔,是天下讀書人的表率,殺了孔融其實對曹操的“唯才是舉”和求賢令是一個打擊。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後來司馬氏代魏,士族和士大夫反對聲音很小,也未嘗沒有曹操殺孔融的原因在裡面。


歡樂頌歡樂GO


有兩個原因

其一,禰衡是著名批評家,算是名仕,他說你不好你就殺,那是你心虛。孔融自己拋出父母無恩論,觸犯的是眾怒,殺了沒人說閒話。

還有個原因,禰衡是個浪人,不代表任何勢力。孔融是郡守,有地有糧。體制內的人要管住自己的嘴。





文章是自己的好


孔融和禰衡同樣是言論不當,同樣處處跟曹操唱反調,為什麼曹操殺孔融而放禰衡?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處,一抓一放既體現了容人的雅量,又體現了政治家的霹靂手段;既安撫了天下文人,又震懾了反對勢力。


1、禰衡無職無權無政治地位,雖然很有名氣,很能噴,但說穿到底,他也就是一個著名的噴子,除了那些酸腐文人,誰也不把他當一回事,形成不了社會輿論;孔融不一樣,他是世家士族的代表,又在體制內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他的言論代表著政治傾向,很容易引起社會上尤其是世族勢力的共鳴,形成政治輿論,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

2、禰衡既然是社會人士,能不殺就不殺,殺了他堵不住天下悠悠眾口,反而落下殺賢的臭名,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孔融身份地位不一樣,他是舊勢力的代表,又在體制內,他的觀點很容易形成反對思想,後果很嚴重,必須殺一儆百,震懾舊勢力;


3、當然孔融不好殺,畢竟他是世家子弟,僅憑他發表講話公開支持劉備,反對曹操,就以謀反定他死罪,顯得曹操不能容物。但曹操手段畢竟高明,很快派人收集到孔融兩大不孝的言論。一個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禰衡互相吹噓,禰衡贊孔融“仲尼不死”,孔融則贊禰衡“顏回復生”。二是不尊孝道,鬧饑荒的時候,孔融對別人說“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孔融還說,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這下好了,不忠不孝兩大罪名湊齊了,孔融必死無疑。漢朝主張以孝道治理天下,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強加於孔融,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為了維護漢室統治,孔融非殺不可,讓人無法可說。


曹操殺了孔融以後,成功震懾了世族舊勢力,朝堂上再也沒有反對的聲音,曹操總算可以放心去攻打劉備了。

PS:補充題主的小問題:禰衡和楊修明顯不是一類人,一個是社會上有名的憤青、噴子,所有看不慣的事情都要噴一噴;一個是體制內的心機婊,喜歡揣摩領導心思,賣弄才華。但最終兩人的下場都一樣,禍從口出,死於非命。


湘野狂客


先說一下孔融

說到孔融,人人都知道他小時候讓梨的故事。後來我看了歷史才知道,他原來是這個樣子的。仗著自己是孔子的二十氏孫,看不起曹操。因為曹操是太監的養孫,他爸爸曹嵩靠著賣官當上的太尉。這樣的身世在孔融看來就是“賤民”自己是“高等公民”。

你這麼看不上曹操,可以不當他的官兒呀。當了曹操的官,吃著他的俸祿,天天的罵著人家,隨時隨地的損著人家。時不時地就要顯示一下你的境界高,曹操的境界低,就好像自己多正義似的。

你就直接說看不起曹操就好了,不要扯什麼曹操要篡位。曹操是太監的養孫,也不一定就成不了才。他爸爸賣官,跟他沒有關係。他就是憑自己的本事上位的。啥也別說了,你要有曹操一半兒的能耐還至於犯這氣迷心?

曹操滅了袁紹以後,進了鄴城,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諷刺他:“當年武王伐紂成功以後,把妲己給了周公。”曹操一時沒明白。就問:“典故在哪裡?”孔融說:“以今度古,想當然耳。”曹操這才知道孔融是在懟自己。

懟曹操別的,我就不說什麼了。你千不該萬不該,不該說袁紹是不可戰勝的。怎麼能在要打仗的時候說敵人不可戰勝呢?還有父親母親對孩子沒有感情這種話是你說的吧?我才知道,原來當初你是牙疼才不吃梨的呀。

再說一下禰衡

說到禰衡,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不一定是諸葛亮,但最找死的人卻一定是禰衡。不可否認,禰衡確實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名傳天下,曹操、劉表都不願動手殺他。

如果說,禰衡是類似管寧那種,淡泊名利的隱士高人,或許還能得到各路諸侯的敬重,關鍵是,禰衡也熱衷於功名利祿,懷揣介紹自己的名片跑到許昌去了。

但他實在是太狂妄了,昔年高陽酒徒酈食其遭到劉邦的輕慢,都能按捺住自己的脾氣,讓劉邦見識到自己的才華,得到重用。

可禰衡無論到了誰的手底下,都恨不得別人把他當親爹一樣對待,不能有任何不敬,甚至你沒得罪他,都會遭到他的侮辱。

他管好友孔融、楊修叫自己的大兒、小兒,無論和誰都處不好關係。

最後死在黃祖這個武夫手裡,才閉上了那一張嘴!

為什麼曹操不殺禰衡呢

曹操這個人,老謀深算,他要既殺禰衡,又不擔害賢之名,不讓自己招賢納士的大計因之受半點損害。經過幾番唇槍舌劍的交鋒,曹操知道禰衡這種人肯定會被達官顯貴所嫉恨,所以他便派禰衡出使劉表,企圖以劉表無謀無量殺死禰衡,使自己毫無損失地解除心頭之恨。劉表竟然識破了曹操的如意算盤,竟然也容忍了禰衡的譏諷,但他令禰衡去見黃祖,將禰衡放到黃祖的刀下。不過曹操也沒有失算,不管將禰衡轉置誰的刀下殺戮,都應該說沒有出曹操的謀算。並且,劉表這個“二傳”更有利於曹操,它似乎淡化了曹操的謀算,似乎減輕了曹操殺害禰衡的罪責。


心有明叔一點通


首先孔融是孔子後人,文學地位極高。而且別忘了,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也是當初18路諸侯討董卓的一員,政治影響力也不低。與其留下他不斷批評自己,損害自己形象的同時,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還不如快刀斬亂麻直接殺掉。

而禰衡只是一個有點才華的文士罷了,如果殺掉他會給別人自己很小肚雞腸的感覺。

但曹操又很討厭他,所以曹操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把他送給了荊州刺吏劉表。

但劉表和他相處了一段時問後也很感覺這個人很討,簡直就是一個槓精。所以又把他送到江夏太守黃祖那。黃祖那樣的武將可不給你講這麼多,不久禰衡便因為與黃祖發生口角被殺。這個槓精為自己的那張懟天懟地的嘴付出了代價。

楊修和禰衡顯然不是一類人。楊修只是心中充滿了小驕傲,時不時顯擺一下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會給他人難堪,也不會覺得誰都不如自已。




凱讀歷史


曹操殺孔融,此心由來已久,因為孔融處處與曹操作對,曹操對他已經忍耐了很久,而禰衡罵曹操,只是一時之事,曹操念他年輕氣盛,就沒有計較過他


Gjfwxws123


說明孔融的影響力比他強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