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孔融而不杀祢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子梦奇谈


曹操有容人之量,也有杀人之心,但总的来说,曹操的肚量还是很大的,这点他比他儿子曹丕强得太多了。曹操敬重名士,但是也杀过名士,他杀过一个最有名的名士就是孔融。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孔融其实也没做过什么很过分的事情,虽然讽刺过曹操,但是比起他的好友祢衡裸衣骂曹操,把曹操手下通通骂了个遍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然而曹操偏偏没有为难祢衡,只是祸水东移,把祢衡送去了刘表那里,但是对孔融曹操就没那么客气了,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

曹操不杀祢衡,是担心背上擅杀名士的罪名,但是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而且名气也比祢衡要大,杀了孔融岂不是更会背上杀名士的罪名,可是为何曹操杀一放一?背后的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第一,两人身份不同,祢衡只是个名士和一介狂生而已,在朝廷没有职务,朝野没有声望,骂了曹操也就骂了,杀了他曹操白担个擅杀名士的恶名,不杀祢衡还能得个大度善待名士的美名。孔融不同,一方面他是孔子后裔,最重要的是他还是朝廷重臣,在朝野有声望。孔融被杀于208年9月,而在3个月前,曹操刚刚恢复丞相制度自己出任丞相。朝野上下对此看法不一,反对的也不少,杀了处处讥讽自己和自己作对的孔融,可以极大的震慑反对他的人。

第二,当时正是曹操南下荆州讨伐刘备和刘表的关键时刻,刘备和孔融关系很好:孔融为北海相时被黄巾军的管亥所围,是刘备出兵帮他解的围,其后刘备上表推荐兼领青州刺史。而孔融也视皇叔刘备为汉室的希望,曹操南下荆州,孔融就表示反对,在此关键时刻杀了孔融,至少朝中就少了反对之声。

第三,直接的原因就是孔融此人也确实有点讨厌,讥讽曹操不说,还一次次跟曹操作对:阻止了曹操加害杨彪是一回,反对曹操禁酒令又是一回,而且自恃名士,对曹操态度傲慢,一次两次曹操能忍受,次次都如此,曹操实在受不了,干脆杀了。

第四,杀祢衡没有合适的理由,杀孔融有理由。仅仅因为人家骂你,你就杀了人家,理由说不过去。孔融不同,怎么说呢,虽然他是孔子后裔,但是孔融此人常常会说些出格的话,比如他和祢衡两人就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这两人脸皮有点厚,被曹操抓住了一个把柄说孔融”不尊重先哲“;在闹饥荒的时候,孔融曾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孔融还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这些话放在当时实在是有点叛经离道,现成的第二个把柄”不尊孝道''送到了曹操的手中。要知道,在古代,这两个罪名是很严重的,曹操借此杀人立威,旁人还真说不出什么。

曹操很聪明,以孝道入手杀了孔融,但是孔融虽有不是,但是罪不至死,而且曹操杀孔融从长远来看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毕竟孔融是孔子后裔,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杀了孔融其实对曹操的“唯才是举”和求贤令是一个打击。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后来司马氏代魏,士族和士大夫反对声音很小,也未尝没有曹操杀孔融的原因在里面。


欢乐颂欢乐GO


有两个原因

其一,祢衡是著名批评家,算是名仕,他说你不好你就杀,那是你心虚。孔融自己抛出父母无恩论,触犯的是众怒,杀了没人说闲话。

还有个原因,祢衡是个浪人,不代表任何势力。孔融是郡守,有地有粮。体制内的人要管住自己的嘴。





文章是自己的好


孔融和祢衡同样是言论不当,同样处处跟曹操唱反调,为什么曹操杀孔融而放祢衡?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一抓一放既体现了容人的雅量,又体现了政治家的霹雳手段;既安抚了天下文人,又震慑了反对势力。


1、祢衡无职无权无政治地位,虽然很有名气,很能喷,但说穿到底,他也就是一个著名的喷子,除了那些酸腐文人,谁也不把他当一回事,形成不了社会舆论;孔融不一样,他是世家士族的代表,又在体制内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他的言论代表着政治倾向,很容易引起社会上尤其是世族势力的共鸣,形成政治舆论,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

2、祢衡既然是社会人士,能不杀就不杀,杀了他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反而落下杀贤的臭名,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孔融身份地位不一样,他是旧势力的代表,又在体制内,他的观点很容易形成反对思想,后果很严重,必须杀一儆百,震慑旧势力;


3、当然孔融不好杀,毕竟他是世家子弟,仅凭他发表讲话公开支持刘备,反对曹操,就以谋反定他死罪,显得曹操不能容物。但曹操手段毕竟高明,很快派人收集到孔融两大不孝的言论。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仲尼不死”,孔融则赞祢衡“颜回复生”。二是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孔融还说,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这下好了,不忠不孝两大罪名凑齐了,孔融必死无疑。汉朝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强加于孔融,表明自己遵循孝道,为了维护汉室统治,孔融非杀不可,让人无法可说。


曹操杀了孔融以后,成功震慑了世族旧势力,朝堂上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曹操总算可以放心去攻打刘备了。

PS:补充题主的小问题:祢衡和杨修明显不是一类人,一个是社会上有名的愤青、喷子,所有看不惯的事情都要喷一喷;一个是体制内的心机婊,喜欢揣摩领导心思,卖弄才华。但最终两人的下场都一样,祸从口出,死于非命。


湘野狂客


先说一下孔融

说到孔融,人人都知道他小时候让梨的故事。后来我看了历史才知道,他原来是这个样子的。仗着自己是孔子的二十氏孙,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是太监的养孙,他爸爸曹嵩靠着卖官当上的太尉。这样的身世在孔融看来就是“贱民”自己是“高等公民”。

你这么看不上曹操,可以不当他的官儿呀。当了曹操的官,吃着他的俸禄,天天的骂着人家,随时随地的损着人家。时不时地就要显示一下你的境界高,曹操的境界低,就好像自己多正义似的。

你就直接说看不起曹操就好了,不要扯什么曹操要篡位。曹操是太监的养孙,也不一定就成不了才。他爸爸卖官,跟他没有关系。他就是凭自己的本事上位的。啥也别说了,你要有曹操一半儿的能耐还至于犯这气迷心?

曹操灭了袁绍以后,进了邺城,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讽刺他:“当年武王伐纣成功以后,把妲己给了周公。”曹操一时没明白。就问:“典故在哪里?”孔融说:“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曹操这才知道孔融是在怼自己。

怼曹操别的,我就不说什么了。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说袁绍是不可战胜的。怎么能在要打仗的时候说敌人不可战胜呢?还有父亲母亲对孩子没有感情这种话是你说的吧?我才知道,原来当初你是牙疼才不吃梨的呀。

再说一下祢衡

说到祢衡,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不一定是诸葛亮,但最找死的人却一定是祢衡。不可否认,祢衡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名传天下,曹操、刘表都不愿动手杀他。

如果说,祢衡是类似管宁那种,淡泊名利的隐士高人,或许还能得到各路诸侯的敬重,关键是,祢衡也热衷于功名利禄,怀揣介绍自己的名片跑到许昌去了。

但他实在是太狂妄了,昔年高阳酒徒郦食其遭到刘邦的轻慢,都能按捺住自己的脾气,让刘邦见识到自己的才华,得到重用。

可祢衡无论到了谁的手底下,都恨不得别人把他当亲爹一样对待,不能有任何不敬,甚至你没得罪他,都会遭到他的侮辱。

他管好友孔融、杨修叫自己的大儿、小儿,无论和谁都处不好关系。

最后死在黄祖这个武夫手里,才闭上了那一张嘴!

为什么曹操不杀祢衡呢

曹操这个人,老谋深算,他要既杀祢衡,又不担害贤之名,不让自己招贤纳士的大计因之受半点损害。经过几番唇枪舌剑的交锋,曹操知道祢衡这种人肯定会被达官显贵所嫉恨,所以他便派祢衡出使刘表,企图以刘表无谋无量杀死祢衡,使自己毫无损失地解除心头之恨。刘表竟然识破了曹操的如意算盘,竟然也容忍了祢衡的讥讽,但他令祢衡去见黄祖,将祢衡放到黄祖的刀下。不过曹操也没有失算,不管将祢衡转置谁的刀下杀戮,都应该说没有出曹操的谋算。并且,刘表这个“二传”更有利于曹操,它似乎淡化了曹操的谋算,似乎减轻了曹操杀害祢衡的罪责。


心有明叔一点通


首先孔融是孔子后人,文学地位极高。而且别忘了,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也是当初18路诸侯讨董卓的一员,政治影响力也不低。与其留下他不断批评自己,损害自己形象的同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还不如快刀斩乱麻直接杀掉。

而祢衡只是一个有点才华的文士罢了,如果杀掉他会给别人自己很小肚鸡肠的感觉。

但曹操又很讨厌他,所以曹操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把他送给了荆州刺吏刘表。

但刘表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问后也很感觉这个人很讨,简直就是一个杠精。所以又把他送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黄祖那样的武将可不给你讲这么多,不久祢衡便因为与黄祖发生口角被杀。这个杠精为自己的那张怼天怼地的嘴付出了代价。

杨修和祢衡显然不是一类人。杨修只是心中充满了小骄傲,时不时显摆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会给他人难堪,也不会觉得谁都不如自已。




凯读历史


曹操杀孔融,此心由来已久,因为孔融处处与曹操作对,曹操对他已经忍耐了很久,而祢衡骂曹操,只是一时之事,曹操念他年轻气盛,就没有计较过他


Gjfwxws123


说明孔融的影响力比他强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