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三河六岸全景


扬州市江都区地处江苏省中部,西傍扬州市,南濒长江,东与泰州市接壤,北与高邮市毗邻,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因“江淮之水都会于此”,又被誉为“江淮之都”。江都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深厚的历史名城。江都是古邑名,始于秦汉之际,取“临江都会”之意。公元前153年,江都开始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4年4月,江都撤县建市。2011年4月,江都撤市设区,隶属扬州市。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江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至2018年,江都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全国文化先进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1、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都老城区南端,在新通扬运河和芒稻河交汇之处,既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工程,也是引江济淮的“龙头”工程,被誉为“江淮明珠”。1961年12月1日,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至1977年基本建成,历经17载,凝聚了几代江都人的心血,可谓是江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以及输变电工程、引排河道、船闸等配套工程组成,集调水、排涝抗旱、通航、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于一体。2018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累计抽江水北送16亿立方米,自流引江水33.5亿立方米,抽排涝水2.4亿立方米,排泄洪水200亿立方米,余水发电111万度,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内“黄金大道”


同时,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还成为江都著名的参观景点。50多年来,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到此参观考察。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杨尚昆、李先念等都曾先后视察工程,并给予高度评价。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参观考察,平均每年对外接待超过4万人次。


2、国家综合实力百强区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都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江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在传统产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特钢、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农业围绕基本现代化目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服务业聚焦重点产业,主攻重大项目,加快载体建设,初步形成业态集聚、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同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打造一批技术创新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推进新兴产业崛起和成长。2018年,江都地区生产总值达1070亿元;工业开票销售1009亿元、增长19.8%,工业入库税收42.4亿元、增长13%。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36位。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中海工业造船基地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吴桥现代农业园

3、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都高新技术产业区


近年来,江都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批技术创新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的“600℃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创新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江都创客邦、创艺·985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雅典娜公司农业科技园获国家科技部“星创天地”命名。2018年,江都区完成完成专利申请7450件,获得授权3785件,同比分别增长43.2%、66%,其中发明专利277件,较上年翻了一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7件,同比增长40%。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6家,净增39家,总数达18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88%。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半壁江山”,成为驱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8年,江都区入选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50强,位列第23位。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亚威研发中心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4、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淮生态大走廊


近年来,江都以江广融合为龙头,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乡交通优化等基础建设。聚焦“三河六岸”建设和启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实施一批河湖生态修复、流域水污染防治、造林绿化等工程。大力推进镇村建设,提升镇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功能,创成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绿化示范村以及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010年,江都荣获第一批“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称号。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美丽浦头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武坚湿地迎来万鸟越冬


5、全国文化先进区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唱起来》走进江都


近年来,江都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加大金银细工、漆画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并注重继承和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开放扬州艺术馆、自在公园24小时城市书房、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00家。广泛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书香江都”建设进一步提升。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举办一系列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2015年,江都区被文化部、人社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区”。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伯锣鼓小牌子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自在公园24小时城市书房


6、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都平安建设走进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江都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受益群众不断扩大。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城乡医保制度实现并轨,基本建成四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区域医联体建设覆盖39家一级医疗机构和全部村卫生室。重点推进“平安江都”“法治江都”建设,全面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制定并实施公园体系建设“五三一”计划,优化宜居城市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2017年,江都区荣获全国综治工作最高奖“长安杯”。2019年8月,江都区成功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名单。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自在公园内儿童乐园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三河六岸先导段


7、建筑之乡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建集团参建的新疆能源烟墩七B风电场及10万千瓦光伏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江都有“建筑之乡”之称,建筑业亦是其支柱产业。1950年,江都县仙女镇成立建筑小组,有工人8名,这是江都最早建立的建筑组织。1958年,江都县成立了第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江都县建筑公司。至2018年,江都拥有资质企业300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3家、一级资质企业32家、二级资质企业95家。拥有一级建造师991人,二级建造师3512人。形成了以江都建设集团、江建集团、华江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口碑好的建筑企业。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都建设集团承建的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部大楼获境外“鲁班奖”


近年来,江都建筑业顺应市场走势,抢抓发展机遇,立足北京、深圳、西安、上海、武汉、南京等传统区域市场同时,新开辟广西北海和防城港、新疆吐鲁番、江西九江、河南鹤壁、湖南张家界等新市场,在全国地级市的市场覆盖率达78%,。除此之外,江都建筑业走出国门,先后开拓俄罗斯、沙特、蒙古、安哥拉、阿联酋、马达加斯加等海外市场。至2018年,江都建筑业共创“鲁班奖”22项、“国优”工程24项。上缴地方税收突破12亿元,增幅40%,占全区总税收的15%,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


8、花木之乡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都仙城生态中心花木大道


江都是著名的“花木之乡”,花木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早在隋唐时期,江都就有专供花神的卉木古寺。改革开放以来,江都花木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两大主要生产区域:一是以丁伙镇、仙女镇为中心的地景苗木生产基地,主要品种有雪松、龙柏、蜀桧以及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彩色树种和紫薇、樱花、海棠、玉兰等木本花灌木,素以规模大、规格全、质量好而享誉全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丁伙花木业后,欣然题词“中国花木名镇——丁伙”。2000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丁伙花木产业化建设后,勉励全镇人民“多栽树、多栽摇钱树”。二是以卉木古寺所在地曹王林园场、大桥镇为中心的盆景盆花、花灌木生产基地。在扬派盆景中,曹王盆景独树一帜,参展国内外各大博览会,远销荷兰、日本、捷克、意大利和中国香港等。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花木盆景园


近年来,江都区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花木产业的投资环境、开发科技项目、打造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开拓营销市场,有力地推动花木产业化的发展。2018年,江都区花木种植面积1.47万公顷,花木销售产值30亿元。工商注册花木企业300余家,其中种植面积500亩以上100多家,300亩以上200多家。近百家花木企业总注册资本逾10亿,年对外承接绿化工程总额达15亿元。


9、毛笔、画笔之都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江都毛笔


2017年,江都区荣膺“中国毛笔画笔之都”。江都制笔历史已有上千年,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明末至清朝中期,扬州经济发达,推动了制笔工艺的不断精进。江都毛笔制作技艺独树一帜,取材天然,工艺复杂,全凭手感、舌感和目测制作,很多步骤都是精确到毫米,有“均、齐、理、扎、装、择”等120多道工序。其制作技艺历经数代家族,师徒传承,制作工艺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毛笔四大流派(宣笔、湖笔、扬州毛笔、李福寿毛笔)之一。江都国画笔厂作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单位,制作的“龙川牌”毛笔多次荣获国家金奖和国际金奖,被誉为“国之宝”。江都国画笔厂还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精制专用笔。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龙川广场主题雕塑——“龙腾”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当前,江都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聚力,攻坚克难,以决战决胜的高昂姿态和必胜信心,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推动江都区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江都篇章。


作者 | 余清利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简介:余清利,扬州市江都区方志办方志科科员,参与编写《江都年鉴》《江都风采》等地情书籍。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古之“临江都会” 今之“活水源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