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縣:精準推進教育扶貧 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蒲縣:精準推進教育扶貧 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2019年,教科局圍繞全縣“463”總體思路目標,緊盯蒲縣脫貧鞏固提升任務,面向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教育先行”行動,充分發揮教育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為全縣脫貧成效鞏固提升貢獻教育力量。

精準施策,資助幫扶上“一個都不漏

宣傳資助兩手抓,實現學生應助盡助、應貸盡貸。一是精準宣傳。多渠道、全覆蓋宣傳教育扶貧政策,做到到鄉、到校,到戶、到人,學校、社會、家長都知曉的“四到三知曉”。二是精準資助。狠抓幫扶對象識別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認定工作,嚴格學校初審、組織複審和兩級公示三項程序,強化教育資助資金髮放監管,杜絕國家助學金“跑、冒、滴、漏”現象。三是精準措施。落實6類12項資助政策,其中:國家學生資助政策6類10項,縣財政全額扶貧措施2項,構建學前、義務、高中、中職及大學全覆蓋資助體系,累計撥付免費、資助各類資金3692.38萬元,惠及學生1.3萬餘人次,特別是落實宏源集團“捐資助學 圓潤行動”,為172名二本B類以上建檔立卡生資助四年學費102.1萬元,實現建檔立卡生19年免費教育。

精密防控,求學路上“一個都不少”

多部門聯防聯控,實現控輟保學“清零”目標。一是堅持“五級分包”機制。建立局領導包片、機關幹部包鄉鎮、校領導包村、班主任包戶、科任教師包學生的機制,層層簽訂承諾書,定期對留守、在外就讀學生情況進行摸底排查、追蹤調查,保障所有學生接受教育。二是堅持“雙核實”“三一致”。對接扶貧局數據平臺,由學生戶籍所在地學校和就讀學校對學生信息進行雙印證核實,確保建檔立卡學生縣入庫信息、戶籍所在地學校信息、就讀學校信息三項一致。三是堅持“123”工作法。針對留守、殘疾、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重點群體,落實教師“一對一”幫扶,每月2 次心理、學習輔導,每年3 次家訪。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無一輟學失學學生,學前入園率99.1%,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精心規劃,資源配置上“一校都不掉隊”

“一校一策”,加大鄉村學校扶持力度,實現學校內涵發展。一是城鄉幫扶。組建3個“1+3”託幫帶教育聯盟,11所優質校與32所小學及教學點校級結對開展“五個一”幫扶,助推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二是達標改造。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優、小而特“四小建設”為目標,投入460餘萬元對14所鄉村中小學、幼兒園的浴室、供暖、廁所、校舍的進行維修加固、改造升級。三是師資傾斜。採用政府購買服務“點對點”為鄉村招聘教師80名;依據學校偏遠程度和教師教齡,為鄉村教師每月發放200-750元的差異化食宿交通津補貼;適當調高鄉村教師崗位結構比例;70%的評模評優指標傾斜鄉村,確保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精細管理,駐村幫扶上“一戶都不落”

“一戶一策”,引導其自力更生,實現其增收致富。一是走訪入戶宣傳。組織70名幫扶責任人先後入戶573人次,宣傳幫扶政策、填寫基層資料,與幫扶戶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方向、選準致富產業、制定增收措施,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二是提升村容村貌。協調組織、住建、水利等部門,籌集資金300餘萬元,實施水、路、網、文化活動場所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農村環境“五化”提升工程。三是培育優勢產業。圍繞產業發展,協調辦理小額貸款683萬元,實施特色種植、規模養殖、光伏發電三大類11個項目,採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成立肉牛、玉雁、養蜂、養牛專業合作社4個,建溫室蔬菜、食用菌大棚8個,實現了個人、集體經濟“雙增收”。四是有效提升脫貧能力。利用科技、職教優勢,圍繞縣內主導產業開設種養殖培訓課程,培養三區人才、鄉村實用人才264名,217名貧困人口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912人次獲教育資助、種植業理賠、醫保資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紅利”116.23萬元,77戶獲鎮級、村級“十星農戶”,實現貧困群眾“口袋”“腦袋”共同富裕。截止2019年年底,對口幫扶中垛、黃家莊兩個村委脫貧241戶745人,剩餘1戶5人2020年底脫貧。

(蒲縣教科局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