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一手暖暖送给你


小时候背了很多文言文和古诗,当时觉得苦不堪言,现在回头看,再没有比它们更美的文字了。当时觉得最难的《滕王阁序》,从文中任何一个段落随手拎出几句,都是令人惊叹的句子,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14个字,呈现出的是白话文用几百字都很难描绘出的绝美意境。


前段时间六神磊磊和余秀华发起了一个古诗和余秀华诗歌的对照,叫作当唐诗遇到余秀华,看得我热泪盈眶,其中那句红遍大江南北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在古诗里也找到了对照,“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语出曹植的《七哀诗》,当我们被余秀华的诗歌中的大胆和真实所震撼的时候,原来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这么美的句子说出了相似感受,如果我们不学文言文了,或者对文言文失去判断力了,我们该将要错失多少中国传统文化中存留的宝藏呢?


也有人会说了,那为什么不等我们长大了一点再学呢?因为人在少年的时候记忆力最佳,对外部的感知和模仿能力也最强。年纪小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数学、语文,外语、物理等等,来建构起基本的知识体系,文言文就是语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何况,如果不是绝对的天才,小孩子对喜好是没有判断力的,我们必须对所有这些基本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从中选择我们终身所要投身的方向。


题目中说文言文的用处不大,应该是指在日常沟通中不大,但是对于跟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文言文更像是我们的过去,它能解释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同时它也是中国作家的文字唯一能与其他国家作者的文字区别开来的东西。以张爱玲为例,为什么我们觉得她的比喻精妙,觉得她是现代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作家,就因为她熟读《红楼梦》,对古典文学了如指掌,深入古汉语的骨血,庖丁解牛,才能把文字用到极致。同时,她英文又很好,做到了融会贯通。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中文作家,那么他必须具备很好的古文修养,可是如果他小时候压根没有学,他又如何能体会古文之美,从而爱上它呢?


徐鹏远


你当然可以不用学文言文。

所以当你看到一辆红色的赛车从路的这边飞奔到那边的时候,你只能写:“卧槽!这辆红赛车开得好快!”你写不出“一辆殷红的赛车风驰电掣般地疾驰而过

”这样的话,因为“风驰电掣”出自《六韬》,属于文言文。

所以当你登上山巅,看见白云万里,风起云涌的时候,你只能发出“卧槽”的感慨。你发不出“登高壮观天地间”的咏叹,也说不出“风起云涌”这样的成语。因为“风起云涌”是文言文,是明末清初的翰林院庶吉士唐梦赉写出来的。而原词“风起水涌”,是苏轼《后赤壁赋》中的词。

所以当你遇见你的心上人,你那么想念ta,你只能说“卧槽我想你”。你说不出“入骨相思”“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样的词,因为他们都是文言文。是,文言文用处不大,你不用学,你跟她写情书的时候说“卧槽我想你”就行了。

当你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眼睛清澈,容颜如花。你就会在心里说“卧槽”,你根本说不出这叫“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也不知道这叫“倾国倾城”“窈窕无双”“冰肌玉骨”。你就会说“卧槽”,你遇见啥厉害的情况都只会说“卧槽”。

你去海边。大海真大啊,你张着双臂,激动不已地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你对着大海说:“啊!

然后再也憋不出半个字了。

为什么?

因为你没文化。


豆子人民艺术家


文言文最大的作用就是淘汰你这种人。

因为买菜用不到函数、几何,于是高喊数学滚出高考;因为搬砖用不到英语,所以支持英语滚出高考;因为做个键盘侠不用懂编程、洋流、置换、遗传规律和磁场受力分析,所以信息、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学得差也无所谓。但是有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喷子的历史、政治你学好了吗?有助于你线下约架的体育你学好了吗?有助于你撩妹的艺术你学好了吗?有助于你成为一个正常人的心理课你学好了吗?

目前国家为中学生设计的课程都是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知识。为了照顾地区教育不平衡,课程内包含的知识量和难度都是按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毕业的程度去制定的。换句话说,一个正常考进高中的学生应该百分百能正常毕业。

而语文课程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是历朝历代文质俱佳、且难度中下的文本。即使没有老师教,正常中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课外辅助资料也能顺利自学。比如我们从《孟子》中摘一段理解难度低的《王顾左右而言他》进课本儿,又不是要你学整本《孟子》。

你觉得文言文毫无用处,要么是你学不会,要么是你不知道怎么用。

学不会说明智商低;不知道怎么用还是因为智商低。

而造成你智商低的根源在于你始终用“有用&无用”的思维在衡量知识。

拿“有没有用”来衡量知识,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思维。实用主义思维的显著特征就是急功近利。事实上,实用主义者眼里的“没用”,实际上是没有直接的“用”而已,也就是你没有直接靠这些知识赚钱罢了。但在生活中间接用到数学、英语、文言文的地方数不胜数,更何况每一门学科都在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无用之用”。

哦,抱歉。以题主的价值观和智商恐怕不百度无法知道“无用之用”的意思和出处吧?


如果您认同本文,请“点赞”、“评论”或“分享”,以让本文被更多人看到。谢谢。


非著名语文教师王振宁


文言文虽然用处不大,当然也需要学习。

为什么?那是因为文言文可以让我们更多的增加身份认同感。我看底下有朋友说,代数、几何、函数同样对生活没有用,但是我们也仍旧需要学习。没错,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代数、几何,是因为它能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

我们知道,数字是世界上最严谨的形式逻辑。在代数中,1+1就是等于2(当然,是一般意义上,哥德巴赫猜想另说),它是无法出现歧义的。所以,人们训练逻辑必须要学习代数。几何呢,则主要锻炼人们的空间逻辑。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等人就曾规定,不懂数学者是不能学习哲学的。

我之所以说数学的意思,其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数学、文言文这些东西,它不会直接带给我们利益,但是它能潜移默化改变我们思维方式。

我们要知道,大学之前我们的教育一般都是常识教育。说简单点,就是教给你以后能在社会上生存的本事和常识,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语文、英语是让你能够交流,数学是锻炼你的逻辑,历史、地理是让你具备常识,物理、化学、生物是让你成为一个现代人)。

回到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在旅游的时候能够看得懂古迹。比如,那些石碑,碑文等等。

第二个则是,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白话文,但是我们要是想了解历史,阅读古典名著,史书,就全部都是文言文。因此,文言文并不是用处不大。

第三个,作为中国人,你当然要了解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文言文作为现代文的前身,它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没有文言文也就没有现代白话文。(韩国、朝鲜因为去汉字化运动,导致现在很多人无法认识祖宗的文献,甚至还要请教我们中国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数学的人不可能未来都成为数学家,学习物理的人未来也不可能全去搞物理。但是,如果没有高中打下的基础,学习这些基本科学,那么,未来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也不可能出现。


兮兮说事儿


不需要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一样可以玩手机打游戏,那我们是不是也不需要学习了呢?可见这种逻辑实在荒唐可笑。

因为没用处,就不用学,那敢问今天有多少知识,对一个文盲来说又是有用的呢?没有。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不会英语,不会数学,不会物理和化学,都不影响你的生活,但这不意味着这些知识没用,不意味着中小学不需要学习。

学习知识,包括文言文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素质太低,会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不谈跟世界观有关的问题,就按照实用主义逻辑来说吧,学习知识和文化也是现代社会工作需要。进一家企业工作,你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基本知识,否则没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作者。这是最直观、最直接的部分。

文言文跟大多数职业无直接关系,这似乎看起来是没什么用处,但能读一些较为浅近的文言文,也是每一位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文言文知识是了解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基本工具。四大名著虽然是白话文,但也有许多文言用词或者与文言有关的内容,不谈继承民族文化这些东西,估计很多人也就是嘴上说说,实际上也就是口头说说而已,我就举一般人生活当中都会碰到的例子吧。比如说《三国演义》一开头就有的诗词,没学文言文,恐怕也不是容易懂的。从小我们也都看《西游记》,但缺少一点文言知识,《西游记》恐怕看了也当没过脑子,比如说李世民叫唐僧为御弟,什么是御弟呢?每一点知识,恐怕还真说不清楚。

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最基本的一些文化知识都不知道,那不就跟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差不多了吗?只要能跟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一些基础交流,这对一般的外国人来说也就够了。甚至连外国人也有很多对中国文化好奇的吧?

文言文虽然难懂,但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西奈山的火柱


如果谁说文言文用处不大了,那我用三个词形容该论调,数典忘祖、无知无畏、鼠目寸光。

一个人,如果连养他的父母、教他的老师都不认了,这叫忘了根本,试问这样的人眼里还会有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个人对时空(东方称宇宙、西方称世界)缺乏起码的认知。无古,那么今天的文明是空中楼阁吗?

《老子》、《孙子兵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世界上那么多人在研究,唯独我们自己不知珍惜,这不是鼠目寸光又是什么?

我之前在头条问答上连续写过《老子》若干篇章,诸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两兵相若,哀者胜也”等等,我翻阅了几乎现代所有的译老,莫衷一是,疑虑始终未消,结果还是在《道德经心传》、《道门精要》中反复研读才有所释然。欢迎大家诘难、驳斥,以使我有更深的认识。说实话,如果没有良好扎实的古文功底,真的就是云山雾罩,不知所宗,失去其思想价值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五四运动与百家争鸣的比较,现代人一定比古代人聪明吗?对宇宙的解释、对人的认识超过古人了吗?这里恐怕要打个大大问号?朱清时,中科院院士,分享了练功心得,这些心得是古人的成果,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攻诘,难道这些人真的也实践过?这些人比朱清时聪明?扛着捍卫科学的大旗诘难朱院士,殊不知,其器不利,何工其事?这些专业炼炁知识不仅要有良好的古文功底,还要体悟佛道之精髓。轻率攻诘朱院士,就只能被明白人认为其浅薄了。


微妙玄通冰激凌


让我们的语言信达雅——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之前在回答“为何要取消文言文教学”这一问题的时候,谈到过这个问题,现在,就自己后面做的一些思考补充进来,希望更加完善一些。)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不客气的说,你去问学生、问老师,他们几乎也说不出理由:最大的理由、最现实的理由,大家都很清楚——考试要考!

我以前有学生问我,我就是这样说的“你不学可以,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到工地搬砖!”

很多事情,我们一直在做,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即使是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是语焉不详的 :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慢慢地,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一些思考之后,我逐渐明白,学习文言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识字。学习任何文章,都可以达到识字的目的,但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对字词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比如,“莫”“暮”——“莫”的原意,就是今天的“暮”,她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太阳落在草丛里”。“太阳没有了”后来,引申为“无,没有”,就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暮”!

第二个原因:学表达。接受的目的是为了传达,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学会精准简洁的表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叫做“言简义丰”“言简意赅”。这一点,是现代文所不能比拟的!举个例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多么简单明了,但背后,却处理器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第三个原因:传承文化、价值和情怀。“文以载道”,在文言文中,蕴含着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排除有糟粕,需要选择性吸收),古人的价值追求与情怀。

有人就概括出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你看,这些概括,多好!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难道这些,都必须要学文言文才能实现?比如,识字,现代文就不能识字?表达,学现代文就不能学会表达?要知道,我们现在的表达,可不会使用文言文来表达的!

所以,有网友就说的非常直接,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不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吗?”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个方面:

第四个原因:从哲学层面,我们要知道来处

这一点,说起来有点不好理解。人,不能混混沌沌的活着,在哲学层面,我们一辈子,至少要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生终极三问)学习文言文,我以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告诉我们,从前的人、从前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也就我们的来处!

比如说考古,我没有深入思考过,但我想,其最核心的价值,可能也就在于此吧!

个人以为,这一点,才是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原因。

总之,于是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下,就越要牢记文化传统;越要牢记文化传统,就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的文字和文字凝聚成的古人思想的精华!


三水三心


中医无用,中国武术不能战,中餐没营养,书法看不懂,围棋被电脑干掉了,我的天!现在中国话都被质疑了。如果这些话题在一百年前没有毛病,国之积弱需要一场革命,需要矫枉过正和醍醐灌顶般的呐喊。但是历史进程的脉络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经过沉淀变得逐渐清晰了,中华文明在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摧枯拉朽的冲击之后依然步履蹒跚,看似命悬一线、跌跌撞撞走了今天!无用论在当下再次被自媒体时代鼓噪演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类似如此脑残问题却层出不穷所反映折射出的实质其实是文化断层,文化水平良莠不齐抑或是别有用心的故意?诚然,人有发表观点的自由,但是共同认知与价值的缺失导致这种自由泛滥成灾,网络成了肤浅的村妇骂街之所,观点也不过是盲目的自我宣泄而已。各种命题包括文言文是否有用也就必然的成为了可笑的伪命题,我可以粗俗却一针见血的反问,人类除了生殖繁衍还要做无用之爱为何?人类要无用的艺术为何?不能吃不能用的!人类追本溯源的叩问出处闲的蛋疼莫非?请告诉我何为有用无用?能见只用才是用吗?别说文言文了,建国后普及的白话、普通话现在完全替代方言了吗?!最后我能不能用哲学与宗教的思辩和口吻说一句,神马都是浮云!都得死!


疾飞昏鸦


这种说法有多荒诞,听我简单分析。

第一、汉语其实是由书面语演化而来,它一开始就是高度浓缩的精炼语。汉语是伴随汉字产生而孕应而生的,汉字历史再悠久也不可能超过语言的产生。所以汉字产生前就有语言,而那个语言并不是汉语。这也才能解释,中国各民族有关联,但语言缺完全不同的原因。黄种需要最普遍的就是类似苗语、泰语那一类语言,连芬兰语都有那个味道。这也才能解释,羌人语言与汉语之间的差异。因为汉语是周代有组织学习雅言,也就是书面语的结果。这也才使得汉语里各地俚语众多,也才有了方言。俚语就是黎语融入汉语的结果,然后再简化语音再造字。

第二、泰语之类语言虽然不是汉语,但拥有相当多的汉语词汇。因为他们是商代主体民系,对书面汉语也有掌握,只是没有全面学习使用。在各民族里都有汉语词汇,在全世界同样如此。所以语言学家研究了汉语后惊呼,汉语是伊甸园初音。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很多语言的本音本意是汉语意思。因为汉语是上古多种族齐聚中国,碰撞出来的书面语。很多语音是以各族群语音称呼、动物图腾作为基础符号谐音拓展的。比如狄为白人,因为曾经时对手。所以敌人。又因为白种母亲会提着婴儿的脚在水里洗婴儿锻炼婴儿,所以有了提的意思。

第三、书面语与口语本身可以重合,也可以独立。任何国家语言做文学创作都会出现书面表达形式的语言。而汉语书面语则更加具有独立性,既可以完全独立作为书面语,又可以因为其中精彩词汇用作高级口语。书面语的韵味和精炼、巧妙不是大白话能替代的。我们今天高端组词能力很低,因为我们大白话里那些词汇字词不足以组出优质词汇。失去文言文基础后的现代中国人,语言变得很粗鄙。

第四、尤其普通话更是大白话里最简单的一种语言,里面缺失了方言里的众多古汉语词汇。尤其动词,汉语是非常丰富的。同种含义有无数的字可以表达,但普通话就很单一。单一的结果就会变成感情色彩表达很单一缺乏层次的语言。写作很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各种同义词,以此来表达细微的情感色彩变化。所以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方言区往往能出好作家,就是这个道理。但如果文言书面语掌握得好,可以克服你的方言区语言的弱势局面。也有助于你的说话能力的提高。因为你能有无数精巧的词汇脱口而出。

第五、今天的语文仅仅算识字课,不仅达不到文学课水准,甚至连语言课都不算。方言里的古汉语词汇大多被误认为没有字词,所以汉语精华更加快速地在流失。普通话普及只是为了克服方言区的交流困难,但失去文言文学习这个补充,等于我们积淀了几千年的东西很可能会很快丢失。

今天的语文教育远远不如旧时代的私塾教育,这是铁的事实。主要原因是白话文发展之初使用了西式语言的教育方法,过分强调语法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内容浪费了时间。所以不仅不应该忽视文言文,而是应该反过来,以经典文言文为重点,优秀白话文为补充。废除语法教学,尤其什么被字句、把字句这类低级课程。文学教育,应该是着重语言色彩、语境情景,而不是思想。又不是政治哲学课。


國病


如果学生们不学,那么少数懂文言文 的学者又从何而来呢?

文言文不是没用,相反,还大有用处。就以实例来说吧,屈臣氏的诗词瓶,里面的宣传册子,就是用文言文写的。而当初接这个广告时,报价是1万。1万块钱虽然不多,但是如果你去搬砖的话,要累个半死才能赚一万块钱。

你去工厂上班的话,拼命加班,也未必能一个月赚一万块。而如果你懂文言文,你就可以接这样的广告,花几个小时,就能赚1万块,不流汗不流血。

说文言文和诗词无用,充分暴露了自己不学无术,目光短浅的本质。

古人言:学以致用。

任何知识,任何学科,都有用处,不存在没有用处的知识。你觉得没用,要么你学而不精,要么你不懂得学以致用。

而且要搞清楚,让你学微积分、高数,不是让你去买菜的;让你学量子物理学,也不是让你去搬砖的......

知识,是为了让你知道真理,明白世界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本质。是为了让你学以致用,用在该用的地方。就好比学微积分,是让你去教育人,或者去做数学家,你非要去买菜,只能讲是蠢。

就好比飞机的发明,你开不起飞机,你买不起飞机,也造不了飞机。那是不是就不用学习飞机制造

知识的学习,一是为了一代一代传播,二是为了造福人类。

没人天生是搬砖的命,但如果对知识抱有无用的愚见,那么肯定天生就是搬砖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