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邊雜談)儒家對“慎獨”的理解

(硯邊雜談)儒家對“慎獨”的理解

慎獨 (楊建果書法)

“慎獨”:在獨處中謹慎不苟。語出《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三國 魏 曹植 《卞太后誄》:“祇畏神明,敬惟慎獨。”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陶谷使江南》:“ 熙載 使歌姬 秦蒻蘭 衣弊衣為驛卒女, 谷 見之而喜,遂犯慎獨之戒。”《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我們講理學的人,最講究的是慎獨工夫,總要能夠衾影無愧,屋漏不慚。”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這種不開通、不文明的地方,身當人師的人,那敢不慎獨?”

“慎獨”是說慎重承擔自己具有獨立性的生命,或者說是謹慎面對自己生命本質上具有獨立的事實。

這個獨立特別是在說人的感覺具有無法被任何他者替換來感覺的根本事實。比如說你肚子餓了,這是很踏實的感覺,別人不能好意幫你吃東西,只有你自己吃東西肚子才能感覺飽,你心裡很難過,懂得體貼與同情的別人只能“感同身受”你的難過,這個感同身受意思是說他會想起自己往日很難過的情境,因此特別知道如何細緻對待你,卻無法跟你替換來難過,來進去此刻你自己難過的情境本身。

“獨”字就是獨立,承認生命本質上的獨立,與其往外逐浪,不如承認浪起浪落都在心內,獨立是對本體的一種具象描寫,當你看見你自身的獨立,你就看見本體。每個人降生在這個宇宙裡,都具有完全獨立的心靈,來吸收與消化他感知的各種訊息,並做出自覺適當的回應,這是人會駕馭萬物,與天並立共存的原因。因此,“慎獨”兩字首先只是要人開始確認自己如此珍貴的存在現象。

《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戒慎恐懼自己有什麼狀況沒有看見與聽見,內在的盲點常會在陰暗處更鮮活,細微處更顯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擔自己具有獨立性的生命,不要懷著攀附心態而自毀自棄。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 《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風(儒家風範)的最高境界。對於其含義,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

慎獨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舉一例而言其深。

君不妨以慧心以觀世,芸芸眾生,一人不言不語,不哭不笑,不悲不哀,為之初見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無過人之處,此人卻散發著一種磁場,一股正氣,壓的人好生喘不過氣來,唯有率先打破氣氛得以解。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風五行,仁義禮智聖,誠於中,形於外,內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獨之輩”。

在《大學》原文中,有這一段話是這麼說的,“小人閒居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時喜歡做不好的事情,當他見到慎獨的人後,卻試圖偽裝自己,“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而,人們的內心與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時不好的意念、想法總能在行為中表現出來,“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勉強在形跡上偽裝是偽裝不了的,只有像慎獨的人一樣“誠於中”,才能“形於外”,“誠於中,形於外”是慎獨的一個主要含義。

儒家對於慎獨的解釋是:“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獨然後一,一也者,夫五為一也,然後得之。”“仁義禮智聖”為其五,也就是儒家風範的重中之重,通稱為“儒風五行”。

按照“儒風五行”的規定,它是五種“形於內”的“德之行”。仁義禮智聖雖然是“形於內”、形成於內心的,但它還有“多”的嫌疑,還沒有真正統一於心,故需要捨棄仁義禮智聖形式上的外在差別,將其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使其真正統一於內心,故說“一也者,夫五為一心也”。因此,這裡的慎獨實際是指內心的專注、專一,具體講,是指內心專注於仁義禮智聖五種“德之行”的狀態。

慎獨釋為誠其意,是“儒風五行”的理解,還是當時人們的普遍理解?難道《大學》、《中庸》的慎獨也是指誠其意嗎?回答是肯定的。先秦典籍中的慎獨都是指誠其意,《大學》、《中庸》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