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還是陷阱?開發大學生信貸市場需謹慎

近日,鄭州大學生因為負債百萬走投無路跳樓的事情一時間成為各大新聞的頭版頭條,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本不應該發生的悲劇,很多人有很多種看法,目前就網上網友的意見主要分為兩派,一種意見認為是大學生自己沒有一定的風險理財意識,另一種認為是這些大學生信貸機構盲目放貸,不加區別,風險控制意識太差。


普惠金融還是陷阱?開發大學生信貸市場需謹慎


大學生債務離次貸有多遠

有人說,提供給大學生的債權是優質的債權,也有人說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不具備償還能力,又身處在社會與校園的交口之中,容易引發不理智的消費,不是優秀的債務承擔者。但是在中國,這樣的憂慮其實並不存在。民間的金融系統早就通過家庭,將每個人的金融需求串聯在一起。大學生在外開展貸款活動時,很多借貸機構就已經默認他的父母家人在其背後進行擔保,“子債父償”讓大學生貸款好像已經成為不需風控的優質資源,這也是為什麼大學生貸款在近些年迅猛發展的原因。

相關機構在宣揚大學生信貸的時候往往強調以下幾點,一,大學生群體的特殊身份,認為大學生的學歷背景等,在未來求職過程中有較於一般青年高的收益期望,對於未來債務的償還能力較強;二,大學生群體往往擁有較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擔保能力較高,出現債務危機的時候能夠有較高程度上的風險再償還能力。不僅有未來的債務償還能力,而且有現階段的代償能力,大學生貸款好像離實際上的次級貸款距離很遠。

但是我們要認識到的是,中國大學生已經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數量級別的了,2015年大學生總錄取率達到75%,大學生身份已經不能夠成為極其優質的資源的代表,相反已經成為很普通的身份代名詞。

第二,家長代償的金融體系並沒有在相關的合同中得以體現,並且我們同時要注意到,現階段,中國的各個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以及信用信息共享系統很不完善,相互的信用交互工具並不完善,一個學生有一對父母,但是他能夠因為這個因素在很多不同的小貸公司、大學生貸款機構等獲得不同程度的授信,平臺之間的相互封閉,導致了同一個借款人的過度擔保,鄭州大學生的例子就是如此,每筆看似不多的兩三萬元的授信,父母尚且能夠償還,當重複授信的事件不斷髮生,積少成多達到上百萬元的時候,大多數家庭已經無力一次償還債務,最終只能導致“父母擔保”的轟然倒塌。

第三,大學生信貸用途並不明確,在中國貧困的家庭學生已經可以享受到助學貸款的政策,上學所用的學費可以延遲到獲得勞動收入之後償還,但是現在的大學生信貸大多集中在日常消費以及易耗品消費上,但是消費是個無底洞,同學之間的消費攀比將會進一步激化這樣的情況。資金的需求量比較集中,況且距離學生自己獲得收入的時間過長,風險收益並不能得以完全覆蓋。大量涉足大學生信用貸款,只能導致揠苗助長,將沒有完全成型的金融需求過度採擷,最終小則導致學生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大則會導致整個中國經濟社會崩塌。

風險控制嚴防信用氾濫

看清了大學生次級貸款的風險之後,相關的金融機構就應當理性地面對這個所謂的“金融大市場”了。前段時間商業銀行信用卡部門已經捂緊了大學生申請信用卡的口袋,而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代表之一的支付寶,其旗下的花唄也只給予大學生幾百元的信用額度,信用氾濫次級貸款橫行,美國的08年金融危機就是由於信用氾濫導致的資產崩潰。

在央行大量放水貨幣利率不斷下行,貨幣量不斷上漲的時代,極容易造成信用氾濫,從而使得泡沫不斷漲大。大學生信貸泡沫已經初現端倪,而房貸泡沫已經幾乎病入膏肓。謹慎放貸,嚴控風險,不能為了一時的利益,而葬送掉長久的利益。

我們正經歷一個由互聯網金融引發的信用泡沫時代,而我們的監管部門應該去考慮校園貸款是否合法合規,權衡網絡貸款走進校園給在校學生帶來的利弊,警惕消費貸款向更多的大學生群體蔓延,避免類似悲劇和信用危機的發生。

前段時間的瀋陽大學生0首付在輿論批判中暫告一段落,金融機構若不能把控好風險控制,只在意如何去雁過拔毛,只能是飲鴆止渴之計謀。作為金融機構的從業者,既要嚴格的審核每個借款人借款項目,也要積極建設起來一套完善的徵信系統,防止信用氾濫。健康的、可持續的金融環境才是普惠金融的實現要義。

本文由小大財

普惠金融還是陷阱?開發大學生信貸市場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