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的特點 !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國陶瓷行業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時代。江南一帶由於其富庶的地理條件和以外貿易的發展,已形成商業繁榮、人口密集的城市。臨安(今杭州),是當時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費城市。還有明州(今寧波)、越州(今紹興)、溫州、婺州(今金華)、處州(今麗水)等地,這些市鎮,歷史悠久,瓷業甚為發達,既是瓷器生產中心,又是瓷器消費市場和銷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窯瓷、龍泉青瓷已久負盛名,各樹一幟。 "靖康之難",標誌著北宋五朝的滅亡。

官窯的特點 !

中原地區諸名窯被毀。宋高宗趙構避逃東南,定都臨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鳳凰山設立修內司官窯,並在烏龜山八卦田郊壇下附近另建新官窯。內窯和新官窯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燒造官庭和達官貴人需要的青瓷。這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歷史上稱為南宋官窯。

官窯的特點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考古人員找到併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鳳凰山麓烏龜山的郊壇下官窯。發現了一些瓷片、窯具和殘器。現見到的官窯器都是傳世品。根據文獻記載與發掘資料及傳世品綜合官窯器物的特徵有這麼幾個:

胎:北宋官窯胎色紫褐、釉色淺,南宋官窯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稱“黑胎”,胎質一般較薄,胎質細密。

官窯的特點 !

釉:北宋官窯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綠、油灰等色。在當時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後世則以粉青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內司窯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窯所鑑,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稱其器為紫口鐵足,並以此為貴。汴京官窯與修內司窯均有窯變。釉色晶瑩,釉面有開片紋,釉斑則以鱔魚血為上,墨紋次之,光彩輝耀,尤覺奇異。

南宋前期釉較薄、滋潤、呈乳濁狀,有玉質感,釉色以粉青為主,間有灰青、青黃、蜜蠟等色,通體滿釉,史稱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後期,釉色與前期相同,而釉層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過胎,有垂流釉現象,多用墊並燒造,足端無釉呈深灰或灰褐色,為薄胎厚釉青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