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那个谁调查了500多家国内外的优秀公司的一个成果,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又快又好呢,主要有赖于它们有一个卓越的领导人,而这些领导人呢,又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质。

这些商界成功的企业家们,既有谦逊、低调、随和的一面 ,也有内心的独立、自大、固执的另一面。

其实呢,我仔细地整理过一遍自己熟知的历史,因为我对历史很有兴趣,而且去研究过,我写过不少历史故事,通过对历史上明君、名臣、名家的研究分析,就会得出一个惊人的发现:历史上所有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谦虚且自大。

我们一般说"谦虚"是在夸赞人,用"自大"就是在批评人,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在伟人身上却又真实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谦虚的自大,或者叫自大的谦虚,是一个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的人格特质,是所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和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征。

我们拿刘邦项羽来举例。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项羽:自大而不谦虚

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天下就姓项了。这是就事论事,杀了刘邦,只是少了"刘邦"这个大汉的创建者,但一定会多出一个"商邦"来打败项羽!

项羽失败在自己的性格上,也就是他没有我前面说的那个共同特征:

项羽听不进人劝,只想把队伍拉回老家,实现他"衣锦还乡"的梦想(富贵不还郷,如锦衣夜行,就是说一个人发达了不回老家在熟人面前显摆显摆,光宗耀祖一下,就像在夜晚穿着很华丽的衣服走在路上,根本没人看得见,那多没意思啊),因此作为老板,他的梦想不够大。

其次是忍不了一时,把义帝给害了,这造成了政治上的被动。刘邦正是抓住这个机遇,以发丧的名义联络各路诸侯,公开声讨项羽。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第三是迷信武力而不学古代圣君以德服人,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坑杀20万秦军。

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刚愎自用,不够谦虚,不能团结人,导致陈平、韩信、英布等都离楚归汉。

因此,项羽杀没杀刘邦,都不是问题的本质,根本原因是他没有达到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 "谦虚的自大者" 的人格高度,才致使他毫不例外地犯了所有能犯的错误。

他的领导力水平顶多也就是达到了前锋大将的水准,擅于战役,而不是定国安邦。

项羽是逢战必胜,人生唯一一场败仗就是自己的绝命战,垓下之战。打不赢也不跑,直接不打了,一抹脖子,自刎死了。死之前还在挂念虞姬、乌骓马,还有仅存的一小撮受伤的楚兵。

所以项羽是真爷们,真性情。快意情仇的代价是,杀掉20万个秦国降兵和秦国皇帝子婴,失掉了秦国的民心,杀掉了假仁假义的楚怀王,失掉了楚国的民心。

项羽独当一面时才27岁,到32岁自刎乌江,中间仅仅五年!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给了项羽事业机遇,但没有给他成长的时间。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刘邦:谦虚的自大者

跟项羽这个贵族不同,刘邦流氓终于拉起一支队伍的时候,己经50岁了。刘邦是古代"凤凰男"逆袭的典范,是历代君王中出身较低下、却是最会当领导的人。讲个人发展,《厚黑学》里有他;讲领导力,专家学者研究中也有他。对于今天的创业者而言,刘邦无疑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为什么刘邦最后赢了呢?有人说,刘邦得人心。如果人心能当饭吃,刘邦几次被项羽追得屁滚尿流,差一点就被宰了,侥幸逃脱大多是运气。还有人说,刘邦会用人。刘邦危急时刻,自己的嫡系大将韩信,联盟诸侯们纷纷坐山观虎斗。这樣的用人方式是九死一生。那刘邦胜在哪里?

因为刘邦掌握了成为明君的秘诀:做个谦虚的自大者。

先看他的自大。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人人都知道刘邦是酒色之徒,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刘邦更爱天下。刘邦在沛县当亭长的时候,有一次出差,看到了秦始皇的仪仗队,就说了一句话:"大丈夫该当如此。"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里,当上皇帝才不枉为男儿身。马云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但是刘邦的对手是怎样想的呢?

刘邦最怕两个人,一是项羽,二是韩信。因为刘邦知道这两个人如果铆足了劲,他是打不过他们的,而这两个人也都有机会当皇帝。

项羽就不说了,想当的是诸侯中的霸主,回家威风威风,自己拳头最大,谁不老实,或者他看谁不顺眼就揍谁。所以"战神"的快乐建立在欺负人上。这也注定了他只能称霸天下,而不能统一天下。

韩信比项羽更强,项羽还有一败,韩信是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只可惜这个人野心不足,且心存侥幸,刘邦给个甜头,他就相信了。没有听谋士蒯kuǎi通之言,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落到被吕后暗杀的悲惨结局。

而刘邦与他们不同,刘邦的领导力经验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话:

人可以失败一百次,但一定要赢最后一次。

再看他的谦虚。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萧何曾问过韩信,你为什么从项羽的阵营跳槽到刘邦的旗下?韩信的回答是:"项羽是神,战神。攻必克,战必胜,所以不需要人帮他。刘邦是人,俗人一个,所以需要人帮助。"

的确,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他虚心纳谏,听劝。决断之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随时都能改变自己的主意。

刘邦尊重人才团结人才,善于用人。刘邦自己曾担白地对臣下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使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我们从刘邦的身上可以看到,他跟项羽不同,项羽是要打赢每一场战,刘邦是我不争一城一池的胜负,我追求战略的胜利。

如果你己经40岁 ,50岁 ,要相信大器晚成。这个年龄段不但不晚 ,经过岁月的打磨,可能在"自大的谦逊者" 领导特质上还是你的优势,成功的例子有任正非、柳传志、褚时健等。

我还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吧,咱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他跟刘邦有点很相似,那就是既会用人,又会杀人。他们两手底下的功臣能人数不胜数,但自己当上皇帝后,又把这些功臣杀的差不多了。

一代开国之君朱元璋,也是很典型的自大的谦逊者。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自大一个谦逊

公元1372年,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到建立大明帝国的朱元璋,才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四年,屁股都还没坐热的他正在呕心沥血地恢复战乱中差点崩溃的国家经济,顺便理了理那本长长的功臣名单,“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估计也在想。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支两千人左右的倭寇侵犯帝国的岛屿,当地官员火速禀报朱元璋,问皇帝“我该怎么办,是打呢,还是放弃那个小岛?”

一听说有人欺负到咱头上了,根本不问来由的朱元璋马上眼睛亮了,二话不说地下了一道圣旨,上面写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这道热气腾腾的,不,杀气腾腾的霸道圣旨传到地方官员手中,自带土匪气息的言语让当地官民一下子拉近了与南京的距离,“我们的皇帝多么可爱粗暴啊,竟然有人敢打劫他”!但皇帝陛下不怕惹事、不怕事大、保卫领土的决心还是在圣旨中显露无遗了。这场称不上战争的战争结局,当然是倭寇的溃不成军。

这是他的自大,我们再看看朱元璋的谦逊。

说来你也许不相信,朱元璋一生杀人无数,天不怕地不怕,却对身边的两种人执礼甚恭,甚至是讨好巴结。这两种人其实只是身份低贱的服务员,一个是厨子,一个是剃头匠。

虽然朱元璋出身寒门,读书不多,但是,随着征讨杀罚、地位扶摇直上后,他也对历史有了最迫切的渴求,以期从中寻找到王朝兴衰的经验与教训。可能是他看到了两个与厨子有关的历史故事,所以对身边的厨子总是另眼相待。

那是哪两个厨子的故事呢,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齐国的,一个是吴国的。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齐桓公大家都知道吧,春秋五霸之首——就是第一个成为中原霸主的那位齐桓公。能成为霸主级的人物,绝对是牛。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牛人,最终却命丧一个厨子之手。那个厨子名叫易牙,开始只是一在乡下开饭馆的普通老百姓,因为喜欢鼓捣药膳,治好了齐桓公老婆的病,被招进宫里成为齐桓公的私人大厨。有次齐桓公无意中说了句“这辈子啥好吃的都吃过了,就是不知道人肉是啥滋味”,这位易大厨回家就把自己的儿子给宰了,为齐桓公烹饪了一道让齐桓公终生难忘的美味。

齐桓公吃后,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乃臣子之肉,献于大王尝鲜。”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虽然不舒服,但又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更加宠信易牙,不仅后厨的事一切随他,就连军国大事,也常常问计于易牙。

就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厨子,在桓公患病期间趁机作乱,为了矫旨谋逆,竟填塞宫门,筑起高墙,将齐桓公关在宫内,连饭都不给吃,结果被活活饿死。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大家想一下,能够把自己的亲儿子杀掉来讨好自己的上级,这样无情无义的人,会真的对你好?你能放心用这样的人?想起来都瘆得慌,是不是?

另一个吴国的厨子我们相对要熟悉些,他的名字叫专诸。想起来了吧,有个典故就叫“专诸刺王僚”。专诸(历史上的四大刺客之一)是春秋时代吴国人,屠户出身,对厨房那点事也研究得透透的。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阖闾的父亲是吴王,有三个弟弟,本来想传给最小最聪明的那个三弟,但太小,所以就跟弟弟们说,我传给大弟,大弟以后传给二弟,二弟以后传给三弟,这样兄弟相传。阖闾的父亲死后,王位按照他们的安排,先传给了大弟,然后传给了二弟,二弟要传给三弟的时候,三弟死都不接受,不得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吴王僚。阖闾就不乐意了,自己是长房长子,要把王位夺过来),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

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鱼肠剑的来历),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看看,厨子要是发起狠来,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朱元璋当然知道这一点,最危险的敌人往往就是身边最亲密的人,何况是掌管他一日三餐的厨子呢,如果要是得罪了他们,他们稍微动点手脚,在饭菜里下点小毒啥的,你小命不就整玩完了?

这点并不是老朱的臆测,他的家里就发生过这样的惨剧。

老朱据有天下后,便把自己的子孙都分封到各地为王,以护卫京师。他的二儿子朱樉shǎng被封为秦王,得带着一家老小去西安上班。忽一日,老朱接到密报,说秦王朱樉在到西安就藩的路上,因为一点小不如意,鞭打了厨子。这让朱元璋大感恐惧,急忙铺纸提笔,亲自写来一份敕谕,令人急送到秦王处,向他这位次子指出侮辱“造膳者”的危险性。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朱元璋告戒儿子说:“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人之荣华富贵,不过吃穿住行,而以吃为首。他对秦王说:小子你听着,你的吃食,掌于厨子之手,你不把厨子当人,“将操膳者视以寻常,是不可也”。为何?吃食是要入口的,你若得罪了厨子,他往你饮食中吐口水,或弹点鼻屎什么的,你哪里知道!“若频加棰楚,不测之祸,恐生于此”。听说你动不动打他,厨子虽是小人物,你把他打狠了,他豁出去,在你食物中下毒,你小命也就没了!

可是,这个朱老二却不把他老爹的金玉良言放在心上,打骂羞辱不误,结果,还真被人下毒给整死了。老朱得知这一消息后,是又疼又恨,疼儿子的惨死,恨儿子的不听话,为此他还写了几千字的长文把死去的儿子痛骂一顿。

依我说,朱元璋的批评与分析,虽然有些龌龊,但可谓鞭辟入里,十分精辟!

好像朱家孩子都喜欢跟厨子过不去,与秦王同一年就藩的晋王朱棡gāng (老朱第三子),在去封国太原的路上,也笞辱了膳夫。

朱元璋不愧是眼观八路,耳听四方,西北警报刚息,又闻晋中警声大作,他捉急死了,孩子们咋都这么任性、不懂事呢!他立刻派人,以八百里加急的快马,星夜传谕晋王(“驰谕”),让他对厨子好些——真比兵火还急。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老朱常对孙子们说:“老父我率领群雄平定祸乱,对人从未姑息过。唯独厨子徐兴祖,事我二十三年,我从未折辱过他。”为何不能羞辱厨子,老朱把道理讲得很清楚了。

在他眼里,厨子就是潜伏的忍者和杀手,一定要收买他;他之“不忍”,是不忍自己的孩子被厨子所毒害。

为什么剃头匠也不敢得罪呢?朱元璋对此事的认识史上并不记载,但稍微一分析就好理解了:除了带刀侍卫,能够在御前动刀子的,不是只有剃头匠么?侍卫们的刀,都藏在鲨鱼皮鞘里,轻易不拔。可剃头的来见,有哪次不亮刀的?一把利刃,在龙喉前横飞,刀光闪处,胡子茬啪啪飞落,朱元璋能不惊恐?

朱元璋的厨子徐兴祖、井泉,都做到光禄寺卿;剃头匠杜安道、洪尚观,做到太常寺卿,都是从三品的皇皇京卿(光禄寺卿与太常寺卿,皆为“九卿”)。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话,真的不是妄语。

领导者的最高层次:自大的谦逊者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自大的谦逊者”:他们谦逊的一面

根据美国杨百翰大学麦里特商学院新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位管理人员具备谦逊精神,能够节制自己的主观观念,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能力的局限性,能够首肯他人的贡献,他将更能够得到团队成员的尊敬和忠诚心。

不像有的人谦逊是一种表面的做作的表演功夫。而桑达尔·皮查伊、任正非一类人 ,其谦逊是真诚的 ,是发自内心的理念与情感。

(1) 敬畏心与客观理性。也就是要有所畏惧,不能为所欲为,要相信客观规律

(2) 不让自我成为公司发展的阻碍。公司利益为先,有牺牲精神,为了公司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让利,让功,让权,让名。

(3) 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并培养与充分发挥下属的潜能与自主性。

(4) 包容。能够团结最大多数人,包括那些不同意见者。

(5) 主动倾听不同意见,广泛多元化学习。

(6) 认识自己 ,不自我膨胀。功成让誉 ,事败反省。

“自大的谦逊者”:他们自大的一面

(1) 舍我其谁的英雄主义与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构成他们的自我价值观与信仰。

(2) 乐于并敢于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从创新中创造机会、创造奇迹。

(3) 在集体自我意识上放大。树立非个人化的远大的公司目标或部门目标。善于用激动人心的愿景激励下属。

(4) 精益求精。

(5) 逆境中的自信与心态控制力。能坚持,不放弃 ,不妥协。

(6) 独立思考、有主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