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维伟only_vi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纵观项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大致从公元前232年至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主要记述了项羽的出身、性格等基本特点。第二个阶段是项羽自江东起义至最后灭秦的全过程,大致从秦二世七月(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第三个阶段是项羽入关,并分封诸侯王的全过程,大致在公元前206年。第四个阶段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由强变弱,直至最后兵败自杀的全过程,大致在汉之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汉之五年(公元前202年)。

出身将门,肩负使命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项氏世世为楚将”表明项羽出身贵族将门,其祖父项燕是被秦将王翦所杀,从出生起项羽就背负国仇家恨。他是楚国的子民,也是项氏的后裔,灭秦是他不可逃避的使命和责任,也注定了项羽极不平凡的一生。项羽少年壮志,早年时就已展露出远大的抱负,从项羽少时学习诸事可以看出项羽不甘人下,志向远大,有指挥千军万马以敌万人的勇气和魄力,但他对于兵法的学习也只是略懂几分,这种急躁的性格也是导致他日后悲剧人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为他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史记》刻画出一个身材魁梧伟岸的项羽形象,他力气惊人,能一个人举起一个铜鼎,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项羽和叔父作为因避仇而来到吴中地区的外乡人,项羽所展示出的惊人能力让当地的豪侠之士望而生畏。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登基,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消除朝野中对其皇位持怀疑态度的大臣,他迫害忠臣良将,残骸手足,大兴土木,复修阿房宫,大肆征粮、收取苛捐杂税,不仅如此,秦二世还听信宦官赵高的谗言,制定更加严酷的刑罚制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在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人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天下应者云集,反秦暴政的怒火迅速燃遍了全国各地。这一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召见项梁,商讨反秦大事。

这次行动也是项羽人生中第一次杀人行动,但是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怯懦,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因此才能行动的如此果敢,击杀殷通门下百十人,府中之人皆畏而受命。这次的行动使项氏叔侄掌握了自己的军队力量,项梁于是得以起事吴中,得精兵八千人,项梁为会稽郡守,并任命项羽为副将。勇武的项羽给了叔父夺取郡守府计划成功最有力的支持,项羽以其威势安定了郡守府,人们无不畏惧项羽,保证了日后收服各县。

勇敌万人,骁勇善战

纵观项羽短暂的一生,首屈一指的是他在军事和战争中的神勇表现。他在反秦斗争和楚汉之争中勇赴战场,取得了赫赫战绩,其骁勇善战,以一敌百的作战气势更是备受后人称赞,项羽一生中几次重要的战役为其短暂的一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数笔。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章邯与项梁的交战,章邯打败项梁部队,项梁战死,因此章邯认为楚地之兵不足以为忧,所以举兵包围巨鹿。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围住巨鹿,章邯在巨鹿南边驻扎,修建甬道输送粮草给王、涉的军队。赵将陈余率兵数万驻军于巨鹿之北,但是他面对二十万秦军也不敢轻易出兵解围,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于是派遣使者向各反秦的诸侯求救。此时的项羽已经通过兵变杀掉了卿子冠军宋义,掌握了楚国的主力部队,于是派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楚军渡过漳河,奔赴巨鹿城,击秦救赵。随后项羽亲率全军渡过黄河。

这次作战中项羽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自信,面对浩荡的二十万秦军,他没有退缩和畏惧,率领部队英勇迎战。这是一场与敌方力量和勇气的比拼,他甚至没有向当时旁观的诸侯国求助,其勇武可见一斑。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在各诸侯之中的领导地位,战争的激烈程度震撼了各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描述出诸侯对英武勇猛的项羽的敬佩和折服之情,项羽的威望达到了极致,诸侯将领们都率军归属和追随他。巨鹿之战是反秦斗争中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他很大程度上瓦解了秦国的主力部队,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摧毁秦朝统治的基础,项羽在其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项羽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征战沙场,其一生荣辱都系在战争上。项羽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不仅体现在他军事和政治地位达到顶峰之时,即使在垓下被围困之时,他也表现的毫不退缩。公元前202年冬,项羽败走垓下,他告别爱妾虞姬,跨上乌骓,率众到达东城,面对数千汉军追兵,书中写道:“项羽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羽将骑兵分为四队,向四面出击,他一口气杀掉百八十人,突围、斩将、刈旗的目标全部达到,又聚拢起自己的骑兵,仅损失了两名士兵。在情势危急的时刻,项羽依然能制定出明确的作战目标,其善战的特点体现的十分明显。书中又写道:“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嗔目而叱之”的神情和动作令赤泉侯人马俱惊,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穷困末路的情境之下,项羽依然能凭借自身的霸王之气吓退敌人。

项羽终其一生,攻城掠地无数,他从未在战场上怯懦和退缩过,在与对手胆量、气势、信心和力量的比拼上,他气势逼人,因此他是古今少有的真英雄。


盘古一万年


 

项羽,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妇人之仁的人,实则这是对他的误解。

一、项羽勇力非凡。项羽的武力,天下扬名,无人是他的对手。他手下的大将,也多以武力著称,多是勇将,鲜有智将。他无论打什么仗,都靠士气取胜。他对自己的武力十分自信,哪怕他的兵力处于劣势,也会斗勇到底,坚持到胜利一刻。垓下之战,他之所以输,是因为他当初所率领的那些勇将、劲卒,大都在历次战争中消磨殆尽,战斗力衰减所至。项羽一生杀人无数,他怎么会有妇人之仁?

二、项羽重武轻谋。项羽打仗很少使用计谋,他喜欢正大光明地将别人打败。项羽知道他最大的对手就是刘邦,但是对付刘邦,他从来不喜欢用计谋,他要堂堂正正地打败刘邦,证明他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将。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项羽的妇人之仁。其实,项羽比谁都恨刘邦,他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他只是觉得这样轻而易举地杀死刘邦,有损他项羽的威名。正因为他轻视谋略,所以他和喜欢用计谋的范增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他也不喜欢用计谋的韩信,一直不重用他。

三、项羽重情重义。韩信说,项羽任人唯亲,手中把玩印信也不交给有功的将士。他重用的都是他的项家军的将领。其实,这是项羽重情重义的表现,他只是想用更多的时间观察这些立功的将领,用情感驾驭他们。可惜的是,他成功快,失败也快。韩信出卖了钟离昧,他是不懂得什么是情义的。





枕史润智


从籍籍无名到名扬天下,再到含恨自尽,且看西楚霸王项羽那不同寻常的一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一首夏日绝句饱含对于项羽失败的惋惜之情,可惜项羽一代英雄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其实对于项羽的评价一直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是英雄,而另一种则把他当作只有匹夫之勇的莽夫。那么问题来了,项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得是项羽是一个武力超群、有勇有谋的将帅。

《史记•项羽本纪》这样描述项羽: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在秦末时期能够举起如此大鼎的唯有项羽一人,由此可见他天生神力,在他和敌军作战之时,即使周围围满了士卒也未曾使其受伤过,就算是面对垓下之围的绝境,他仍然能奋起反抗连杀数十人,其个人武力值之高纵观历史也难以找到能够和他匹敌之人,后人的评价“王不过霸,将不过李”就是他实力最好的体现。

与此同时,项羽还有着非同寻常的统帅天赋,最能体现其能力的莫过于巨鹿之战,那一战项羽破釜沉舟,率领五万士卒大破四十万秦军从而威震天下,而且项羽临死前曾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毫不夸张地说,项羽带兵打仗的本领甚至不下于兵仙韩信。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如同项羽这般优秀之人也有着不少缺点,而这是因为这些缺点项羽才葬送了天下甚至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方面项羽是个生性残暴之人。当楚汉相争之时,大部分百姓选择刘邦,这和项羽的残暴不无关系,他为了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效仿杀神白起,将二十万的秦国降卒全部坑杀,攻入王都之际还放火烧了大片宫殿,有人触怒他,他就直接将其烹煮了,如此一来百姓就会对他心生畏惧,几乎人人都将他当作残暴不仁的恶魔。

另一方面项羽还有着妇人之仁。大败秦国后,项羽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巅峰,在这样的大好局势下,他应当尽快地扫除最大的竞争对手刘邦,但就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使他没有下狠手除掉刘邦,而是放虎归山并且对此不以为意。最后他为自己的自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刘邦不但逆袭夺得了天下,还迫使他在乌江自刎,争天下者,断不可有妇人之仁。


除此之外,项羽还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生性多疑,甚至就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信任。众所周知项羽身边拿的出手的谋士只有范增一人,公允地说项羽能够成为西楚霸王,范增功不可没,他算得上是项羽身边最得力的助手。

然而项羽表面上十分尊敬和信任范增,但是内心却十分地抵触提防他,汉军仅仅使用了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让项羽对范增生出疑心,从而疏远范增,甚至最后气的范增出走,由此可见项羽疑心很重。就连范增这种胜似亲人的大功臣都无法被信任,试问还有谁会愿意给项羽卖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无法信任他人导致项羽得不到更多人的帮助,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之所以会失败,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上苍赋予他绝世天赋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凡人的种种不足,无法平衡好二者关系的他注定要失败。上帝永远是公平的,他为你开了一道门的同时,也会给你关上一扇窗。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一切的成功都要自己去争取。


执笔灬写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首赞颂项羽的古诗,虽然可以概括项羽的英雄气概,但却不能完整的概括项羽的生平为人。

因为英雄也是有缺陷的。英雄的一生,英雄本人,也都不是百分百完美的。


有着远大的志向

当初他叔父教他读书学剑时,项羽都没有好好学。项梁就很生气,这时项羽说了一句话,让叔父对他另眼相看,这孩子以后不简单。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再到后来,秦始皇巡视会稽,项羽直接说可以取而代之。秦始皇扫六合,定天下,书同文,车同轨,何等的气魄跟能力?项羽年纪轻轻就敢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可见其心胸志向非常人可比。


项羽最后也做到了,最巅峰时自称霸王,分封天下诸侯。如果当初他说那些话时,你们可以说他是吹牛,但人家有能力把自己的吹的牛给实现了,你不服不行。

他是从小就不甘于人下,有着自己的志向跟抱负,肯为之去奋斗努力,继而实现梦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不安于现状,敢于幻想,敢于拼搏,浑身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

有着过硬的实力

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以武制霸天下,他自身的能力怎样,我们从两场战役中就能看的一清二楚。

  1. 巨鹿之战


项羽率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大战。临出兵之前,命军士破釜沉舟。什么意思呢?表示三军将士就没打算活着回来,都抱着死战的决心。

果然,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锐不可挡,九战九捷,大破秦军,把其余诸侯都看呆了。这一战也确定了项羽在众诸侯中的地位。

2. 彭城之战

刘邦趁彭城空虚之际,率领诸侯联军五六十万人,攻战了彭城。

项羽知道后,抽了三万精兵,奔袭而来。虽然是敌众我寡,可项羽在这一战中,把刘邦打的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这两场恶战足以看出,项羽的勇猛不止体现在自己身上,他还有着过人的军事能力。懂得如何带兵打仗,指挥作战,绝非是匹夫之勇。

性格刚愎自用 政治头脑欠缺

1、不该仁慈时仁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鸿门宴的时候项羽若杀刘邦,易如反掌,偏偏在这个时候他动摇了,范增屡次暗示,他都视若无睹。

想当初他坑杀秦兵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却在最该杀刘邦的时候起了妇人之仁,把范增气的半死。

人家劝他在关中扎根,虎视天下。可他就是不听,认为富贵不回乡,如同锦衣夜行。

可见项羽的性格,相对来讲,是有点刚愎自用的。自己决定的事,不论对错,绝不容更改。

2 他的政治头脑和断事的智力也稍欠缺。


面对楚汉共分天下的约定,他信以为真。而因为陈平的离间计,他却怀疑起了自己最重要的谋士范增。以致范增气而辞去,使他如断一臂。

这样的性格在尔虞我诈的乱世中,注定是项羽的死穴,也是导致他最后悲剧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论,项羽是一个不光有着绝对的实力,同样也有很多的缺点的人。

唯一毋庸置疑的是,他虽然不是一个特别完美的人(本来就很少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十足大英雄。哪怕到了最后穷途末路之际,他身上的英雄气也从未丢过。

八千子弟兵损失殆尽,再无颜见江东父老,选择自刎的方式结束了他辉煌一生。

霸王永远是霸王,只要一息尚存,除了他自己,没人能杀得了他。


Ad哥哥


霸王项羽,是人杰,亦是鬼雄,他勇武、多智、重情,有贵族之质。

项羽勇武

这点不必多讲,其自称“力拔山兮气盖世”,并非盲目的自我吹嘘,也不是武王举鼎式的徒有蛮力。项羽的勇武是既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又可重围之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自古王不过项,可谓秦汉以来,千古第一勇将。

项羽多智

这点主要体现在楚秦巨鹿之战上,项羽率领区区数万兵马战胜名将章邯、王离率领的浩浩40万大军的破釜沉舟一战,是不仅仅靠勇气就能实现的,需要对敌我双方的兵将实力、心理以及政局情况有个全面的掌握,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想象这场战役,项羽过河之后,一定在某个高处凝望战场、指挥若定。

项羽重情

鸿门宴上,项羽不顾范增力劝,最终没有杀掉刘邦,并非他不明白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道理。这里除了项羽轻敌之外,更多的是其对同为雄主的惺惺相惜,以及为了避免刘邦部队对自己叛乱的担忧。

可见,项羽勇武、多智、重情,是个妥妥的战国贵族。由于他的勇武和多智,使他经常刚愎自用,不顾手下将领和谋士的建议和感受,从而使很多人才流失,此降彼增之下,胜负立分,这为他后面的兵败埋下了伏笔;由于他重情,豪情而多情,使他在垓下之围,四面楚歌、虞姬自杀、乌江末路之时,想到的不是残留性命,而是爱人为自己而死,八千江东兄弟为自己而死,自己愧疚能当,更不能引祸江东父老的,乌江自刎的悲壮之举。

而若换成当时的刘邦应该划着小舟过江去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它山狼烟


“今日我虽死,却还是西楚霸王。”在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神话》中,这一段或许是最让人震撼的画面了。

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清照有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是鬼雄,是豪杰,是盖世英雄。在他的身上有着无数的传说,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等。


作为一个失败者,他是最成功的一个。历史上再也没有那一个失败者可以有他这么的霸气。像他这么受万人瞩目,让无数人去歌颂。


项羽是英雄,但是他也有着很多的缺点。他刚愎自用,在学习中也是经常半途而废。他还傲慢无礼,而且猜疑心很重,在两汉时期,多传的都是他的有勇无谋。

但是,再往后,项羽的英雄气概逐渐的被发觉出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后来隋,唐,两宋,明,清直到现代,项羽的豪气,时事所造的英雄。


总得来说,今天项羽的英雄气概广为流传,但是他也是有着诸多的缺点,或许记得更多点好的东西或许更好吧。


是阿维啊


大家好,我是头条号的作者史遇春,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

我写过一篇《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身死国亡:西楚霸王项羽该如何评论? 》,仅作参考而已,全文如下:

一、倘使书剑有成,未知情势何如?

应该说,用看失败者的眼光来看项羽人生的全部,这完全是不公平的。

但是,无论是在过往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现今人生的舞台上,众人所看的,基本上也就只是一个结果,至于过程如何,大家一般都会忽略。所以,以成败论英雄,这已经成了惯常的手法。很多时候,没有多少人会以十足的耐心,去研读你生平的众多事件、去追寻你一辈子走过的那些个足迹,然后,再给你一个相对公允的论断。

项羽的悲剧,就是他失败了。

虽然,项羽的战绩,也曾有百战百胜的记录;虽然,项羽的生平,也曾轰轰烈烈、意气洋洋;虽然,项羽的身上,也曾有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壮威武。但是,最终的失败,导致项羽丢掉了性命,也使得他在历史的彩页上让一些人觉得暗淡无光。

回过头来看历史,再去批评项羽,有时候,我都会觉得有些不忍。因为,失败已经是对项羽最大的惩罚了。

但是,关于项羽的事,我们又不得不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读完历史的书页之后,我们需要检视,通过这历史,我们是否有所得?我们能否吸取项羽的教训?这样说,似乎让读史陷于功利,其实,未必这样,目的很简单,就是不要停止思考。我们绝对不是要宣扬鸡血式的“伪成功学”,我们也不是要大家励志去做刘邦,只是看能不能有助于小我的提升,人生的开阔。

如此,而已。

项羽年少的时候,先去学习读书写字,没有定性,半途而废;接着,又去学剑术,没有耐心,中道而辍。

因为书剑无成,家里的大人批评项羽,他自己倒是振振有词:

读书写字,只要能画出自己的名字,写字读书,只要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多了也没有什么用处。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在一对一的场合发挥作用,一次也就只能解决一个人的性命,没啥意思。大丈夫在世,要学就要学那些可以阻挡千军万马的本领。

家里的大人一听,觉得这孩子虽然有些歪理邪说,但是,也找不出反驳的语句。仔细一斟酌,这孩子还真有些意思,倒不如教他点兵法,说不定他长大就能成为军事领域的专家。

家里的大人正好也是行伍出身,对兵法深有研究,于是,他便开始教项羽兵法。

刚开始,项羽觉得兵法很有学问,他也兴趣满满。可是没有学多久,对兵法粗知一二之后,项羽又不愿意学了,就这样,兵法学了个半茬子就又荒废了。

这就是项羽早年一段简单的个人经历。猜想,如果项羽后来成功,那么,早慧、神童、天才的好名声必然少不了他的。可惜的是,项羽没有成功。所以,大家就都用不成功的最终结果来看这件事。

中国人向来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一旦一个人成就了一些功业,这功业无论好坏,只要这功业促成了这个人成了名人,那么,后人在抒写或者谈论其人的时候,总喜欢给他们加上奇异、聪慧、特别等等各式各样奇怪的大尾巴。当这些名人们拖着他们的大尾巴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就仿佛是在告诉大家:

看看,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名人就是名人。

很多时候,为了神乎其神,更有甚者,几乎把名人的出生或早年写成了志怪。

我们一定要打破那种对所谓名人神魔式的迷思。

其实,名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名人,小时候,大多也都平常如我辈,他们也会尿裤子,也会流鼻涕。

很多时候,那些名人的成名,也都只是历史的偶然,实在不值得迷信!

说到这里,我们再看看上文的主角项羽。

说白了,项羽年少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干啥啥不成”的主儿:

读书学习,半途而废,不成;

习练剑术,中道而辍,不成;

研习兵法,未竟而荒,不成。

其实,就连风云一时,喑唔叱咤的项羽,年少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再联系项羽的人生结局,兵败垓下,自刎身亡,也还是一个“不成”。

虽然如此,我也无意再苛责古人。

在我眼里,项羽还算得上是一失败的英雄,尽管他的一些杀伐我不认可。

与其对应:

在我眼里,刘邦只能说是一个成功的无赖,尽管他的很多行为我很佩服。

依我愚见:

项羽无恒以成书剑,也就无恒以征天下。他的失败早就摆在我们面前了。

项羽最让人鄙视的就是,进入咸阳之后,虏子女,焚宫室;屠城、夺财,真是一副土匪做派。

设使项羽当年学习剑术有成,或许可以减少他的戾气;

设使项羽当年读书写字有成,或许可以减少他的暴虐。

二、“彼可取而代也”,是英雄气概还是真性情?

当年,秦始皇帝出游会稽,乘坐大秦帝国的皇家龙船横渡浙江,那威风八面的仪仗队伍,想来必然是浩浩荡荡、排场奇大。

中国人向来是喜欢看热闹的,自古及今皆然。这一次,秦始皇帝的出游,自然也引来了大批好奇民众远远地、偷偷地观望。大家都非常想见识一下皇家的威仪庄重与气象雄浑。

项羽家的大人带着项羽,前去看秦始皇帝巡幸游行的队伍。

项羽看着眼前这出行队伍的庞大、随行人员的众多、皇家侍卫的严整、彩旗锦帐的眩目……这前所未见的盛景,让项羽打心底里十分地羡慕。

有话不说,那完全不是项羽的风格。

看到这气势恢宏的皇家阵仗、项羽不禁脱口而出:

“我可以取代那个高高在上的家伙,坐坐他的位子。”

项羽这话一出口,差点没把家里大人的胆汁给吓得当场吐出来。

后来,在项羽的杀伐生涯中,随着战功的日益显赫,大家就越来越觉得项羽的功绩,是有先兆的、是有神赐的、是有天助的,因为项羽当年首次看到皇帝时,他说的那话就非同寻常、就大气磅礴、就有王者之风。

历史学家关于项羽的这句话,也重重的记了一笔。这一笔,不但活画出了项羽的个性,而且让读史的人因这句话而对项羽的王霸气象赞赏不已。

其实,真实分析起来,项羽说这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揄扬的。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在自己都不知道后果如何的情况下,说了一句疯话,似乎也不需要大惊小怪的。

还记得丹麦安徒生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面的那个小孩子吗?

这里的项羽,多少有点那个童话中小孩子的味道。虽然,项羽没有那小孩的天真无邪,但是,项羽鲁莽中透漏出来的直率,也是一种值得肯定本真流露。

或许是读书未成吧,在项羽的思想意识中,那种中规中矩的道义束缚,那种小心翼翼的处世哲学,那种君君臣臣的礼教大防,那种不能僭越的律令底线……等等,对于项羽而言,都是不在意下,未存心上的。所以,项羽的讲话,直率之外,还有一种不受禁锢的洒脱。

其他人心里怎么想,大家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口上也不会说。

项羽心里那么想,口上就那么说了。

“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这在别人,是想都不敢想,或者只会偷偷地想、生怕人知;在项羽,这也没有什么,你嬴政做得,我也做得。

阿Q不是有句名言吗: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设使项羽亲历过坑杀儒生的场面,他的讲话会不会这么无所顾忌,也未可知。

另外,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项羽那么说,并没有什么可稀奇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代人的明星梦、名人梦、富豪梦……大约和项羽当日当时的皇帝梦也差不多吧!只不过,现代人是向往灯光闪耀的舞台、名扬四海的背景、奢靡浮华的生活;而项羽追求的是前呼后拥的威严罢了。

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是心怀故土还是格局不足?

项羽率领军队占领咸阳之后,或许是为了呈一时匹夫之勇,或许是为了让士卒在野蛮的烧杀之中抢掠并占有财物——以此来犒赏属下的征战之苦,无论他们当时是出于何种考虑,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秦宫皆以烧残破”。

这一结果,据说是项羽不愿依托咸阳以争取天下并决定离开咸阳的原因之一。

秦人据有秦地已好多世代。秦始皇一统天下,定都咸阳。这咸阳,既有军事上的驻守防御的优势,又有大秦帝国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基业。在天下未定,战乱未平的时候,依凭此地以为根本,一定是当时逐鹿者心所向往、梦寐以求的美事。

项羽似乎就没有那么想!

难道项羽就不知道据咸阳以经营天下吗?

难道秦宫残破就不可以再修再建了吗?

项羽带领江东子弟,用血汗打下咸阳,竟然没有别的计议谋划,只想满载财物,准备归去!这样看来,项羽还真有点鼠目视物的味道,很是令人费解。

其实,也不用费尽心思猜测。原来,攻占咸阳,一番烧杀抢掠之后,项羽的离开,是因为他“又心怀思欲东归”。

这样看起来,项羽真是有些可笑,大丈夫征战天下,经营四方,何处不可以为家?况且秦地有诸多可安定天下、平复江山的利好!所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的气度,项羽怕是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这或许也是受项羽的胸怀所限吧。

眼看“万里江山将归楚”的时候,项羽又说:“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个看起来,项羽真是可笑、真有些小儿之见!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说出这样的漏气的话来,倒真是辱没了“霸王”这个大气的名号。

猜想,据咸阳以征伐天下的念头,或许也在项羽的脑袋中闪现过,只是,这个时候,项羽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富贵还乡”,余者均在其次。

果真如此,想想觉得,项羽真是可怜又可悲!

原来,项羽用力厮杀、舍命拼搏地征战,仅仅只是为了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花衣服”、卖弄自己的锦绣裹体!这话一说,真是使这位英雄失色,让庸人掩笑。说难听一点,这种想法,完全是一副暴发户的嘴脸。

不说别的人,就说说刘邦吧!

刘邦占有天下,据长安以为都,他的乡人就不知道啦?刘邦在平定天下、建立大汉的基业之后,再以天子的身份返乡,就不荣耀了?他的光彩就失色掉漆啦?

笑话项羽的人说得实在是好啊:所谓楚人“沐猴而冠”,真是传神!

项羽穿戴再好、绫罗锦绣、披金戴银……无论怎么收拾,也不过是一只模仿人样的猴子罢了。

四、斗力还是斗智,项羽与刘邦交手的细节中已见端倪?

有一次,楚军与汉军对垒。

当时的情势是:只要汉军出战,那么楚军就有全胜的把握;只要汉军坚壁不出,不但可以保全自己的实力,还可以消磨尽楚军的耐心、消耗完楚军的粮草。

楚汉两家对战的实际情况,双方的决策者和领导层都心知肚明。

项羽明白,只要想方设法激怒对方,让汉军倾巢而出,那么,楚军就可以一举打败汉军,取得战事的主动权。所以,项羽就让属下连续出兵,在汉军的阵前不间断地羞辱、叫骂。

而另一边,刘邦也不是吃素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只要固守营垒,绝不出战,那么,楚军很快就得放弃进攻,另寻出路。所以,刘邦严格要求自己的部属,无论楚军怎么挑衅、怎么叫骂、怎么侮辱,都不能上当,都不可以出战,违者军法处置。

大家都知道,项羽是个暴脾气,而且,他也是公认的急性子。当时的状况正如上文所言:不战对刘邦有利,干等对项羽不利。

楚军的战士叫了好几天的阵,自己骂得也有点没意思了,汉军就像没事人一般,在营垒之内,该干啥干啥,完全不受楚军的影响和干扰。

项羽一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再拖下去,只能对楚军不利,不但消磨士兵的耐心,而且会消磨眼下正旺的士气。所谓,气难聚而易散,项羽不得不为后续的情势谋划。

为了身先士卒,鼓舞人心,项羽决定亲自出马,前去叫阵。他收拾好披挂,带了武器,飞身上马,跑去刘邦的阵前,扯开嗓子,对刘邦喊话:

“嗨,哥们!你看如今天下纷纷扰扰,都这么些年了,人民不得安生、社会无法稳定,这全都因为我们两个,不如你出来,我们两个单挑,谁赢了谁说了算,不要再祸害天下的老百姓了!”

项羽虽然是在诳刘邦出战,但是,他话说得很真诚,分析得也有道理,挑衅地也不动声色。

刘邦精着呢,他才不会着了项羽的道。

刘邦回答项羽到:

“老哥,我看你还是回去歇着吧,我这人只知道用脑子,不懂得使蛮力气。”

项羽一听这话,气得够呛,真是七窍生烟不足以状其怒啊!

项羽对刘邦实在没有办法时。他动之以情地说教、不动声色地挑衅,他还提出了用单挑来解决争端的办法。但是,刘邦不是傻子,他知道眼前这位,是有名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汉子;经过多次交手,他晓得西楚霸王不是浪得虚名;遭遇多次失败,他明白项羽的英武厉害。所以,四两拨千斤,刘邦简单一两句,就够项羽生气三五天的。

想想,刘邦在逃命途中可以把亲生子女孝惠帝、鲁元公主推下车,以保证自己不受连累、以保证自己能够顺利逃命,这个时候,面对武艺高强的项羽,他更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去开玩笑的!

仅此一点,楚汉之间的成败,似乎多少已见端倪!

五、喑呜叱咤的西楚霸王,竟然也会落下男儿泪?

垓下被围时,项羽竟然落了泪!

想想,项羽以一介武夫,经过无数战事,最盛时号令群雄,困顿时尚有半壁江山,其威武刚硬、喑唔叱咤之势,一定如同那万钧雷霆。

谁能想象,被围垓下,竟然对美人而泣下。

英雄末路,甚是可怜啊!

这对美人而流下的泪水,证明这铮铮铁骨的汉子,也是一个多情的人,一个痴情的人!

项羽垓下绝唱中云: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乌骓马跟随项羽,征战多年,冲杀纵横,功劳不小。项羽死意已决,心中放不下的,有他的战马。天不佑人,马又何辜啊?

当然,项羽最放心不下的是美人虞姬。

乌骓马舍不得,或许还可以用它是个物来搪塞?可是,虞姬呢?虞姬要怎么办呢?她可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而且还是一个和自己感情甚笃、不离不弃的爱人啊?

乌骓马舍它不得,狠下心,也就舍了。

虞姬更是舍她不得,再怎么狠心,还是舍她不得啊!

记得《论语·乡党》里有言: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人作为第一位的,是仁者爱人的大度与开阔。

项羽舍不得马更舍不得人,是他粗豪之中的细腻。

面对乌骓马和虞美人,项羽落下的泪,所流露的更多的是英雄气短时的儿女情长。

六“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是不是在推脱?

项羽死前,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上天,说是上天要灭他,人是无能为力的。

项羽对自己总结,应该是有所思索才说出来的,大概不会是信口开河的应付之词。

由于项羽的最终结局是失败,所以,很多人就以失败来看项羽。他们认为项羽临终前对自己的总结,是一种卸责、是一种推脱。这类论断,将项羽之败的主要原因开列如下:

(一)鸿门宴不杀刘邦;

(二)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三)妇人之仁;

其实,这些论断,就项羽失败的结果看,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似乎并不全是这样。

(一)鸿门未杀刘邦,后面也还有再杀的机会嘛;

(二)没有用范增,不说其他人可用,就是项羽自己,也是很有谋略的人啊;

(三)如果说妇人之仁,这个范围有点大,不但项羽有,刘邦大概也有。

从史实来看项羽的失败,还真有形势不利的因素。即使项羽不用范增;即使鸿门未杀刘邦;但是,如果大司马曹咎听从了项羽的策略谋划,谨守成皋,不使汉军向东,那么,项羽的失败,也不至于这么迅速。说不定,项羽就能够运天下于其指掌之中。这还真是未可知的事情啊!

仅从这个角度看,项羽归败於天,也不见的完全就是自我卸责、就是推脱了。

七、渡江还是不渡江,这的确是个问题?

项羽自杀前,笑着说到:

“既然是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想当初,我带领着八千名江东子弟横渡大江、一路西行,时至今日,八千子弟所剩无一,我就这么孤零零一个人回去,即使家乡的父老抬爱我、可怜我,仍然拥戴我为王,我又拿什么脸面去见乡亲?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父老?”

“假使我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回去,父老乡亲不怪罪我,不议论我,难道我独处时就能够心安理得?难道我自己内心就没有半丝愧疚?”

项羽嗜杀,的确是十分可恶的事情!

但是,时事离乱,战争频仍,处于如此的历史时期、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从项羽的一生看其为人,项羽仍可以称得起是天地间的一位英雄。

死前的那番言论或者独白,一点都不失大丈夫的气概,读来悲戚之余,也会生可佩、可叹之情!

项羽如果在此时此地不以自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那么,大约就很难成就这么一个传唱千古的男儿形象。

纵使不死,又有何面目见父老?又如何能无愧于这火辣辣的一颗心?

想后世,又有多少人能够抛出这铮铮作响的豪语?

想后世,又有多少人能够敲响这声声动心的铁板音?

(全文结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退守垓下,自刎于乌江旁。

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后人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一,项羽的性格

1,项羽自信,孤傲,刚愎自用。项羽乃楚国贵族出身,虽然楚已亡国,但身为贵族的骄傲及尊严却抹不去。一身的傲骨,加上与生具有的军事长能,他气力过人、威武昂扬,堂堂八尺之躯,力能扛鼎,他具备了作为一个英雄所需的外在条件。但项羽令人慑服的地方,除了外在条件的优势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在作战时,总是能一马当先、奋勇杀敌,并与部属同进退。

2,到垓下被围不能脱身,依然认为失败是天要亡他,不是自己的原因。

项羽对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

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

3,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二,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从起兵到称霸,项羽征战沙场几乎无往不利。很多战争,都是他一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敌人,短短几年间就达到了巅峰。年纪轻轻就锋芒毕露造成他狂妄、不知收敛的个性。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他的一生。他高傲自负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也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

项羽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更主要的就是他性格上的悲剧。项羽可说是史上难得一见的勇者,他具有令人望而生畏的伟大气魄。应该说他一生当中信仰的就是武力吧!在他的眼中没有什么问题是武力解决不了的。他有这样的自信主要来自于本身具备的作战天才,这也是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但自信过度膨胀的结果,却造成了他孤高自傲、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性格。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

用李清照的一首词来诠释这位西楚霸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W龙的传人


西楚霸王项羽,楚汉相争的失败者!在大家心目中是忠义的化身,是战神的形象。

可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他是一个无德无能的消极分子。以下几点足以证明其本质。

1.借楚怀王之名,图一己私利。

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相争,后秦始皇打败楚国,将楚国灭国,秦始皇称帝!由于秦朝暴政,陈胜,吴广起义,而后项梁,刘邦,项羽等天下豪杰揭竿而起。项梁项羽听范增献策。你若拉队伍,要出师有名,随后派人将正在放牧的楚怀王熊心找来了,而后项羽项梁讨伐秦朝对外的口号是亡秦复楚,这样一来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出师有名!可后来实力壮大推倒暴秦以后,项羽却找个理由直接把楚怀王熊心给杀了,做梦也没想自己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

2.目中无人,无治国良策,用人之能。

推翻暴秦以后项羽分封讨伐秦国的各路人马,共计19地,暴秦不是你项羽一个人推翻的,大家都有功劳,都为此付出很多。为何要看你脸色。项羽个人对分封的参考完全是个人情绪,不按功劳簿封赏,更别提其他人想参与意见了,封赏后被封王的,没一个人真正服气项羽,反而各个都是嫉恶如仇,导致后来楚汉之争无人听从调遣,反而都是对立面,甚至有的直接投到刘邦军中,为刘邦效力。

3.思想消极,以自杀为荣。

垓下大战,韩信几乎消灭了项羽10万主力军的有生力量,而后四面楚军,接着还上演了流传至今的霸王别姬。项羽突围至东城带领小股队伍来到乌江。到了乌江后很多人劝他载舟离去,图日后东山再起,项羽给拒绝了,拔剑自刎。说是没脸见江东父老,你项羽自刎就有脸面对江东父老了吗?古人云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却跟受到遗传似的选择自刎。这样的能算上英雄吗?我觉得想一介武夫。







畅响捍东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泗水下相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首先是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只身手刃太守官兵百人。

然后是刚愎自用,不听亚父忠言,多次错过诛杀刘邦的机会,最后又中了离间计,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退守垓下,最后自刎于乌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