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给我们哪些启示?

九-王子


三个运动都是近代中国人寻求民族独立和强大的探索之路。

洋务运动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方面探索,最后失败,但还是让中国开始了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例如汉阳铁厂,汉阳铁厂的枪支为近代好几场仗提供了武器。

戊戌变法是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年轻人和没有实权的皇帝的一次失败的合作。想通过不改变皇权的情况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在此假设,如果皇帝实权在握说不定有这种可能,中国会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辛亥革命是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激进的一些人,发动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运动。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在于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他们推翻了旧制度,但是新制度的发展还没有成熟,所以说会失败。从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感受得到,一个王朝灭亡以后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分裂割据时期,而辛亥革命之后的分裂格局跟这有点儿像。

三个运动是人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的体现。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首先从外表上认识西方:为什么强大,是因为他们技术先进,所以说先学技术。接下来从思想上开始慢慢改变,那么改变是由温柔到激烈。刚开始我们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但是后来发现这个很难,因此采用极端的造反方式去实现。

启示:不要指望别人,首先要自己强大。


水溶溶


洋务运动是清朝洋务派官员看到西方先进技术后而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主题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通过引入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来求得封建帝国的延续,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河。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就说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在维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这一主张由于强调了向西方学习,放下清朝天朝上国的姿态,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由于依然以维护封建帝国为目的,它的保守性还是比较浓厚的。

甲午一役,清国惨败。不少仁人志士看到了看似先进的北洋舰队竟然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幡然醒悟,看到了落后封建体制才是国家疲敝的根本,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并且开展了带有优化清朝制度,促进体制近代化性质的戊戌变法。

然而中国内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出乎意料,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纷纷赴死,维新失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早就发觉中国封建体制根深蒂固,想要通过维新变法来改良它依然实现不了强国目标,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推翻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于是革命党人在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推翻了当时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颁布了宪法,建立了共和政府,在文化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小结: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是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变革的不断深化,具有明显的承接特点,标志着我们国家向近代化不断转型。从学习器物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到后来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则是在思想领域开始改造愚昧的中国大众人民,到后来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一个高潮,标志着我们国家对西方先进近代体系的完全理解和运用。


若磐lz


三场运动都是中国人向欧美学习,以解救中国的运动。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崩塌,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之外,有比我们强大的欧美国家。因此,觉醒到要向欧美国家学习。不过,对欧美国家先进东西的认识也是有过程,这个认识的过程就提现在这三场运动里。洋务运动是认为欧美技术先进,但制度还是中国行,因此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但最后甲午战争失败证明有了先进武器武装的北洋舰队也打不过日本,证明只学技术的失败。戊戌变法是在吸收洋务运动失败教训基础上,提出学习欧美的君主立宪政治制度,后来失败证明依靠统治者的变革是行不通的。在戊戌变法失败教训上,孙中山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学习欧美建立共和制度的辛亥革命。这三场运动的内在联系就是都是向欧美学习探索解救中国的富强道路,后一场运动都是在前一场运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改变,不断发展,一成不变,将会被历史淘汰。


历史直达


洋务运动是清朝看到西方先进技术后而发起的一场自强运动。

通过引入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来求得帝国的延续,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河。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就说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

甲午一役,清国惨败。不少仁人志士看到了清朝竟然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幡然醒悟,看到了落后体制才是国家疲敝的根本,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并且开展了带有优化清朝制度,促进体制近代化性质的戊戌变法。

然而康梁要围园杀后,于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失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早就发觉中国封建体制根深蒂固,想要通过维新变法来改良它依然实现不了强国目标,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推翻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于是革命党人在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政府,在文化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三个运动都是近代中国人寻求民族独立和强大的探索之路。

洋务运动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方面探索,最后失败。

戊戌变法是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汉族边缘人士和没有实权的皇帝的一次失败的合作。

辛亥革命是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激进的一些人,发动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运动。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在于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三个运动是人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的体现。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首先从外表上认识西方:为什么强大,是因为他们技术先进,所以说先学技术。接下来从思想上开始慢慢改变,那么改变是由温柔到激烈。刚开始我们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但是后来发现这个很难,因此采用极端的造反方式去实现。

启示:不要指望别人,首先要自己强大。

综上,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是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变革的不断深化,具有明显的承接特点,标志着我们国家向近代化不断转型。从学习器物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到后来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则是在思想领域开始改造愚昧的中国大众人民。

但是,辛亥革命打断了清末新政,使清朝的近代化转型及工业化之路终止,并开启了军阀混战时代。



当代曹植


这个问题非常好,很荣幸能够回答。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性。

首先,回顾一下“三场运动”的基本史实。

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是从1861年(咸丰十年)到1895年,由清政府洋务派在全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运动。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解决内忧外患分为“洋务派”和“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统治。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各方面的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强烈反对,仅仅进行了103天,就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而结束,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宣统三年)以武昌起义为导火索引发的一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目的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下面,从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虽然实施主体不同、措施主张不同、产生结果不同,但是它们的发生有一个内在联系,那就是帝国主义殖民世界的外部冲击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内在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时代背景上来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发生,与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加速、完成的时间轨迹基本一致。世界自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后,就进入一个紧密关联、相互作用的一体化进程,也就是全球化,中国也不能独善其外。

19世纪60年代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纷纷走上帝国主义道路,列强在世界各地寻找“猎物”、争夺霸权,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锁着的大门。

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有识之士、仁人志士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救亡图存”运动。

第一波就是洋务派开展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运动,但是他们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学习他们的制度。学习效果怎么样呢?甲午海战中国居然败给日本,直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揭示了封建地主阶级努力的失败。

洋务运动虽然作用有限,但是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发展,也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包括光绪帝在内的统治阶层和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开始思考新的方案。

于是,第二波“救亡图存”开始,那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发动“公车上书”,推动“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吸收欧美先进的做法,革新制度,谋求国家强盛。但是由于触怒了顽固派,特别是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很快就失败了。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并没有停止,晚清政府也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变革,维持自己的统治,先后派出多个考察团去西方考察先进制度,1905年还推出了新政方案,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早已对清政府彻底绝望。

于是,第三波“救亡图存”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从维新失败到辛亥革命,中国实际上进入一个“改良与革命赛跑”的局面。由于清政府主观上改革迟缓、腐朽无能,在“赛跑”中落了下风,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最终,清政府自己改革出来的新军,成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主力军”。

最后,这几次历史运动的内在关联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尊重历史的整体性。历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不能割裂、孤立地看待历史。比如,我们思考辛亥革命为什么发生?那就要联系当时的世界局势,联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来考虑。

第二,看透世界的残酷性。世界运行的法则是“优胜劣汰”,任何国家都不能例外。弱小的国家就会被强大的所欺凌,落后的制度就会被先进的所打败,不思进取、顽固保守就必然被历史和时代抛弃。

第三,发挥人才的优越性。中国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一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正气,无论面对多大的危局,始终不乏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任何时代都应该为优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好的机制,打通上行通道,避免“逆向淘汰”,保持向上的生气和氛围。

(注:插图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删除)


新潮太史令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面临内忧外患情况下的一种反映。洋务派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的口号,希望通过制造坚船利炮,提高国防力量,抵抗列强侵略,从而巩固清朝统治。但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国人痛定思痛,认为是立宪战胜了专制,于是派留学生到日本取经。随着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办万木草堂,创立强学会,向皇帝上书,宣传维新思想,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使人们看到了希望的署光,由于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这次改革昙花一现。但是人们通过这次运动看到了清政府的嘴脸。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广大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激化。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打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企图推翻清政府,都先后失败。后来吸取教训组建同盟会统一领导,于辛亥年发生了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摇摇欲坠,最后在袁世凯的威逼下灭亡。

这三个重大政治事件都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不同阶层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近代化的探索。

这给我们的启示:

1,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任务。

2,向西方学习,探索成功道路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要结合国情!

3,正是由于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反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延缓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