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寒假延期很久,現在還有很多省市沒有正式開學。這段時間可以說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矛盾最為集中的時期,矛盾的焦點都圍繞學習。這期間也接到了很多家長的留言,說自己再怎麼管,孩子都無法做到自律。有的時候真是身心憔悴。

為什麼父母已經做到了全方位全時刻的督促,孩子還是像小毛驢一樣,不打不肯走一步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書都給了不同角度的回答。在《學習的格局》這本書也提到了相關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作者黃靜潔是著名音樂家譚盾的妻子,她培養出兩個非常優秀的兒子,大兒子以SSAT(美國高中入學考試)滿分的成績,進入了名高中,後來考入名校紐約電影學院,而小兒子則立志考入中國最好的音樂學院附中,現在正在為此備考。其中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一.為什麼你越說,孩子越不做?而且想要逃?

記得曾經帶的一屆學生,高考結束之後,有個孩子填報志願,他給我打電話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老師,我死也不上本省的大學,我要填的越遠越好。”

聽到這樣的話,我真的是感慨萬分,因為這個孩子我瞭解,他的成績很好,但是父母總是不放心,管的很嚴,甚至嚴格到刷牙洗臉具體要幾分鐘。其實這樣的結果已經不算太壞了,至少這個孩子是聽話的,還有多少小孩,在高考還沒到的時候,已經和父母翻臉吵架。有的家長對我說:

小孩一到家就把房門鎖起來,我們也不知道他在裡面幹嘛。

現在小孩有他自己的想法了,越說他越反著來,打也沒用,真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寒假小孩躺在床上怎麼都喊不起來,叫我給他手機,已經僵持了好幾天了,怎麼辦啊?

孩子苦讀12年,父母辛苦陪讀12年,結果到最後,孩子想的卻是走得越遠越好。為什麼父母的付出非但得不到感激,反而起到了反面效果?父母越說,孩子越不聽,而且有想要逃離的衝動。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答案只有一個:說的太多,而且說的方式不對。

在一項社會調查中,很多學生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其實有的時候並不是不想做,只是被幹預的太多,反而覺得責任不是自己的。過度干預,真的令人感到很窒息。

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不科學的方式,會帶來諸多的負面效果,其中有三點特點需要重視:讓孩子喪失責任感,讓孩子失去批判性思維,損害親子關係。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 【1】讓孩子喪失責任感

家長反應的最普遍的問題是,孩子就像倔毛驢,抽一鞭子才走一步,有的時候甚至抽鞭子都催不動孩子。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喪失責任感的表現。

父母有的時候陷入了一種悖論中:父母親手剝奪了孩子的責任感,卻又反過來怪孩子做事不主動,學習不積極。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孩子小的時候。

在美國某著名育兒網站中,有一份6-9歲的自我擔責清單。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來自《學習的格局》

從這份清單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父母,有的時候為孩子決定的事情有點多,孩子自我擔責的時間和機會其實很少。也就是說,孩子的責任感其實是從小時候最基礎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培養起來的。而當孩子有了自我擔責意識之後,就會把“必須做”變成“應該做”。這時候外力就變成了自我驅動力。

而父母過度的干涉,過度的說教,則是剝奪了孩子責任感培養的機會。孩子覺得什麼事與我無關,當然打不動說不動。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 【2】損害孩子批判性思維

其次,父母的嘮叨和過度的說教,還會嚴重損害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培養,這是非常重要的未來競爭力的一種。但是很多父母都沒有關注到這一點。

現在大學生陷入校園貸的悲劇有很多,其實這也和批判性思維有關。如果大學生能夠看到校園貸背後的陷阱,不被口頭上的一些承諾誘惑,也不至於還不起貸款,最後導致父母賣房還貸等悲劇。

父母說得多,會帶來兩種負面的效果,一種是孩子思維懶惰。失去了思考能力,什麼都指望父母能夠幫助自己,給自己提供一些指導意見。另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很早就叛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見識的增多,孩子會覺得父母說來說去就是那一套,早就過時了,這時候父母說的話對孩子來說,都是老古董,孩子寧願聽同班同學的意見,也不願意聽父母說話。

  • 【3】損害父母和孩子的健康親子關係

最後一點不必說,通過很多家長的留言和評論,就可以看出來。我們要知道,孩子永遠比父母聰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父母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不上孩子,父母如果不改變,陳舊的教育方式永遠比不上孩子脫離管教方式的速度。

而嘮叨和說教,則是損害健康親子關係的一大元兇。有時候說得多不等於說的對,說得對不等於方法對。所以只有找對孩子的問題,在合適的場合,合適的時間,用正確的方法說,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而不看場合不看時間,也不注重方式方法,重複的嘮叨,只會讓孩子感到窒息,想要反抗或者儘快逃離。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減少說教的次數,才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不說也能成為行動派呢?在這裡給家長提供5個方法。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二.如何做,讓孩子學會自律,自主學習?

1.責任階梯法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諾·羅斯福說過:“請告訴你的孩子,他不只是有權成為一個人,他還有責任成為一個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則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比如說上面呈現的自我擔責清單的一些內容,比如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自己收拾書房。當然,孩子已經形成了壞習慣,父母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讓孩子突然學會自律。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採取“責任階梯法”,我們可以將孩子應該做的一件事分成好幾個步驟,然後引導孩子每次只要做一小點就行了,在孩子每次完成了1的內容,並且可以保持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完成1和2的內容,最終慢慢越來越多,之後的過程也會越來越順利。

這其實和《微習慣》這本書的觀點很類似,就是讓孩子完成從0到1的突破,突破的點就在於將任務分解到最小的那一步,小到孩子認為完成輕而易舉,並且能夠保持。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每天不收拾書包,直到上學之前,才匆忙收拾書包,導致作業經常忘記帶。對於這種情況,就可以採取“責任階梯法”,最小的任務是家長幫助收拾書包後,讓孩子自己從書房拎到玄關,第二天上學自己拿走。等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再引導孩子每天把非學習物品放到書包,再自己拿到玄關。訓練一段時間後,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並且拿到玄關。

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目的是為了展示“責任階梯”法的步驟。那麼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也可以這樣分解任務,然後慢慢加重任務量,最終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2.給孩子正確立規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父母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一方面,規矩是要有底線的,第二規矩也要有一定的彈性和人情味。最後,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重要的。

經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怎麼怎麼樣了!”但是孩子一旦沒有完成任務,相應的懲罰並沒有實現,而孩子也知道父母的底線可以一再突破,最後再具有威脅的話,都變成了紙老虎和耳旁風。

其次,父母立規矩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學會自律。但是立規矩也是需要彈性的。有的時候孩子踩到了規矩的灰色地帶,父母可以妥善的去解決,維護孩子的自尊,給孩子一段時間,去理解犯的錯誤。

最後提一點,給孩子立規矩,父母同時也要給自己立規矩。很多父母和孩子為了電子產品發生矛盾。但是電視劇,遊戲的設計,本身就是迎合了用戶的心理,讓用戶不斷地上癮。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父母與其為電子產品和孩子吵架,不如減少電子產品出現在生活中的頻率。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不玩手機,不看電視,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3.分階段陪寫作業

經常在網上看家長陪寫作業的崩潰吐槽。還有一位家長留言說,陪寫作業,被孩子氣到胸悶心梗。其實陪寫作業並沒有這麼可怕。正確的陪寫作業方式是什麼呢?應該是分階段陪寫。

  • 6-8歲,讓孩子認識時間,從根本上解決拖拉問題

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用一些工具幫助孩子“看見”時間,知道完成作業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培養孩子的時間感知力和作業規劃力。其次,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好處。這點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如果孩子寫作業拖拉,就和孩子約定,如果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並且保證正確率,就可以得到一些自由玩耍不被幹涉的時間。

  • 8-10歲,教孩子學習策略,提高作業效率

在孩子大一些之後,就要告訴孩子一些學習策略,幫助孩子提高作業效率,讓孩子感到方法和效率的重要性。比如說寫作業的策略,是從難到易,還是多學科交叉法等。

  • 10-12歲,家長退出,讓孩子自主完成作業

最後家長就要全線退出,讓孩子自己完成作業。如果孩子作業不合格,讓老師去批評,在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階段,不要把重點放在孩子的對錯上,允許孩子自己犯錯,這也是練習自律的途徑之一。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4.公共的“私密”空間

有一些家長給我留言說,孩子寫作業經常鎖房門,我要把房門拆了嗎?甚至有家長說,寒假期間上網課,電腦就放在孩子的房間。根本不知道孩子學習效率如何。

鎖房門和把電腦放在孩子房間,我是非常不贊成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隱私空間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培養自律的初期,也是孩子小的時候,最好給孩子營造一個公共的“私密空間”。

意思就是,在家庭的公共區域打造一個相對隱私的角落,讓孩子學習,這樣孩子不會被打擾,但是也不會完全處於無人監督的狀況。這種半隱私的區域,容易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行為習慣。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5.不打擾,不損害孩子的專注力

最後一點,就是不要經常打擾孩子。柳宗元曾經寫作一篇文章叫《種樹郭橐駝傳》,用種樹的道理來解讀治理百姓的道理。其實父母教育孩子也是這樣。不要當孩子寫語文的時候,讓孩子看數學,孩子看數學的時候,提醒孩子留出時間學英語,然後又送牛奶,又送水的。孩子如果走神2分鐘,簡直就是不得了的事情。

其實不打擾,是培養孩子專注力最好的方法,也是讓孩子學習自己擔責的方法。總而言之,讓孩子有自主選擇權,並且承擔自主選擇的後果。在孩子學習的初期,讓孩子感知和學會方法,孩子熟練之後,就慢慢放手。

這樣就能不吼不罵,輕鬆讓孩子自主學習,成為行動派。

其實所有的文章都不能給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還是需要各位家長根據孩子的特性,進行篩選和實踐,在不斷摸索中,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學習的格局》這本書告訴我們,只有父母不斷的學習,打開格局,才能正面影響孩子學習的格局。願我們都能為了孩子,不斷學習,和孩子一同成長。在這段極其高貴的陪伴過程中,既能收穫成績,也能收穫和諧的親子關係~

父母做對“他律”,孩子才會自律:培養孩子責任感,這5步很重要

我是一名高中老師,也是一位母親。關注,獲得更多教育類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