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跪筆彈鋒”,你怎麼看?

也就那樣20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答主觀點都差不多,基本將其歸為畫字,對於轉化到行草書的學習非常不利。

儘管有諸多不好,但是我想田老師也是堅決不會改變這個書寫習慣的,要是改了以後那後果是特別嚴重的!!那就等於說自己誤人子弟,要知道全國學田楷的朋友起碼有百萬之眾!據說全國知道田老師名頭的起碼100000000!更何況還有背後出教材的出版商以及各地的田楷教學中心的利益……要是我,打死我也不會改,現在成了田楷鉤法專用的技術名詞,反而獨具特色!


我個人覺得其實也沒有討論的必要,還不如來點如何書寫一筆鉤的乾貨比較實在!

豎鉤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也不是非要很多年才能練會的技能,因為是技能所以肯定是有技巧。

根據我以往的教學經驗,抓住了要點,有些基礎的學員很快就能學會。

另外有些書友可能覺得是毛筆的問題,其實對於毛筆不是非得什麼定製,普通兼毫或狼毫即可,如果需要毛筆我這裡也有,但是更重要的是技巧!

首先先要反覆練習頓和挫這兩個動作,實際就是下按和回推筆毛!為了更直觀,我原本是錄講解視頻的,結果傳不了,無奈了,只好轉成GIF格式了,如成下圖


這個兩個動作熟練了,接下來就可以寫豎鉤了

首先起筆調成中鋒下行,快到出鉤的地方的時候往左下做頓和挫這兩個動作,挫起來筆毛是立起來的,而且彈性十足,這時候向左彈出即可,筆毛恢復原狀!如下圖

弘揚傳統文化,專注書法教學!如有想看更多和更詳細的筆法教學視頻,可以點我頭像進入,點專欄,有系統的筆法教學,節省自我摸索時間,謝謝


小寶的思考


跪筆彈鋒,對於我來說,有著很深刻、很長久的思考情節。最初我練的是多寶塔,也是遇到非常頭痛的“豎鉤”,聚不攏毫,不出尖,老是分叉,怎麼也寫不好!當時也是看書和視頻來找方法,看到了田英章老師演示豎鉤的視頻,看到了他講的永字八法鉤的跪筆彈鋒理論。

田老師講的跪筆彈鋒理論,解決了我的問題,使我發現了寫不好豎鉤的原因。使我意識到是自己的習慣勢力在作怪,右手執筆,寫豎時總是不自覺的,有筆尖朝左的偏鋒行筆的固習。等到豎寫完了,向左上方要出鉤的時候,筆尖還是朝著左上方,加上筆毛也不立起,硬是一搓二拖強行出鉤,導致向左上方出鉤時,經常出棗核(hu)鉤,鉤尖是尖,鉤根還是尖,有時候連尖也出不來,乾脆分叉了。


因為我練的是顏體,驗證的是田老師跪筆彈鋒的理論,這個理論很對,並不只針對哪一家字體才管用,它是通用的。有幾點可說,跪筆彈鋒講了一個姿式、一個力、一個目的。


1、一個姿式

一個姿式說的就是“跪”,筆的毫毛外形,看上去像一個人在那裡跪著,這個跪的姿式就是為了方便站起來起跳!仍以寫豎鉤、即向左上方出鉤為例,從圖中彈簧片的形變上,可以看出,彈簧片要想朝左上方彈起,必須在筆桿上加以斜向下的壓力,然後當撤去這個壓力後,彈簧片會朝著左上方彈起。筆毛有彈性,好比彈簧片,這就說明了筆毛保持跪筆狀,是為了下一步筆毛向反方向彈起,向反方向彈起也就是離開紙面、彈出鋒尖,完成出鉤。


2、一個力

跪筆告訴我們擺好一個預備姿式,但是我們光保持好姿式,而不會去用力,也是不行的。跪筆彈鋒,講的最好的就是“彈鋒”,彈鋒是毫毛天然彈性自己的彈;並不是“提鋒”,提鋒是人為地藉著毫毛的自彈,又給助力和加速,結果出現了鼠尾形的纖細鉤,鉤根鉤尖都不飽滿和自然,當真成了拔苗助長。如何產生這個自然的彈力呢?也就是我們一開始在筆桿上加上斜向下的力,然後再撤去這個力,毫毛自然會藉著彈力,彈出紙面,彈鋒出尖。


3、一個目的

跪筆彈鋒理論,令我受益匪淺,我舉一反三,把作了發展和延伸。它實際上就是要達到一個目的,即如何實現“攏毫出尖”,這個出尖,並不只是鉤才用到,到處都用的著,撇要出尖,捺也要出尖。即大多數“收筆”,都需要攏毫,有“收攏毫毛、收兵回營”的意境。


4、理論的上升,【勒筆攏毫、捆草理論】

我們簡單的說,跪筆就是勒筆,勒筆導致攏毫。撇為什麼最容易出尖?就是因為右手向左下方行筆自然呈勒筆之狀,所以撇自然而然地攏毫出尖。捺的“馬蹄”為什麼不好寫,就是因為捺到了最後出尖的時候,沒有逆時針擰手脖子,筆毛呈現不了勒筆之態,不但不是勒筆,反而符合【臥筆鋪毫、攤草理論】,所以捺尖收不起來了!大家也可以看看,有很多做視頻的老師,在寫捺尖的時候,根本沒有“勒筆捆草”這個理論意識。


勒筆也就是逆勢行筆,這時,毛筆的筆尖上方不遠處,受到一個向下的壓力P和向上的支持力N,一個P、一個N兩個力形成了對筆尖上方附近的約束之力,我們把它叫作捆力。把筆毛比喻成捆綁在竹子筆桿上的一團草,那【勒筆攏毫出尖、捆草理論】自然就沒有什麼可爭論的了。


因此這個理論大家可以放心用,也沒必要置疑和口水,我要睡覺去了。

唉,親,記得有空再去看看,我寫的【臥筆鋪毫、攤草理論】。總會對您有幫助的。


書法世界之我的解釋


“跪筆彈鋒”技法是二田所創,主要用於豎勾、戈勾寫法,還有橫中也常用,只是不明顯。多年前,初見此技法,認為這是描字、畫字,故而不屑學習。這種技法寫勾的確容易很多,但我始終以為此乃取巧之法,並非寫字正道。

在網上看到田楷學習者的視頻,無不不採用這種筆法。不過,他們喜歡就好,沒必要對他們進行抨擊。

反正,我不提倡用這種筆法來寫字。之前有個朋友說想學書法,問我怎麼入門,我便叫她在網上找永字八法的視頻教程來看看,先學寫永字。她練了幾天,效果如下——

我看後,沒說建議,直接叫她把文房四寶帶出來,我教她怎麼寫。出來後,我叫她當場寫幾個永字給我看看,她寫豎勾的時候,也是分開兩筆完成。我說這樣寫不對,她說,看網上的視頻教程是這樣寫的。

隨後,我先教她基本筆畫寫法,然後再教永字。重點強調寫豎勾時一定要一筆完成,不能描畫,要是忘記,就厲聲提醒。教了她一個多小時之後,效果如下——

雖然寫得還不好,但畢竟初學,慢慢把筆畫寫規範才是重點,儘量別走捷徑,以免誤入歧途。


倚齋聽風雨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什麼“跪筆彈鋒”啊!古人有“跪筆彈鋒”一說嗎?沒有!既然是學習書法,就要繼承傳統,古人沒這樣說過,何必要發明創造一個“跪筆彈鋒”新名詞呢。



古人沒有“跪筆彈鋒”的說法,不也寫出不少無人超越的經典之作嗎!我認為,學習書法,沒那麼多路數,只要按照傳統的用筆方法就可以了。

我的看法不一定對大家的口味,因為我是一個恪守傳統的人。用筆,注重提、按、頓、挫、時轉,或按照王羲之創造的“永字八法”就可以了。寫篆書、隸書,入筆要回鋒,用筆熟練時,也可以“空中回鋒”。因為空中回鋒也是回鋒啊!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說明:本回答中的“小火山視頻”是借用書法家子衿好友的。特此說明!


中州耕牛堂主


跪筆彈鋒,是田英章發明的一個新詞。這個詞的意思是在寫豎鉤時的動作。按下筆鋒,然後提起筆鋒倒回去,又按下去借勢出去。鉤就寫成了。


傳統書法中的鉤叫做“趯”。趯是一個動詞。意為跳躍。跳躍必先下蹲。道理和跪筆彈鋒一樣。

我們現在學習書法面臨的最大困難,不只是不能親眼目睹古人的書寫示範,對於他們的許多書法專用詞語,也因生活習俗的改變而不能準確的理解。在永字八法中的每個點畫名稱,就是這個筆畫的書寫要領。如“策”,“勒”,是兩個騎馬時的動作。現在城市裡的人不要說騎馬,能見到一匹馬都是稀罕物。在理解這兩個字時就缺乏切身體會。如“啄”(短撇),雞鳥啄食的動作,理解上就容易得多。



跪筆彈鋒是現代白話語言,在理解上也比較直觀。當然,並不是知道了方法拿起筆來就能寫好。還要經過練習,熟練了以後才能更深切的領悟到其中的要領。


子衿書法


“跪筆彈鋒”一說,是田英章先生對豎鉤收筆法的描述,也是他專用的一種特定的筆法動作概念。實際上是畫出來的!如圖:

據我所知,在傳統歐楷字帖當中,根本沒有這個動作,豎鉤是一次完成的。如圖: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所謂的“跪鋒彈筆”,就是在寫豎勾的時候,當筆以中鋒行筆,寫到豎劃和勾連接的地方時,運用一種比較特殊的鉤法,寫出來的豎勾。這個提法是田英章先生首創的提法。但這個提法引起了很多書家的異議,比如說是“兩筆寫出來的”,“畫字”等等。對於這個鉤法,見仁見智,在此不作討論。下面具體說一下”跪筆彈鋒”的寫法,以解很多筆友的困惑。先貼上一個田英章先生寫豎勾時“跪筆彈鋒”的視頻,再具體說明。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40, "thumb_url": "296847787\

中條山人14783123


田蘊章老師還是很傳統的人,相信全國八成的書法愛好者都受過他的影響。我本人就是這樣。至於他弟弟的水平學問不作評價。田氏兄弟的楷書是有功底的。就筆法而論,比較整齊劃一。於是乎,楷書不下功夫或下了很多功夫的就跟田過不去,大書特書,非要詆譭一番不可。其他問題不展開。單就“跪筆彈鋒”說說個人看法。“跪筆彈鋒“是一種勾法,這是田先生對其勾法的稱法,大概是為了方便表述。可是很多人會說沒有傳統,古代沒有這種稱法,拿古代有的是永字八法的趯法等等來詰難。大可不必!這跟文言文和白話文一個道理,相信各位在古文中也找不到流行的網絡詞彙吧。勾法有很多種方法,有直接彈出來的,有經過調整筆鋒勾出來的。“直接”勾出來的事實上也是需要經過調整,只是很細微輕輕巧。而田先生的勾多數是經過調整勾出來的,只是調整的方法近似畫法。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勾(我有時間可以專門分析一下),最大的原因是成功率高,對於初學者比較容易操作。最後,作為學習書法的人應該保持謙虛好學的心態,田先生不管水平怎樣,作為後輩,應該有個恭敬之心,多聽老先生的叮囑:不要學我,學古人,學歐陽詢!


用心寫吧


豎勾是歐楷最難寫的筆畫,完全可以一筆寫好而且可以寫出不同的形態,但是有難度,要掌握了技巧多練。這種問題,對書法稍有點研究就應該會明白。你跪筆彈鋒,以後寫行書總不能也回一下筆再出勾吧?所以這種寫法好學但是不可取。比如聖教序裡面有一個承字這個字豎勾很有代表性。


大道無名上德不德


“跪筆彈鋒”是田氏提出的所謂“獨創”的理論,主要用於各種勾畫的寫法。對於這個方法我查看了田氏相關的教學資料,他的寫法是這樣的,在寫豎畫到需要出勾的位置,筆畫左傾,然後提起筆,順豎畫的中間位置畫出尖頭,再把筆鋒向左上方壓下去,然後向左上方挑出,形成尖角,與之前的豎畫形成豎勾。還有一種方法是豎畫到需要出勾的位置,提筆收出鋒尖,再把筆鋒向左上方壓筆,然後向左上挑出。這種方法其實是兩筆畫出豎勾,沒有了筆性。用“跪筆彈鋒”尤其不妥,跪著怎麼能彈的起來?而是蹲著才能彈的起來吧?

第一眼看見這個題目還以為是把“藏鋒蘊勢”用另外的語言表達,當我看到實操時才知道滿不是那麼回事!我們都知道,要想把字寫得“聖”,就要有骨力,要有骨力就須“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所以,這個挑出去就不對了,沒有把筆力送到。永字八法是說了,“鉤為趯”,“趯”為“跳躍的樣子”,動詞也作“踢”。並不是說勾就是踢挑上去,我可以告訴你,這裡的“趯”只是寫出了筆畫的狀態,向腳踢出去一樣有力,並非一種筆畫的寫法。

對於勾畫要使其力透紙背,就要做到“使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怎樣做到?楷書裡當然是“換筆心”了。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勾”和“折”都是要改變行筆方向,只不過改變的角度不一樣,一個是九十度左右,一個是一百三十度左右。換筆心的方法想必大家是知道的,到了該換筆心的位置墩一下筆,就勢改變行筆方向。

我們學書法學的是書寫方法,臨帖的關鍵是讀帖,也就是根據古書論分析原帖作者是怎樣運筆的。至於“鐵畫銀鉤”啊,“群鴻戲海”啊,“矯若驚龍”啊!都只是外在,是形式而已。還有什麼風格啊,氣度啊,等等這些都不是模仿能來的。所謂字如其人,那些都是個人氣質的體現,靠臨幾本帖子是不會改變的。要改變這些,唯一的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得進書,讀什麼樣的書就有什麼樣的氣質表現。

那麼豎勾得正確寫法是怎樣的呢?墩筆起筆寫豎畫,到要出勾的位置,墩筆換鋒,向左上方行筆,這時就要逐漸提鋒,把筆力送到勾畫的末端。

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