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跪笔弹锋”,你怎么看?

也就那样20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答主观点都差不多,基本将其归为画字,对于转化到行草书的学习非常不利。

尽管有诸多不好,但是我想田老师也是坚决不会改变这个书写习惯的,要是改了以后那后果是特别严重的!!那就等于说自己误人子弟,要知道全国学田楷的朋友起码有百万之众!据说全国知道田老师名头的起码100000000!更何况还有背后出教材的出版商以及各地的田楷教学中心的利益……要是我,打死我也不会改,现在成了田楷钩法专用的技术名词,反而独具特色!


我个人觉得其实也没有讨论的必要,还不如来点如何书写一笔钩的干货比较实在!

竖钩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不是非要很多年才能练会的技能,因为是技能所以肯定是有技巧。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抓住了要点,有些基础的学员很快就能学会。

另外有些书友可能觉得是毛笔的问题,其实对于毛笔不是非得什么定制,普通兼毫或狼毫即可,如果需要毛笔我这里也有,但是更重要的是技巧!

首先先要反复练习顿和挫这两个动作,实际就是下按和回推笔毛!为了更直观,我原本是录讲解视频的,结果传不了,无奈了,只好转成GIF格式了,如成下图


这个两个动作熟练了,接下来就可以写竖钩了

首先起笔调成中锋下行,快到出钩的地方的时候往左下做顿和挫这两个动作,挫起来笔毛是立起来的,而且弹性十足,这时候向左弹出即可,笔毛恢复原状!如下图

弘扬传统文化,专注书法教学!如有想看更多和更详细的笔法教学视频,可以点我头像进入,点专栏,有系统的笔法教学,节省自我摸索时间,谢谢


小宝的思考


跪笔弹锋,对于我来说,有着很深刻、很长久的思考情节。最初我练的是多宝塔,也是遇到非常头痛的“竖钩”,聚不拢毫,不出尖,老是分叉,怎么也写不好!当时也是看书和视频来找方法,看到了田英章老师演示竖钩的视频,看到了他讲的永字八法钩的跪笔弹锋理论。

田老师讲的跪笔弹锋理论,解决了我的问题,使我发现了写不好竖钩的原因。使我意识到是自己的习惯势力在作怪,右手执笔,写竖时总是不自觉的,有笔尖朝左的偏锋行笔的固习。等到竖写完了,向左上方要出钩的时候,笔尖还是朝着左上方,加上笔毛也不立起,硬是一搓二拖强行出钩,导致向左上方出钩时,经常出枣核(hu)钩,钩尖是尖,钩根还是尖,有时候连尖也出不来,干脆分叉了。


因为我练的是颜体,验证的是田老师跪笔弹锋的理论,这个理论很对,并不只针对哪一家字体才管用,它是通用的。有几点可说,跪笔弹锋讲了一个姿式、一个力、一个目的。


1、一个姿式

一个姿式说的就是“跪”,笔的毫毛外形,看上去像一个人在那里跪着,这个跪的姿式就是为了方便站起来起跳!仍以写竖钩、即向左上方出钩为例,从图中弹簧片的形变上,可以看出,弹簧片要想朝左上方弹起,必须在笔杆上加以斜向下的压力,然后当撤去这个压力后,弹簧片会朝着左上方弹起。笔毛有弹性,好比弹簧片,这就说明了笔毛保持跪笔状,是为了下一步笔毛向反方向弹起,向反方向弹起也就是离开纸面、弹出锋尖,完成出钩。


2、一个力

跪笔告诉我们摆好一个预备姿式,但是我们光保持好姿式,而不会去用力,也是不行的。跪笔弹锋,讲的最好的就是“弹锋”,弹锋是毫毛天然弹性自己的弹;并不是“提锋”,提锋是人为地借着毫毛的自弹,又给助力和加速,结果出现了鼠尾形的纤细钩,钩根钩尖都不饱满和自然,当真成了拔苗助长。如何产生这个自然的弹力呢?也就是我们一开始在笔杆上加上斜向下的力,然后再撤去这个力,毫毛自然会借着弹力,弹出纸面,弹锋出尖。


3、一个目的

跪笔弹锋理论,令我受益匪浅,我举一反三,把作了发展和延伸。它实际上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即如何实现“拢毫出尖”,这个出尖,并不只是钩才用到,到处都用的着,撇要出尖,捺也要出尖。即大多数“收笔”,都需要拢毫,有“收拢毫毛、收兵回营”的意境。


4、理论的上升,【勒笔拢毫、捆草理论】

我们简单的说,跪笔就是勒笔,勒笔导致拢毫。撇为什么最容易出尖?就是因为右手向左下方行笔自然呈勒笔之状,所以撇自然而然地拢毫出尖。捺的“马蹄”为什么不好写,就是因为捺到了最后出尖的时候,没有逆时针拧手脖子,笔毛呈现不了勒笔之态,不但不是勒笔,反而符合【卧笔铺毫、摊草理论】,所以捺尖收不起来了!大家也可以看看,有很多做视频的老师,在写捺尖的时候,根本没有“勒笔捆草”这个理论意识。


勒笔也就是逆势行笔,这时,毛笔的笔尖上方不远处,受到一个向下的压力P和向上的支持力N,一个P、一个N两个力形成了对笔尖上方附近的约束之力,我们把它叫作捆力。把笔毛比喻成捆绑在竹子笔杆上的一团草,那【勒笔拢毫出尖、捆草理论】自然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


因此这个理论大家可以放心用,也没必要置疑和口水,我要睡觉去了。

唉,亲,记得有空再去看看,我写的【卧笔铺毫、摊草理论】。总会对您有帮助的。


书法世界之我的解释


“跪笔弹锋”技法是二田所创,主要用于竖勾、戈勾写法,还有横中也常用,只是不明显。多年前,初见此技法,认为这是描字、画字,故而不屑学习。这种技法写勾的确容易很多,但我始终以为此乃取巧之法,并非写字正道。

在网上看到田楷学习者的视频,无不不采用这种笔法。不过,他们喜欢就好,没必要对他们进行抨击。

反正,我不提倡用这种笔法来写字。之前有个朋友说想学书法,问我怎么入门,我便叫她在网上找永字八法的视频教程来看看,先学写永字。她练了几天,效果如下——

我看后,没说建议,直接叫她把文房四宝带出来,我教她怎么写。出来后,我叫她当场写几个永字给我看看,她写竖勾的时候,也是分开两笔完成。我说这样写不对,她说,看网上的视频教程是这样写的。

随后,我先教她基本笔画写法,然后再教永字。重点强调写竖勾时一定要一笔完成,不能描画,要是忘记,就厉声提醒。教了她一个多小时之后,效果如下——

虽然写得还不好,但毕竟初学,慢慢把笔画写规范才是重点,尽量别走捷径,以免误入歧途。


倚斋听风雨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什么“跪笔弹锋”啊!古人有“跪笔弹锋”一说吗?没有!既然是学习书法,就要继承传统,古人没这样说过,何必要发明创造一个“跪笔弹锋”新名词呢。



古人没有“跪笔弹锋”的说法,不也写出不少无人超越的经典之作吗!我认为,学习书法,没那么多路数,只要按照传统的用笔方法就可以了。

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大家的口味,因为我是一个恪守传统的人。用笔,注重提、按、顿、挫、时转,或按照王羲之创造的“永字八法”就可以了。写篆书、隶书,入笔要回锋,用笔熟练时,也可以“空中回锋”。因为空中回锋也是回锋啊!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说明:本回答中的“小火山视频”是借用书法家子衿好友的。特此说明!


中州耕牛堂主


跪笔弹锋,是田英章发明的一个新词。这个词的意思是在写竖钩时的动作。按下笔锋,然后提起笔锋倒回去,又按下去借势出去。钩就写成了。


传统书法中的钩叫做“趯”。趯是一个动词。意为跳跃。跳跃必先下蹲。道理和跪笔弹锋一样。

我们现在学习书法面临的最大困难,不只是不能亲眼目睹古人的书写示范,对于他们的许多书法专用词语,也因生活习俗的改变而不能准确的理解。在永字八法中的每个点画名称,就是这个笔画的书写要领。如“策”,“勒”,是两个骑马时的动作。现在城市里的人不要说骑马,能见到一匹马都是稀罕物。在理解这两个字时就缺乏切身体会。如“啄”(短撇),鸡鸟啄食的动作,理解上就容易得多。



跪笔弹锋是现代白话语言,在理解上也比较直观。当然,并不是知道了方法拿起笔来就能写好。还要经过练习,熟练了以后才能更深切的领悟到其中的要领。


子衿书法


“跪笔弹锋”一说,是田英章先生对竖钩收笔法的描述,也是他专用的一种特定的笔法动作概念。实际上是画出来的!如图:

据我所知,在传统欧楷字帖当中,根本没有这个动作,竖钩是一次完成的。如图: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所谓的“跪锋弹笔”,就是在写竖勾的时候,当笔以中锋行笔,写到竖划和勾连接的地方时,运用一种比较特殊的钩法,写出来的竖勾。这个提法是田英章先生首创的提法。但这个提法引起了很多书家的异议,比如说是“两笔写出来的”,“画字”等等。对于这个钩法,见仁见智,在此不作讨论。下面具体说一下”跪笔弹锋”的写法,以解很多笔友的困惑。先贴上一个田英章先生写竖勾时“跪笔弹锋”的视频,再具体说明。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40, "thumb_url": "296847787\

中条山人14783123


田蕴章老师还是很传统的人,相信全国八成的书法爱好者都受过他的影响。我本人就是这样。至于他弟弟的水平学问不作评价。田氏兄弟的楷书是有功底的。就笔法而论,比较整齐划一。于是乎,楷书不下功夫或下了很多功夫的就跟田过不去,大书特书,非要诋毁一番不可。其他问题不展开。单就“跪笔弹锋”说说个人看法。“跪笔弹锋“是一种勾法,这是田先生对其勾法的称法,大概是为了方便表述。可是很多人会说没有传统,古代没有这种称法,拿古代有的是永字八法的趯法等等来诘难。大可不必!这跟文言文和白话文一个道理,相信各位在古文中也找不到流行的网络词汇吧。勾法有很多种方法,有直接弹出来的,有经过调整笔锋勾出来的。“直接”勾出来的事实上也是需要经过调整,只是很细微轻轻巧。而田先生的勾多数是经过调整勾出来的,只是调整的方法近似画法。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勾(我有时间可以专门分析一下),最大的原因是成功率高,对于初学者比较容易操作。最后,作为学习书法的人应该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田先生不管水平怎样,作为后辈,应该有个恭敬之心,多听老先生的叮嘱:不要学我,学古人,学欧阳询!


用心写吧


竖勾是欧楷最难写的笔画,完全可以一笔写好而且可以写出不同的形态,但是有难度,要掌握了技巧多练。这种问题,对书法稍有点研究就应该会明白。你跪笔弹锋,以后写行书总不能也回一下笔再出勾吧?所以这种写法好学但是不可取。比如圣教序里面有一个承字这个字竖勾很有代表性。


大道无名上德不德


“跪笔弹锋”是田氏提出的所谓“独创”的理论,主要用于各种勾画的写法。对于这个方法我查看了田氏相关的教学资料,他的写法是这样的,在写竖画到需要出勾的位置,笔画左倾,然后提起笔,顺竖画的中间位置画出尖头,再把笔锋向左上方压下去,然后向左上方挑出,形成尖角,与之前的竖画形成竖勾。还有一种方法是竖画到需要出勾的位置,提笔收出锋尖,再把笔锋向左上方压笔,然后向左上挑出。这种方法其实是两笔画出竖勾,没有了笔性。用“跪笔弹锋”尤其不妥,跪着怎么能弹的起来?而是蹲着才能弹的起来吧?

第一眼看见这个题目还以为是把“藏锋蕴势”用另外的语言表达,当我看到实操时才知道满不是那么回事!我们都知道,要想把字写得“圣”,就要有骨力,要有骨力就须“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所以,这个挑出去就不对了,没有把笔力送到。永字八法是说了,“钩为趯”,“趯”为“跳跃的样子”,动词也作“踢”。并不是说勾就是踢挑上去,我可以告诉你,这里的“趯”只是写出了笔画的状态,向脚踢出去一样有力,并非一种笔画的写法。

对于勾画要使其力透纸背,就要做到“使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怎样做到?楷书里当然是“换笔心”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勾”和“折”都是要改变行笔方向,只不过改变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九十度左右,一个是一百三十度左右。换笔心的方法想必大家是知道的,到了该换笔心的位置墩一下笔,就势改变行笔方向。

我们学书法学的是书写方法,临帖的关键是读帖,也就是根据古书论分析原帖作者是怎样运笔的。至于“铁画银钩”啊,“群鸿戏海”啊,“矫若惊龙”啊!都只是外在,是形式而已。还有什么风格啊,气度啊,等等这些都不是模仿能来的。所谓字如其人,那些都是个人气质的体现,靠临几本帖子是不会改变的。要改变这些,唯一的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得进书,读什么样的书就有什么样的气质表现。

那么竖勾得正确写法是怎样的呢?墩笔起笔写竖画,到要出勾的位置,墩笔换锋,向左上方行笔,这时就要逐渐提锋,把笔力送到勾画的末端。

就这么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