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希特勒要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不打就会被打吗?

普慈贤


当希特勒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带领着德国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阴霾,带领着因为经济危机而导致失业人口超过800万的德国走出大萧条,使得德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级强国的时候,希特勒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对外接连发动侵略战争。那么为何希特勒一定要发动战争呢?难道就不能和平崛起吗?

  事实上,希特勒从一名流浪街头的乞丐到一名下士,最后成为了德国总理再到乃至于大权独揽的元首,这整个过程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希特勒是绝对不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这根他的个人性格以及早年所经历的事情有着很大的关系。希特勒当年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因为他心中的民族主义以及种族主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外侵略扩张的思路其实早在自传《我的奋斗》当中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所以希特勒无论是基于自己的政治思想还是整个选举过程中,希特勒对德国人民承诺了太多太多,甚至以至于德国自身是无法正常消化掉的。而这些承诺有正好顺着希特勒的侵略政治思想走着,如果不走对外侵略扩张的路线,那么希特勒的承诺肯定就会无法实现。无法实现承诺的政治家,肯定不会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再者,德国接二连三的对外发动侵略扩张,绝对不会是希特勒一人的野心。当年在纳粹党的煽动下,德国已经进入到了全民狂热的阶段,在德国境内,几乎所有的人都支持着对外侵略,试图想要通过战争来洗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耻辱,以此来扩大德国人的生存空间。

  

  希特勒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20万的德国军队扩充到了数百万,若是没有德国人们的大力支持,希特勒绝对是无法做到这样的成就的。而德国接二连三在扩张中所获得的利益也进一步的刺激到了更多德国人的欲望,使得他们更加支持希特勒。因为切身体验到了自己生活品质提升,更加强大富有,这样的感受甚至以至于战争结束很多年后有些德国老一辈的人都还在说:“非常怀念那几年的德国”。

  希特勒若是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掉德国经济危机的痛苦,那么只有选择不断的发动侵略战争转嫁危机,不会有第二种选择。1929年席卷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各个列强国都损失惨重。而德国本来就受到了一战战败的后果而经济低下,然后又雪上加霜的来了个经济危机,可以说当时的德国已经是损失的尤为惨重了。

  

  也正式在这种局面下,希特勒上台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带领着德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甚至将800万失业人口降至接近于0。这样的成就堪比奇迹,怎能不叫人信服?但是事实上,希特勒所谓的经济奇迹是剑走偏锋。他通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军功生产让很多失业的人重新回到了工厂。但是这种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像德国这种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国家,若是没有后来的对外战争,那么这种模式必将会破产。

  为了能够防止经济破产,防止因为经济失败而被德国人赶下台,希特勒除了自己的对外侵略的心愿外,也是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只能是硬着头皮往前冲,通过不断的侵略来转嫁矛盾,继续维持着国内的就业率以及经济奇迹。

  

  然而这种转嫁危机的模式也不是长久之计,以一国之力挑战全世界,毫不意外,希特勒失败了。当年心甘情愿跟着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成为了战后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不仅仅被分成了东西德,而且还损失了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天文数字般的赔款,也因此成为了二战法西斯三国当中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醒世恒言丶


希特勒之所以发动侵略战争,主要是因为《凡尔赛条约》制约了德国的发展,德国想要翻身不得不走向法西斯道路。而法西斯道路又是一条不归路,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后,又不得不去发动侵略战争,来维持法西斯的统治。就这样德国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除了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翻盘的机会。

给德国上枷锁的《凡尔赛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逼迫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能拥有超过10万的军队,德国还被迫割让了东普鲁士和西部的几个重要工业区,成为了西欧地区军事力量最弱的国家之一。

《凡尔赛条约》就像是一个枷锁一样,让德国人受尽了屈辱。德国人当初推翻德皇的统治,是希望尽快结束没有胜算的战争,获得一个普通国家的身份。结果一战结束后列强纷纷打击德国,德国从一个欧洲强国,沦落为欧洲大陆的“二等公民”,备受其他列强的歧视。

希特勒突破《凡尔赛体系》

希特勒接管德国的时候,德国是一个只有10万军队,经济一片萧条的国家。希特勒为了改变德国的经济困境,采用了一系列的强权措施突破《凡尔赛体系》的制约,刺激了德国经济和工业的发展。

但是希特勒的法西斯道路只是让德国进入了短暂的虚假繁荣,德国想要继续保持这样的“繁荣”,就必须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凡尔赛》条约让德国受到了很大的屈辱,德国人开始的时候都很支持希特勒,希望他能够带领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强国。

德国只能以战养战

德国发动战争有三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大批德国年轻人参加军队,减少了德国的就业压力。第二个好处是德国发动战争需要很多武器,这些武器装备的发展,变相的刺激了德国工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德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三个好处是德国通过侵略战争,夺回了在一战时期失去的领土,还痛殴了德国的宿敌法国,让德国重新成为了世界强国。实际上当德国开动战争机器的时候,这辆战争机器就注定无法停下,要么德国称霸世界,要么德国输掉二战,根本没有停战的可能性。

总评

法西斯道路是一条不归路,如果希特勒停止侵略战争,即使其他国家不去进攻德国,德国的经济也很难能够持久下去。要知道德国能够快速恢复经济,靠的就是战争的巨大需求,一旦没有了战争的需求,那么德国将再次成为高失业率的国家,这时候即使其他国家不来进攻,纳粹德国也会自己崩溃。


史海泛舟摆渡人


打个比方,如果能挣到钱,有几个人愿意去铤而走险?国家如同一个人一样,如果能够正常生存,它一般不会去对外侵略,除非有足够的利益!


一、外因:

1918年11月11日,持续4年零3个月、造成3600万人伤亡的一战停战,德国战败。1919年6月28日,双方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了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战胜国也称为协约国单方面制定并迫使德国、奥匈帝国等战败国签署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里对德国的制约非常严苛;

1、德国割让了1/8的国土(包括德波历来争夺、象征着面子的但泽地区)、1/10的人口和300万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并承担10亿英镑的战争赔款。

2、拆除德国西线军事工事,莱茵河左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德国不得在莱茵河左岸及右岸50千米内设防。德属非洲的殖民地由英、法两国瓜分,德属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则由英、日两国瓜分。

3、解散德军总参谋部,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只总数不得超过36艘,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不得建立空军,不得建立军校,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坦克和重炮等进攻性武器。

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以及主要军事力量后,此时的德国变成了一个没能力自保和不设防的国家。

二、内因:

《凡尔赛和约》一签订,种种耻辱性的条款在德国国内掀起了一片反对,各个阶层均以不同方式进行抗议,国内矛盾日益增长。

10亿英镑的巨额战争债务,领土被划走导致了德国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区,严重阻碍了德国国力的恢复,可以说,所有的这一切压得国家和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最可怕的经济的灾难也很快到来,1919年到1923年,德国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20年,德国工业产出是1913年的61%,而1923年进一步下降到54%,这个时候,国家毫无办法,只有拼命印钞票了。

从1923年,印钞量从4月的8.61万亿猛增至5月的17.34万亿,8月更增至669.703万亿,1923年11月,一个月的时间,美元兑纸马克的价格已增长了8912%。

当时的德国,恶性通货膨胀,一万亿马克只够买一个面包。德国的冬季,一些精明的主妇开始将一捆捆的钞票投入火炉取暖。因为烧钞票比烧木材更为合算。绝大多数德国人在这场极速飙升的通货膨胀里,穷到连饭都吃不起。

可谓内忧外患之中,广大的穷苦人民希望有个扛把子带他们走出这个困境,此时有个人出现了。

三、希特勒出现:

1919年9月的一天,老天开了个玩笑,希特勒以特务的身份调查只有54名党员的“德国工人党”,殊料他成为了这个党的第96名党员,并担任了主席团的第7名委员。

希特勒迈出了他从政人生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从此一发不可收了,希特勒如鱼得水,他组织的群众集会不久便闻名遐迩。他演讲的内容、语言的才华、雄辩的论据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随者。据1945年德国二战战败时统计,这个当年只有54名党员的小党派发展到了850万人。

这时的德国军事力量已有了相当的规模,经济形势也进一步好转,希特勒感觉有了资本,他的计划可以付诸实施了。

于是,为了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不平等条约和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召集国防部长、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头目,向他们宣布最迟在1943至1945年之间解决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要占领与德国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间和原料基地。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开始了。


从小爱历史


主要两点,“民族主义情结”和“德国强大的国力”。

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轴心国联盟核心德国国家元首,德国纳粹党领导者。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发动了对外侵略的战争。

至于他发动战争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来看第一点,希特勒本人有着强烈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结。他是一名一战老兵,战败的德国士兵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国内懦弱的政客和媒体,战争失败使德国失去大片领土并且承担了巨额赔款,德国人民和一战老兵对此极为不满。国际上,战胜国对战败国刻意打压,对战败国处处设立限制。导致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结日益严重,希特勒等顽固派极端民族主义情结并没有随着一战结束而消失,反而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一颗重磅炸弹。

第二点,德国发动战争前强大的国力。一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各国饱受困扰,希特勒借机上台。靠着对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纳粹政权的学习,采用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强力干预政策,,德国的经济危机很快获得了缓解,此后大力发展军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德国国力日益强大,相比于欧洲其他各国,综合国力优势明显,这也是他对外发动战争的底气。

在综合国力的优势下,以及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结,希特勒不费一兵一卒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之后侵略波兰,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地区战争。


快乐猪小弟


战争一旦爆发,就会像烈火燎原那样难以驾驭!对于战争的残酷性,曾经身为一战老兵的希特勒又岂能不知道?

可为何明明知道战争是柄伤人伤己的双刃剑,希特勒还要穷兵黩武的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呢?

这就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面临的严竣形势说起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尽管以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已经竭尽全力将几乎所有的资源投入到战争中,但却依然在残酷的消耗战中,败给了以英法为核心的“协约国”。

于是,当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的同时,也宣告了德、奥两国的破产!结果,奥匈帝国解体了。德意志帝国也爆发了革命,德意志帝国皇帝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政权。

然而,尽管德皇逃跑了帝制也垮台了,但是,德国的混乱情况却一点儿也没有扭转!魏玛共和国政府既无力掌控局势,又无法领导德国走出经济凋敝、工人失业、社会思潮激荡的困局。

再加上战败之后的德国又必须向战胜国支付巨额赔款,并要承担一系列不平等协定。结果导致了德国国内群情激愤,德国人民反对《凡尔赛和约》的声音此起彼伏。

结果这种社会情绪,被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了。希特勒为了掌握德国政权,采取了两面派的手法——一面加强与大龚断资产阶级的勾结,一面又给中下层民众许下了甜美的诺言。通过大肆宣扬纳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煽动起德国人的狂热情绪。

于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德国大选中,用“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政党旗号,欺骗了广大德国民众的希特勒成功当选为德国总理,后来又在兴登堡病故之后,兼任了德国总统之职。集总统、总理二权为一,号称为“元首”,建立起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法西斯政权。

由于法西斯政权的生命力,就在于需的通过不断地对外侵略扩张,从而实现依靠掠夺和奴役他国人民,来满足本国和本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所以一旦纳粹的战车发动了,就再也无法停下来了。

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叫嚣的是“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争取生存空间”,并胡说什么“日耳曼民族是优等民族,其他民族必须臣服日耳曼人”。所以为了解决德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危机,也为了使纳粹政权的统治得以维持下去,希特勒都需要通过发动一场又一场的侵略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并需要通过佂服欧洲国家,甚至是瓜分全世界,妄图建立起以德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

从而使德国得以统治整个世界!

如果德国不发动侵略战争,当然也不会被别人侵略。可问题是:纳粹政权的生命力,完全植根于对外侵略扩张中!

因此,试图让这样一个狂热的法西斯政权不去发动侵略战争,事实上既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北疆同心侃历史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联合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这份协议就是《苏德互补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看似只是约定了苏德双方互不侵犯,其实一张是基于各自利益而定的废纸罢了。

为何说是废纸,因为一旦这个条约无法保证苏德双方中一方的利益,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说白了,这个条约签订的目的就是为了划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战争讲究主动和被动,往往主动进攻要比被动战争更有优势,这就是因为主动出击也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至于最后的结果虽是不可预料的,但在前期往往先下手的那个占据优势。

希特勒正是基于这点考虑,当他把西欧大陆上的障碍扫清,把英国赶回了大不列颠岛上后,就掉头向东,立即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进攻随时会在背后咬自己一口的苏联。

二战时希特勒如果不入侵苏联,苏联会攻打德国吗?说不会的要醒醒

也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战争前期,德国战果累累,而苏联节节败退,但是让希特勒你没有想到的是,苏联这块肥肉里面还带着难啃的骨头,正是这块骨头,硌碎了希特勒的牙齿,因为苏联不是西欧小国。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作战目标,依然是”快“,这也是希特勒一贯的打法——闪电战,希特勒能横扫西欧也全靠了闪电战,但是苏联不是西欧效果,大国之间的较量,最后往往会被拖入持久战,当然对于德国来说,并不适合大持久战,最终栽在苏联也是意料之中。

希特勒不进攻,斯大林也会出手。

希特勒是挑起二战的罪魁祸首,而斯大林在其中亦起到了”帮凶“的作用,和德国划定了势力范围之后,苏联立即着手行动,对于自己势力范围的国家,采取军事打击,足见苏联对于土地亦是贪婪的。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下沙皇俄国,因为苏联贪婪土地的基因就是从沙皇俄国那继承的,从本质上而言,苏联其实和德国是一样的,只不过两者所宣扬的国家性质不同,造成了苏联是受害者的假象而已。

二战时希特勒如果不入侵苏联,苏联会攻打德国吗?说不会的要醒醒

希特勒如果把英国赶回了大不列颠岛上之后,没有转变策略而继续渡海强攻英国,德国势必会打一场硬仗,因为德国坚无不催坦克发出的炮弹,是无法越过英吉利海峡让英国屈服的。

而一旦德国在攻打英国的战争中失利,看到有利可图的斯大林会轻易放弃攫取利益的黄金时期?显然并不会,希特勒也正是看准了这点,才会放弃强攻英国,而去打不需要渡海的苏联。




超短王者


我是泛湖幽客,我来回答:

个人感觉希特勒发动对我战争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首先就是民族主义的需要。这个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众所周知,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既然是战败国,那么平时能想到的那些割地、赔款等情况一样没少的通通发生在德国身上,所以德国人心目中是非常想要复仇的,也想收回一战中丢失的那些领土。所以希特勒在二战正式爆发前进行的那些措施或者说局部战争,比如说奥地利、苏台德等在国内都是大受欢迎的。

二、当时的德国政治稳定,经济强大,急需与其实力想匹配的政治地位。在德奥合并及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已处于英、法、波兰等几个主要盟国的战略包围之中,盟军也对其采取了一定的经济制裁,而德国在陆地被包围,海路被英国牢牢控制的情况下,只有融入进英法盟国或战争寻找突破口两个选择。历史上德国选择了后者,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又与苏联进行密谋,共同瓜分了波兰,从此英法等盟军对于德国的路上包围圈被打破了。但英法等希望德军与苏联对抗,所以并未对德国采取过强的军事干预。

三、灭亡波兰后,德国在形式上已经与盟军开战,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战争没有想象中打的那么热闹,但是从以往的经验希特勒知道,英法是不会坐视德国强大,静战争只是想德国与苏联互相起冲突而已。所以德国高层当时的路子就是趁着英法虽然宣战但是并未有足够军事干预的时机闪击英法,或者顺着英法的思路与苏联死磕。希特勒选择了前者,在1940年闪击法国,基本上平定了西欧。

四、法国战败后,英德之间那就是鱼死网破的形势了,希特勒借着强大的实力,非常想逼着英国投降或者媾和。但是英国方面一是因为有强大的海空军及英吉利海峡的保护,不怕德军;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世界霸主还是英国,在世界各地都有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而新生的德国法西斯政权想要强大攫取统治地位,核心的打击目标就是英国。所以英国在整个二战期间一直坚持在与德国战争的最前线。

五、在无法迅速战胜英国,欧洲大陆上基本都被肃清的情况下,德国对外能发展的情况就剩下与英国死磕海军或者对苏联宣战了。也许是对于自身实力的国度自信、也许是对于苏联的低估、也许是感觉苏德必有一战……不管具体什么理由,希特勒最终走向了那个毁灭他的舞台,苏德战争爆发。

六、从本质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也是一次世界霸权的擂台争霸战,德国为了挑战霸主英国,意大利希望建立现代罗马帝国,日本渴望迅速成为世界大国……这些法西斯集合起来,挑战的是当时的旧秩序,老的霸主英国、法国,亚洲的大国中国等。最后的格局就是两败俱伤,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第三方”迅速崛起。


泛湖幽客


因为在当时,全世界都面临着经济危机,而英法美等国通过改革使得情况好转,而由于德国当时国情不同,导致德国没有通过改革走出经济危机,这使得德国的经济危机愈发严重,希特勒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杀犹太人,因为当时犹太人掌握着德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在杀了犹太人后,使得德国经济逐渐复苏,使德国再次成为强国,此时希特勒认识到只有发动战争才能让德国更加强大


西枫XF


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源支撑,钢铁、煤矿、燃油这些资源性物资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当国内的资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光就会放到国外。而当时英法等强国已经把世界资源分配完了,要重新分配就要靠武力,这是德国发动战争的原动力,里面也夹杂着一战失败的复仇、种族仇恨,民族矛盾及希特勒个人野心等因素。


复合肥交房费


先大搞个人崇拜,强迫他人歌颂赞美自己,最后在一片万岁声音中,连自己都认为自己伟大无比,最后头脑发涨,走上对抗世界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