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在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我们发现将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竟然归结在一个女人——杨玉环的身上,认为由于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与安绿山之间的斗争,导致了安史之乱。同时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刻画了杨玉环的倾国倾城,致使“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废画面。

而有关安史之乱的影视剧,如《唐明皇》、《杨贵妃秘史》等涉及到杨玉环的诸多方面,在一定的程度上让人误认为是杨玉环导致了唐朝的衰索,试问这样的结论难道真的可信吗?如今,我们借用影视剧《唐明皇》来说说安史之乱与杨玉环到底有多少关系?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耀眼的王朝之一,唐王朝不仅国力强盛,而且对外开放,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中可以说是一个高峰。然而,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之后,便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是为唐王朝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唐朝最后的灭亡,与安史之乱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使得后世的人们总是想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这样的事情,而且还是在唐朝最为强盛的唐玄宗时期发生的。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唐玄宗的用人问题,或是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还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杨贵妃,认为是杨贵妃的出现导致了唐玄宗不理政事,最终让安禄山等将领有了作乱的机会。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对于安史之乱的分析是历代文人、学者的要务,在王夫之以前,以宋朝的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是唐玄宗实行的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的改革导致了安史之乱的产生。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但是,募兵制虽然有利于唐朝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但是唐玄宗随后大量任用蕃人担任边将,并且给予他们极好的待遇,实际上是很有问题的。这样一来,这些远在边疆的蕃将便可以轻易地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使得唐朝的军队成为他们私人的军队。唐玄宗的这一做法,使得以安禄山为代表的一批蕃将的势力迅速膨胀,然而,势力的膨胀并不等于叛乱,而安禄山之所以最终选择叛乱,王夫之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所谓强干弱枝,也就是在内地,特别是在都城长安附近部署大量的军队,而在边疆则部署相对较少的军队,这样做的目的,便是为了拱卫都城长安和内地的安全。然而,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吐蕃、南诏、契丹、突厥各族时常在各地边疆进行骚扰,为了加强边防体制,唐玄宗开始在帝国边境部署大量军队,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专事边疆的防御。

到了唐玄宗统治的中后期,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掌握的边军已经达到了48.69万人,而拱卫京师的中央军这时则只有9万人,如此的数字对比无疑是悬殊的。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更为致命的是,当时唐王朝的边防重点在西北,东北方向以及河朔地区的防御实际上并不吃紧,因此,唐玄宗便将防御东北边境的责任交给了精通多种蕃语且擅长安抚东北各少数部族的安禄山。在天宝十载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安禄山已经掌握了18.39万的军队,占到了节度使、经略使所掌握军队数量的37.8%,是中央军队的2倍,这样的兵力对比,使得安禄山对自己的力量信心满满,推动了其野心的赔偿。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所谓专征之权,便是由边将专门担任节度使。在唐朝初年,将领并无专征之权,在有战事时,朝廷会从中央派出将领到边境领兵,待到战争结束后,部队会继续留在当地,而将领的职责则会被撤销,回到原来的驻地,不会继续带领相同的部队,这样的做法,便是为了防止将领发展自己的私人部队。

然而,到了唐玄宗时期,这种做法被改变了,出现了大量的专任节度使,由一人长期担任一镇的节度使,长期在当地领兵作战,这就给了将领在当地发展势力的机会。而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更是出现了如安禄山一般的一人兼任多地节度使的情况,这无疑又进一步促进了节度使权力的膨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边将野心膨胀,中央根本就无力节制。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王朝的平叛策略选择也出现了问题,为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之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而之所以会出现平叛策略选择的问题,主要原因便是唐玄宗李隆基与他的儿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之间的关系问题。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唐玄宗为了巩固皇权,对于太子有着极强的防范意识。在李亨之前,玄宗便已经废黜并且赐死了了已经当了二十多年太子的李瑛,可想而知,李亨当上太子之后,也是战战兢兢,处处受到唐玄宗的节制。而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和太子李亨之间的形势发生了逆转。李亨在马嵬坡发动了事变,诛杀了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并且与唐玄宗分道扬镳。一时之间,在唐王朝境内产生了唐玄宗所在的成都和李亨所在的灵武两个政治中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李亨实际上已经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权力。唐玄宗若在此时命太子总管平叛事宜,全国政令便得以统一,但是,唐玄宗却让他的几个儿子分总天下节制,任命太子李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四镇兵马,永王磷统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大使,盛王琦统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路节度大使,丰王珙统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大使。这样一来,权力又被分散,随后便发生了永王李磷的叛乱,可以说极大地打乱了平叛的部署。王夫之便针对这种现象评论道: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帝之后,则面临着两种平叛的策略选择。

第一种是分兵四路,直捣叛军老巢,随后再将四路大军会合,随后一一歼灭叛军;

第二种则是集中兵力,首先快速收复长安、洛阳两京,然后再集中力量击败叛军。

第一种选择当然是更为长远、更为根本地铲除叛军的一种方法,但李亨出于收复京师、坐稳皇位的打算,还是选择了第二种平叛策略。在这种策略选择下,虽然李亨快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但随后还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在与叛军的作战上。

由于唐王朝的军队数量以及战斗力有限,李亨还引入了回纥等少数部族与叛军作战,这使得回纥的势力在安史之乱之后迅速坐大,成为了日后唐王朝的巨大威胁之一。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安史之乱的发生,实际上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王夫之所说的这些因素是其中的几个重要原因。

《唐明皇》:杨玉环祸国殃民?浅析安史之乱产生的内因

所谓推本得失之源、治乱救失之法,也就是要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研究历史最重要的不只是找到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而是从中吸取历史教训,看到其中的问题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在此上述论述中,我们发现安史之乱其实和一代女子杨玉环没有内在的原因,同时杨玉环的死也可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死于政治的斗争中或是死于各级的矛盾中。对于熟读历史,贯看古今的人来看,唐朝当时的“贞观之治”看似繁荣,其实它的背后存在了一定的衰落因素,各级的矛盾不断的尖锐。

而安禄山发起的安史之乱只是将唐朝透过繁花似锦的表面,将唐朝内部的矛盾揭示了出来。可以肯定地说,就算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的内部战争或是外族的战争,将唐朝潜在的诸多矛盾给揭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