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自入冬来多是暖,无寻花处忽闻香,两句是什么意思?

狼行千里雪


我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我们经常见一种东西,常处在一共氛围环境之中,就会对这种环境产生依赖与习惯,当这个环境稍微有一点变化的时候,我们就能敏感的察觉到。

比如生活中,就拿我们家里人的脚步声来说,我们能清楚的分清这个脚步声是谁的,当别的陌生人来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不是家人。

因此解释这句诗,动态是冷的,我们经常身处冷的环境中,当哪一天天气温度高一点,我们的身体就能敏感的感觉到舒适,就觉得暖和。生活的地方没有花,有时候经过一片丛林,或路过几株小花就能闻到花香。总而言之这是个烈的反差引起的。


文路话谈


这两句出自宋朝方岳,《探梅》。诗文如下:

穿林傍水几平章,合有春风到草堂。

自入冬来多是暖,无寻花处却闻香。

枝南枝北一轮月,山后山前两履霜。

直看过年开未了,醉饮且放老夫狂。

方岳,南宋诗人,词人。一生坎坷,经明行修,隐居不仕,以诗名世。有《深雪偶谈》。诗文不用古律而以意为之。有《秋崖集》。

“自入冬来多是暖,无寻花处却闻香。”两句的意思是,自进入冬天以来,天气大多暖和。花儿已经凋谢了,人们自然不能像春天一样踏青赏花,领略人间四月天、“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盛景。但是,虽然无处寻花,满目苍凉和萧条,却无碍于我能闻见花香般的兴致。

为什么诗人在冬天不觉得寒冷,反而要高调写出“自入冬来多是暖“这句话,根据作者生平我们可以得知,方岳字巨山,字元善,号秋崖,又号菊田。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一说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可见,无论作者是祁门人还是宁海人,都是地处秦岭以南。因秦岭是我国南北分水岭,作者所居之地,可以看作是南方气候地貌。虽不至于像春城昆明,四季花开。但是,冬天也绝不至于冷冽清寒。因而,诗人由衷发出了“自入冬来多是暖”的感慨!

其实,方岳的人生履历正如他诗中所写,“山后山前两履霜”。他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干官。淳祐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任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认命。宦海沉浮,沧桑岁月,难得诗人心胸豁达,“醉饮且放老夫狂”。

全诗基调明快,信手拈来,写意直白,落笔自然。诗人的写作风格重在写意,不拘泥于古律,读起来流畅通达,容易上口,意思浅显,一目了然。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人仕途失意,身处逆境却不自怨自艾。心存美好,世界便处处美好,眼中有风景,风景这边独好。





拂砚


这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作品。方岳因与丞相贾似道不和,难做官,隐居,以诗名。其实他的诗不如词,词多家国情怀,有辛弃疾风,诗反而弱些。

这一首《探梅》是无聊之作,属于风花雪月的闲篇,不见作者有什么寄兴,而且出韵了。全诗如下:

穿林傍水几平章,合有春风到草堂。

自入冬来多是暖,无寻花处忽闻香。

枝南枝北一痕月,山后山前两屐前。

直看过年开未了,醉吟且放老夫狂。

首联说穿过树林挨着水边有几个很容易分辨的明显的地方(我就住在那里),刚好有春风吹进我的茅屋。自从入冬以来多半天气都比较暖和,找不到花开的地方忽然闻到香味。向南向北的花枝象一个弯弯的月亮的痕印,山后山前有两道鞋印子在前面(一个人的痕迹,左脚一道 右脚一道。这里韵脚用”前“字严重出韵,不似诗人所为,应是后人传抄时弄错了),直到过年了花还开不完,我喝酒也喝了不少暂且作几句诗发泄一下心中的疯狂。

这首诗无大义,纯属闲篇,不可读不可学。现在许多人喜欢无病呻吟,都是学这样的诗学坏了。


深圳郑海洲


此句出自宋·方岱的《探梅》从文意上来说应该是冬天寒冷已过,春风送暖,初春时节唯有梅花熬过冬天依然绽放清香。作者结合自身的仕途清冷,借梅自喻,表达诗人坚定的高洁情操。


舒予


从文意上来说应该是冬天寒冷已过,春风送暖,初春时节唯有梅花熬过冬天依然绽放清香。作者结合自身的仕途清冷,借梅自喻,表达诗人坚定的高洁情操。


踏石无痕抓铁有印


这句诗词出自南宋方岳的《探梅》。原诗是这样的:穿林傍水几平章,合有春风到草堂。自入冬来多是暖,无寻花处忽来香。枝南枝北一痕月,山后山前两屐前。直看过年开未了,醉吟且放老夫狂。证首诗词表达他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却又多次收到打击和诬陷,仕途坎坷。自入冬来多是暖,无寻花处忽来香。这两句应该是他对未来的向往,或是想要达到的那种心境。


DNYSR


这诗句不熟悉,欲表面看应是写梅花。梅花于严寒中绽放,古人喜踏雪寻梅。暖和天涯就难找到梅花,但又忽然闻到了花香,使人心胸一宽,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