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没音讯了?

泡泡生活探秘


我是『对话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凿壁偷光是中国比较著名的历史典故,我们来回顾一下故事内容: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匡衡的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匡衡喜欢看书,从白天看到晚上,由于家里没有蜡烛,影响学习,而隔壁家晚上蜡烛一直点着,所以他从墙上开了一个洞,把烛光引进来对着光看书。

这个典故出自《西京杂记》,原文为: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我们对于匡衡的了解,似乎也就仅限于这个典故,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有没有成材?结局如何?为什么后来没有音讯了?下面着重介绍一下。

一、勤工俭学

匡衡祖上世代务农,从小家里贫困,但他爱好学习,刻苦读书。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了,而学习需要书本费和学费,家里出不起,所以他不得不出去做帮工,通过赚来的钱用作学资。

匡衡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所以学得十分透彻,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以至于别人听了一次匡衡解说《诗经》,整个人都心情舒畅了。

不过学习好不见得就能考高分。当时汉朝可以通过考试来获取官职,考试内容为“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通过一门就算成功,但匡衡足足考了九次才算通过,而且是第三等的丙科。

不管怎么样,匡衡成功地走上了仕途,可以大有一番作为,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

二、位居宰辅

匡衡最初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负责太原郡的文学、教育工作,俸禄一百石(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可以作为对比)。

虽然官职低微,但是由于其对《诗经》的理解比较透彻,已名声在外,而且为喜好儒术的当朝太子刘奭所欣赏。

公元前48年,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汉元帝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兼任给事中,后又升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可谓步步高升。

说来也巧,汉元帝喜欢儒术,尤其对《诗经》喜爱有加,而匡衡正好擅长讲解《诗经》,所以汉元帝对匡衡十分欣赏。

匡衡多次给汉元帝讲解《诗经》,汉元帝十分高兴,就拜匡衡为御史大夫,成为三公之一。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汉元帝又拜匡衡为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汉元帝在位期间,匡衡多次上书直言进谏,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都得到皇帝支持。在这一点,匡衡是值得肯定的!

汉元帝后期,由于生病无法亲理朝政,便把朝政委任于宦官中书令石显,石显操纵朝政,打击异己,权倾朝野,匡衡不敢与石显做对,只能隐忍。

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即位,石显失去靠山,匡衡趁机上书揭发检举石显极其党羽的恶端,石显极其党羽全部被免官,石显也病死在回乡的路上,可谓大快人心。

三、免为庶人

匡衡的大儿子匡昌担任越骑校尉,一次酒后杀人,被捕入狱,越骑属官和匡衡二儿子准备营救匡昌,结果事发,匡衡受到牵连,但被免罪。

当初匡衡担任丞相时被同时封为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封地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县地图的错误,非法扩大封地四万多亩。由于匡衡在汉元帝时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又担任丞相,所以没人敢举报。汉成帝即位后,司隶校尉上书弹劾匡衡,匡衡于是被免为庶人,封地被收回。

最后点评

匡衡的成功得益于自己的勤学苦读,而且运气比较好,深受汉元帝欣赏,步步高升,最后封侯拜相,位极人臣(表面百官之首,其实并无实权)。他敢于上书揭发奸臣,匡正社稷,值得称赞。但是匡衡败于“贪”字,没有善始善终,令人惋惜!不过他在家中得以善终,结局也算好的!

匡衡的凿壁偷光成为后世刻苦学习的典范,历来受到追捧,但他步入仕途以后,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所以不为我们所熟知,而其最后因为“贪”而被免为庶人,更是为我们所不齿,所以在宣扬正能量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被过滤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匡衡凿壁偷光之后,就“没音讯”了!

我是『对话历史』,与历史对话,以史为鉴,明智晓理,修身齐家,欢迎与您一起交流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