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老县城的“九街十八巷”和“都城隍”的传说

“东扶风,西扶风,中间夹的是武功。”“东扶风”是现在武功县城所在地——普集,“西扶风”就是今天的扶风县,而“武功”就是指武功老县城,今天的武功镇。武功镇有“九街十八巷”之说,这里的“城隍”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同学。

武功镇街道

上世纪90年代末,我陪妻子回娘家,经过此地时,在表妹家停留一半天,走马观花逛过“九街十八巷”。那时街道两旁的民居很有特点,青砖土墙,看上去年代久远,有的甚至是清末民国的建筑。街道两旁的铺面多是青砖大瓦房,屋顶有脊兽,木柱子,老式窗格,上下两层,上面阁楼住人,底下一层卖货,店门是一页页的门板。还有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山墙的正中间镶嵌着一颗大红五角星,有的墙上还刷着毛主席语录和革命标语。这是一个有历史遗迹的千年古镇。

十数年之后,当我再次走在武功镇街道的时候,代之而起的是新盖的二层楼房,商铺都装上了卷闸门。原来的老房子基本上没有了。我心里感到一丝惋惜:如果保留下老房子,可以建一个民俗街,未尝不是件好事。

武功老县城的“九街十八巷”和“都城隍”的传说


南关正街是最繁华的街道,也是镇政府所在地。南关正街是一个大市场,逢一、四、七赶集。这里是本地土产和外来商品的集散地,既有一些高档的消费品,又有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街上的行人有时尚的红男绿女,也有地道农村打扮的乡里人。这里民风淳朴,一般不喜欢讨价还价;你打听个地方,路人马上给你热情指点,路不远的话,甚至把你领到门前。

逢集的时候,街道中央临时搭建的帐篷大都是是卖小吃的。一圈低矮的长条桌椅,老板居中而坐,招呼过往的行人。有的中间蹲一口大缸,里面是醪糟醅。旁边支个炉子,现热现卖,还可以冲个鸡蛋,不用放糖都很甜。大夏天买一碗,解渴生津。老板一副好嗓子,吼一声“醪糟醅”,半个街道都能听见。蜂蜜凉糕、麻花油茶都是经济实惠的美食。相熟的客人坐下来,一边歇脚聊天,一边给小孩子解解馋。路边大树阴凉下,几个穿干净白棉布对襟,戴老式茶镜的老者,坐着马扎在喝茶、聊天、看景,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真羡慕他们的晚年生活!

大肉是集贸市场主要商品,卖肉的摊贩也多,街道中央一长排。整扇猪肉用钢钩挂在空中,盖着油乎乎的粗布。这里的肉都不剔骨,连板油一块卖。老板一边磨刀,一边问要几斤。一刀下去,跟切豆腐似的利索。膘厚的肉卖价高,也卖得快,因为膘厚的猪饲养时间长,肉也香。瘦肉猪反倒卖得慢。

武功老县城的“九街十八巷”和“都城隍”的传说


在南关街道上行走,发现新开的几家网店生意很好,大都卖的是家用电器。由于有惠农补贴,价格比大城市还便宜。西安工作的表弟,结婚时的家电就是在镇上买的。互联网把农村和城市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都城隍庙


早就听说武功镇的城隍庙香火很盛,顺便过去参观一下。

城隍庙在武功镇东街,也是武功镇文管所的办公地。门楼修得很气派,雕梁画栋,听说在全省都是最大的古代门楼。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发现:城隍庙占地并不大,但收拾得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武功老县城的“九街十八巷”和“都城隍”的传说


院子里干净整洁,绕过香烟缭绕的香炉来到大殿前,看到:城隍爷身披红袍居中而坐,两旁侍者拱手而立。供桌上摆放着瓜果等供品,前面却没有“功德箱”。

旁边的一位大爷是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很健谈。他告诉我们:这里的城隍爷只接受人间香火,不接受钱物供奉。这是几百年传下来的规矩。我不禁感慨:真是一位好城隍啊!

大爷继续讲,这里的城隍爷是都城隍,是唐太宗李世民册封的全国唯一的都城隍。城隍分为都、州、府、县四级,都城隍是最高一级。一个县城的城隍竟然级别这么高,为什么呢?

大爷自豪地说,武功镇是唐王李世民的出生地和成长地。这里的城隍爷本姓张,武功人,是李世民的"同学”。李世民当皇帝后他入朝为官,死后被封在这里当城隍,所以级别很高。

我无意追究大爷说法的真假,权当是一个民间传说罢了。但说明两点:一,张姓“同学”一定和唐太宗私交甚好,很受信任;二,他生前一定立过大功,官位很高。

武功老县城的“九街十八巷”和“都城隍”的传说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是城隍庙会,非常热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