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開!我不想跟你玩," 孩子被拒絕後,家長應該怎麼做?

從孩子生活上開始教育,注重細節,教育因細節而美麗。

現在生活壓力大,週末或者假期可能很多成年人都喜歡待在家裡,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或者陪陪家人,但是小孩子可呆不住,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他們更喜歡出去和小夥伴兒們玩耍。孩子們都是自來熟,一個人伸手,兩個小手一拉,就成為朋友了。

一起在公園裡玩沙子、搭積木、捉迷藏或是追逐打鬧,但是有一部分小孩子,卻不喜歡別人的加入,對其他小夥伴的"入隊請求"也是果斷拒絕,不喜歡“新來的”往往這個時候,家長就會哄孩子玩其他玩具或者哄回家,不讓孩子和他們一起玩耍,怕孩子受欺負,但孩子心中卻是戀戀不捨,很想加入他們。

前天小編帶孩子在公園遛彎兒的時候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耍,接著來了一位小朋友,想加入他們一起玩耍,但是小孩子不敢開口,就去向一旁的爺爺求助。

爺爺跟他說:"別不好意思,去吧,他們肯定會帶你玩兒的。"

孩子依舊沒有勇氣走過去,爺爺就領著孩子走過去對小朋友們說:"孩子們,帶著我孫子一起玩好不好?"

一個小朋友說:"我們小隊已經滿了,人剛好夠,讓他自己玩吧。"

爺爺被拒絕後,就有些不高興,說了一句"誰願意和你們玩啊!走,孫子,回家帶你買好吃的去",就帶著孫子準備回家。

孩子被爺爺拉著多次回頭,眼神中充滿了渴望,顯然並不想回家而是想和小朋友們玩耍。

小朋友們的話可能是讓爺爺覺得沒面子,但是對孩子來說,完全是無心之舉,並沒有覺得有任何的不妥。小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只是單純的不希望自己的遊戲被別人打斷,但是想加入卻被拒絕的孩子心情就會非常低落,很傷心。

相信這種情況很多家長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都見過或者經歷過,被拒絕的孩子,內心一定是非常沮喪的,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地引導孩子,孩子很有可能會逐漸排斥社交,變得孤僻內向。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該怎麼做呢?

當孩子被拒絕時,父母的反應將影響孩子一生

1. 調整情緒

小孩子拒絕別人的原因都是很簡單的,有的時候可能是覺得對方穿的鞋子不好看,或是對方長得比他們高,或者是年齡太小等等.....但年幼的孩子,說出這些理由的時候,都是沒有嘲諷的意思的,只是單純地覺得自己不喜歡。

家長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被拒絕就語言攻擊其他小朋友,或者直接賭氣帶自己的孩子離開,首先自己先冷靜下來,在引導孩子的情緒也可以先給他講講自己被拒絕的經歷,告訴孩子這是很正常的。

2. 學會理解

一些小孩子在做遊戲或是玩玩具的時候,不喜歡被被別人打擾很正常。

有時候其他小朋友加入的可能很“突然”,對方還沒有反應過來,覺得自己的"領地"被別人"入侵"了,也是會直接拒絕的。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問孩子:“你在玩耍的時候媽媽突然打斷你你會不會很不開心?”這樣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怎麼樣換位思考,理解別人。

3.不要替孩子做決定

當孩子被別人拒絕的時候,家長怕孩子傷心,一般都會帶著孩子離開,然後用錯誤的方式安慰孩子:

"咱不跟他們玩,媽媽帶你去買玩具" "走,媽媽帶你去吃好吃的"。

家長以為這樣能夠安慰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安慰方式會讓孩子變得高傲自負,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不會社交。

很多孩子被小朋友拒絕後,心裡都是有一點的不甘心,他們或許會更喜歡在一旁觀看,等待加入的時機。家長替孩子做決定,只會讓孩子喪失社交的積極性。

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詢問孩子的意見,比如"你想現在想回家呢,還是想再看一會"。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且尊重孩子的決定。家長則是應該考慮自己孩子平時的言行舉止是不是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如果真的是自家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幫他改正而不是安慰遷就他,這樣才是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家長經常疏於引導,從而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外在表現為:叛逆、頂嘴、孤僻、暴力。面對這些,父母可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不妨試試通過閱讀繪本來引導,雙管齊下,會省力的多。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一套共有30冊,繪本包含《行為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10冊)《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安全早知道》(10冊)。


這30冊繪本分別從安全、情商、行為三個大方向重要介紹,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通過故事正確的引導孩子,同時也能夠學會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