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汛期間,黃河有80%以上河段都是清澈見底的,是真的嘛?

壹方藝術設計


在非汛期間,黃河有80%以上河段都是清澈見底的,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有一定的誤導性,而一些沒有認真審題的人就會直接答道這是肯定的,殊不知黃河長達約5464公里,如果按照80%的河段為清澈見底,那麼這個長度就是4371.2公里,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眾所周知黃河的上、中、下游分界點分別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的河口鎮和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讀作xíng)的桃花峪,按照各河段長度計算,黃河上游河段全長3472公里、中游河段全長1206公里、下游河段全長786公里。

如果說80%的黃河河段為清澈見底,那麼這個長度幾乎就相當於黃河上游、中游河段的總長,這顯然與黃河“濁流”的省份明顯不符,要知道雖然經過長達幾十年對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雖然含沙量有大幅降低,但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而且沒有之一。

前面小地講到了黃河干流自下游分界點桃花峪到入海口,由於地勢平坦、水量小且流速低,河沙淤積導致河床淤塞形成“地上河”,甚至有些河段的河堤就成了分水嶺,基本無支流匯入,因此黃河干流60%的水量來自蘭州以上河段的降水,蘭州以下河段趨於減少,而上游冰雪容水量僅佔3%左右。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東北部,與世界上所有河流一樣,由於河流的源頭往往水量相對較小,水流的沖刷作用相對較弱裹挾的泥沙較少,因此黃河的渾濁與源頭基本無關,而且即便是在黃河的上游,特別是蘭州以上河段,黃河的水其實並不黃,甚至還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佳話。

黃河上游河道(蘭州以上河段)河水含沙量之所以較少,其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其一,發源河流經我國高山高原氣候區或乾旱半乾旱氣候區,降雨量相對較小,水流的沖刷作用較弱;其二,上游的扎陵湖、鄂陵湖、龍羊峽水庫、李家峽水庫、劉家下水庫等天然湖泊和水利工程以及上游河段九曲蜿蜒,都能夠有效降低水流速度,改變和調節了黃河中的泥沙含量;其三,上游人口相對稀疏、植樹造林等使得植被保存較好,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較強。

黃河自蘭州段開始至河口段,泥沙含量相對上游段又有所增加,這主要是與沿岸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密切相關,由於農業灌溉、工業發展等土層裸露或鬆動,經過流水的沖刷易加大水土流失。

而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曾是困擾中國長達近2000年的“老大難”,是我國乃至世界是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由於歷史上大興土木和過度開墾導致黃土高原植被大量遭到破壞,而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夏季多暴雨徑流量較大等,水流侵蝕作用強烈,水土流失極為嚴重,並且黃河中游流經的晉陝大峽谷河道較窄水流急切,水土流也很嚴重,最高的時候黃河中游每年竟有12億噸泥沙被衝到了黃河中,使得下游河道淤塞嚴重、黃河三角洲面積增長迅速。

不過,隨著對黃河中上游主河道及大小支流沿岸水土流失的治理,通過植樹造林、打壩淤地、建造水庫等保持水土、降低水流、調節泥沙等措施,黃河的含沙量明顯減少(例如三門峽水庫修建前渭南潼關、華陰等地曾反對修建這一工程,因為泥沙提前淤積會影響到關中平原的生態環境),據《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顯示,黃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9.78億立方米、近10年平均輸沙量約為1.66億立方米,而2018年輸沙量為3.73億立方米,明顯少於多年平均值,而高於近10年來的平均值。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2018年黃河的徑流量明顯增加有關。據統計,黃河的實際流域面積為68.22萬平方公里(並非原來所說的7524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35.5億立方米、近10年平均值為259.1億立方米,而2018年測得的徑流量為414.6億立方米,分別比多年平均值和近10年值多出了79.1億立方米和155.5億立方米。

2014年的時候,我在鄭州待了大半年,經常去花園口至桃花峪一帶的河邊玩,那時候黃河水還是很渾濁的,前些天看到圈裡有朋友曬照片,明顯清了很多,這主要得益於“天保工程”,該工程使得區域內植被覆蓋率越來越高,水土流失逐年減弱,輸入河流的泥沙量逐年減少。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的確如此,雖然不能說是都清澈見底,但黃河變澄清確實是現實。歷史上那條“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濁流,如今已經變得澄清,而且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十年的時間,這在黃河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我們印象中的黃河。

上次去鄭州的黃河景區玩了一下,確實很難相信,眼前的這一片碧水,竟然就是黃河。

官方的數據也顯示,在過去的幾年中,黃河上游(主要是黃土高原)的來沙量驟減。

一個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黃河泥沙問題,似乎終於被解決了。

這一切首先得益於黃河上游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而在其中,小浪底等水沙調控工程,以及淤沙設施的存在,都對黃河泥沙的減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要說黃河從此就變“清河”了,還為時尚早。

在汛期,黃河依然是渾濁的,依然是淘盡黃沙的感覺。

而且,黃河尼沙量的減少,與氣候原因也有莫大的關係,即近十年來,黃河的來水量一直都不算大,屬於歷史上的少水期,水少了自然沖走的泥沙就少了。

劉家峽湛清的黃河

小浪底水庫。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識,歡迎關注本姑娘!

科學重口味


冬天的時候白銀靖遠縣段黃河水確實是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