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患有嚴重的“知識恐慌”症,直到明白了“少即是多”的內涵


我曾患有嚴重的“知識恐慌”症,直到明白了“少即是多”的內涵

清明節過後,14天的隔離期就滿了。要準備去上班了,激動之餘也有些擔憂。

不清楚同事們會怎樣對待我這位轉了深圳戶口的湖北人,只願一切安好,天下太平!

這兩個月“難得”的假期我過得並不輕鬆,原因無非兩種,物質上和精神上。

物質上比較好理解,就是每個月的花銷,房租、房貸、生活費等等。

精神上就比較抽象,總結來說就是內心的迷茫加上恐慌,總是漫遊在各種資訊平臺,收藏了各種“深度好文”,品味著各類“心靈雞湯”,刷著手機總是停不下來,或者說是不敢停下來,總擔心會失去什麼重要的信息。

1


我用三個手機號註冊了三個百度雲盤來存放我從互聯網上收集的資料,每個雲盤的大小是2T,一共6T的大小,這樣看可能沒什麼感覺。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高清電影是2G的話,6T的內存量可以存放3000多部高清電影,如果你一天看一部電影的話,能夠看將近10年。

可就是這麼大的容量,依舊無法滿足我收集的慾望。

裡面的內容五花八門,有平面學習的、視頻學習的、計算機學習的、減肥健身的、自媒體學習的、公務員考試的等等。總有一種這樣的錯覺,收藏了就是自己的,看不看另說

實際上,絕大部分我是沒有看過的。

看著逐漸變紅的雲盤,慾望彷彿在吞噬我,我越來越焦慮、不安、迷茫。

我曾患有嚴重的“知識恐慌”症,直到明白了“少即是多”的內涵

2

什麼都想學,什麼都學不好。

克羅齊說過,我們需要的不是無限的知識,而是有限的知識,這樣才符合人真正的生活面貌。

我曾無數次尋找在我內心中焦慮的根源,我的父輩母輩,在他們那個時代,一輩子只需要會一項技能就可以受用一輩子,然後就是退休安享晚年。

30多年過去了,他們那樣的生存方式彷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至少對於我而言是不受用了。

我本是工業設計一畢業,可沒半年就被逼著轉了行,做起了不到一年的平面設計,後來看準了視頻行業的前景,下了大功夫,又轉業到了目前的視頻工作。

至少對於我而言,一項技能是不足以讓我在這個時代很好的活下去的,我只能不停地學習。

《刻意練習》這本書的作者也曾提過這樣一個觀點:

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的世界正以越來快的步伐發生著變遷。200年前,一個人可以學會一門手藝或交易,而且十分確定,學會了那些,一生就足夠了。和我同時代出生的人們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思考的:上學,找份工作,然後退休,你這一生就過得安定。但在我的生活中,那種理念已經改變了。40年前存在的很多工作,如今要麼不復存在,要麼已經改頭換面了。今天剛剛加入職場的人們應當有所預期,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要換兩三次工作。至於現在剛剛出生的孩子,沒有人知道他們將來的工作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可以確切的說,這種改變的步伐不會放慢。

3

人,要認清自己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尤其是要明白,每個人都有極限。

我之所以會無限量的手機互聯網上各種各樣的知識,除了焦慮,對知識的渴望外,還有一種自大的錯覺,覺著自己是個天才,這些知識早晚有一天會用大,到時候自己一看就會了。

要是我的生命足夠長的話,那些收集的知識可能真的會用上,比如我收集的相對論的資料。可是,我很清楚,我不可能活到100歲,80歲我就很滿足了。

再者,你真的確定你收集的知識,你一看就能明白嗎?如果是一看就能明白的東西,可以算是知識嗎?至少也得有一個消化理解的過程才能算是知識吧!不然你怎能保證,這麼沒有難度的“知識”,在未來它還會存在。畢竟,不少銀行的會計已經被計算機取代了,不是嗎?

4

現實中,泡沫無處不在,不僅在經濟裡,知識裡也存在泡沫。

人的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是時間,因為對於每個人而言,你的時間是有限的,每天你都是在倒計時。

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才會獲得心靈上的成長。

人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把不重要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既浪費了時間,也沒有任何成長。

less is more,少就是多。

這裡所說的“少”,就是所選擇的對你重要的幾件事;而“多”,就是說,在有限的精力中完成這幾件事情對你人生的成長非常巨大。

這又回到了一個問題,如何去選擇對自己人生來說重要的事情呢?

認清自己,理解自己!

如果你無法做到,就從自己的偶像(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中找方法,讀一讀他們的傳記,嘗試做一下他們曾經做過的事情,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對自己最為重要的目標。

如果,你沒有偶像,試著去讀一讀名人傳,相信你會有啟發的。

我就是如是做的,我也是分享我自己方法而已。

2020年4月2日,寫於深圳某出租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