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疗亲到求职表演——唐朝“割股”风俗的动机演变历程

引言

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与其直接相关的孝文化便是“割股疗亲”。“割股疗亲”是中华古文化中比较特殊的风俗,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影响,而且这一风俗在唐朝备受推崇还疯狂传播,直到后期演变成了功名利禄的诱惑。

在唐朝时期,大多数孝子会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割下自己的肉,以此来祈求能够治好父母的疾病。在同时,如果这件好事能够名扬远播,那么这个孝子还会得到功名奖赏,起初只是表彰作用,奖励一个人有孝心、懂礼节。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有很多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谋得功名。

舍身疗亲到求职表演——唐朝“割股”风俗的动机演变历程

▲今人仿建的唐代建筑

这种习俗风向其实是变了质的。有关唐朝割股疗亲风俗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在此书卷一九五的《孝友传》中,陈藏器作为开元时期有名的医林学究,在《本草拾遗》中说“谓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间父母疾,多刲股肉而进。”人肉可以治疗疾病这一学说是由他首先记录下来的。在医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割股疗亲得到了传统医学的肯定,而在道德文化方面更是受到广泛推崇,割股疗亲给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的,同时也为这一风俗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很大程序上助长了割股风俗的传播和流行。唐朝初期受古代医学说的影响,大多数人忍痛割股就是很纯粹的为了医治病痛疾苦。与变了质的追求功名利禄不同,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治病救命。

舍身疗亲到求职表演——唐朝“割股”风俗的动机演变历程

▲《新唐书》书影

割股风俗演变的宗教性意义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割股风俗也随之演变。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王公贵族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或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普通老百姓为了从现世的苦难中短暂逃脱,人们大都皈依佛教,古代印度佛教中释迦牟尼的舍身之说便被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人性中的光辉可以通过礼佛发挥出来,这种“善”和“大爱”与割股疗亲原本的风俗内涵极其相似,所以除了医疗外,割股也被赋予了舍身供养的性质。史料记载有李勋割股肉以啖单雄信,为的是痛悼故人的去世,这一割股的性质应该是属于舍身供养。因为佛教神秘而柔软的感化,割股便开始被注入了医疗以外的温情,也不失对所尊敬之人表达情感的一种独到的方式。

舍身疗亲到求职表演——唐朝“割股”风俗的动机演变历程

▲唐代风格寺院

割股风俗演变的儒家动机

到了唐朝中期,随着儒家礼制孝文化的发展,以及儒学在社会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割股以治疗亲人被认为是孝子应有之举,割股的风俗渐渐向疗亲的方向转变。有史料记载“友贞弱冠时,母病笃,医言唯啖人肉乃差。友贞独念无可求治,乃割股肉以饴亲,母病寻差。则天闻之,令就其家验问,特加旌表。”王有贞的割股在于疗亲,和以前纯粹舍身供养的性质有所不同。割股之风从武后以后,由舍身供养转变而为割肉疗亲。在朝廷极力提倡礼制孝文化的大环境下,王友贞也因割股而受到朝廷的大肆旌表,割股疗亲在当时社会遂即成为孝子所标榜的行为,这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所谓的孝子,也都因割股疗亲而被朝廷授予的荣誉。割股的目的在转向疗亲的同时也被迫与物质名利相关联,慢慢也就失去了它原本治疗或尽孝的纯粹。

舍身疗亲到求职表演——唐朝“割股”风俗的动机演变历程

▲唐代士人剧照

割股风俗演变的权力催化

古代中国皇权至高无上,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就要使人民都臣服于皇帝权威,那就必定要使人民忠于君主忠于国家,为国尽忠,为家尽孝是在儒家礼制下主要的意识形态,而忠孝自古就被视为一个整体,皇帝要将忠孝观念都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奴化人民,因此朝廷对割股这一现象加以美化赞颂,为的是大力传播忠孝观念,加强统治的同时也禁锢人们的思想,从而得以加强皇帝的统治。

皇帝给与割股之士大量的物质奖励和褒赞,这表面上是给割股疗亲应有的奖赏和荣耀,但其实这给唐朝的割股疗亲带上了一定的功利性质,致使当时的士大夫为了求取功名利益对割股疗亲趋之若鹜,但割股也由疗亲慢慢转变为获取功名利益的一场人们无奈但又为了追求荣誉不得不做的表演。

舍身疗亲到求职表演——唐朝“割股”风俗的动机演变历程

▲唐德宗李适剧照

割股从治疗、舍身供养,逐渐演变为对待父母难愈之疾重要的应对方式,但在这个风俗目的演变其间却渐渐丢失了最基本的孝文化的纯真,反而带上了表演和功利的性质,上层统治者大肆宣传儒学礼制,以一种忠孝观念禁锢人的思想和观念。然而,这种“愚孝”的思想因为带上了名利而被大多数士大夫所认同,割股疗亲这一风俗也在不断演变中慢慢走向异端。究其原因,唐朝割股目的之所以发生改变,最终还是因为受朝廷加强统治的大环境的影响和人内心对名利的渴望。

结语

从最初的尽孝初衷到最后追求功名利禄的转变,其间不止包括了统治者的礼制禁锢,更包含了阶级的发展和功利道德的博弈。统治者利用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人心进行剖析,通过割骨疗亲功名化赤裸裸的展现出来,到了现在,大家身处局外才能看透这场戏。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本草拾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