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根暗长,恶损潜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一个人做了坏事,由于尚有羞耻之心而怕大家知道,那么在这种恶性之中还有一点点弃恶从善的希望。

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就唯恐人们不知道,这就说明他做好事的动机不纯,

不是以真心帮助别人为快乐,而是想通过做点好事获取人们的赞誉,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他在做好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伪善的祸根。

试想,要是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名誉,是不是就会心生怨恨,认为行善没有得到善报。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古人先贤的经验是这样的: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行善之后有两种情况:远报在子女,近报在自身。

果报也有两种风格:利物利人。

厚德载物,就个人而言,有了足够的功德,才会有相应的物质利益。

利人,是惠及大众,为民造福,这样的人生才不至于虚度年华。

“利”字,也有正反两个层次。

用之以己为,则私;用之以济世,则公矣。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碎碑刻碑(《感应篇注》)

孙思邈以龙宫方,历试皆验,编入《千金方》中,刻碑传世。有人多印方本,因击碎其碑,欲以市利,被雷震死。又一人从而再刻之,梦思邈语曰:“汝命无子,因刻《千金方》,当得贵子。”已而果然。

碎碑者唯知自利,刻碑者但思利人。究竟自利者何尝利,利人者何尝不利乎!

潜消弊政(《皇明通鉴》)

宣德间,尝遣太监至西洋求宝,所费不赀,死者无算。天顺时,有上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项忠,查检往册。

时刘大夏为郎中,先至库,匿之,吏无可查,其事遂寝。后项以失册责吏,刘笑曰:“此弊政也。纵使册在,犹当毁之,以除其根,尚追问其有无耶?”项悚谢曰:“公阴德动天,此位当属公矣。”后果官太保大司马,子孙屡代贵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