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方法專題之說明文四(說明文應試技巧)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技巧:抓住說明文語文準確這一特點答題。

答題模式:準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技巧:

(1)表態(“能否替換”,注意:絕大多數“不可以”)

(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準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

(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不符合實際。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科學性。 

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飾;

“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

“多”“有餘”等表數量。

“經常,時常,偶爾等” 表頻率高低。

類型3、某個詞語(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為什麼?

技巧:首先應回答,不能刪掉,“刪掉這個詞語後……”

①解釋句意的變化。(先解詞,說明原句意思是……);

②(定性)在程度/狀態/性質/範圍上加以限制/強調/說明,若刪去,意思變為……,與實際/原意不符/,不準確/不嚴密/不科學/太絕對了。

例如:《蘇州園林》中“誰如果鑑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是不該錯過的。”這裡的“鑑賞”含義比“欣賞”“觀賞”更豐富多了一層鑑別的含義。

例如:《向沙漠進軍》中說:“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最主要”這個短語。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技巧:找出語言準確的詞語,然後說明其作用。找準確詞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找有精確數據的句子;

②找有概數的句子;

③找使用限制性詞語的句子。


類型5:指示代詞的含義。“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請看下面的例句:

①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分析:去掉“自然”“敵人”性質就不清楚;去掉“最”不足以說明沙漠危害之嚴重;去掉“之一”就絕對化了。

②橋(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分析:這一例句語言的準確性表現在選用確切的詞語和詞組表達。如“永定河上”不能說成“永定河中”;“路面平坦”不能說成“道路平坦”;“與河面平行”不能說成“與河流平行”;“石砌橋墩”不能說成“石堆橋墩”。

④“兩三千年來,這個區域不斷受到風沙的侵佔,有些部分逐漸變成荒漠了。”“由於長城外的風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襲擊,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區關外三十公里都變成沙漠了。”“包蘭鐵路通車以來,火車在沙漠上行駛,從來沒有因為風沙的侵襲而發生事故。”分析:“侵佔”、“侵入”、“侵襲”用得十分精當,準確而具體地說明了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三個詞都是動詞,意義相近,但程度上是有差異的。“侵入”指敵人進入境內,“侵佔”是說明用侵略手段佔用別國領土,“侵襲”是侵入而襲擊的意思。再從語義連貫上考慮,各自用得很有分寸,相得益彰。

⑤在陸地上是壓迫,在海洋上是簸弄,在天空中簡直是亂攪,到處埋伏著危險,準備給人以意外的打擊。分析:把話說得恰如其分是準確性的一種表現,即用詞要斟酌、注意分寸,“壓迫”是寫天氣強制人服從他,“簸弄”是寫天氣對人的玩弄,“亂攪”即亂攪拌,寫天氣的威勢更厲害了。這三個經過錘鍊的詞語,分別說明了天氣陛下“在陸上”、“在海上”、“在天空”所發的程度不同的威風,用詞準確而富於變化。

⑥我國陝西榆林地區,雨量還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是個天然草原區,沒有多少風沙。分析:

副詞“還”用來修飾形容詞“充沛”,表示陝西榆林地區雨量還說得過去:同我國西北地區相比是比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區相比則少得多。副詞“多少”表程度,說明數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數量。這兩個修飾性詞語,準確地反映了“雨量”和“風沙”的情況,很好地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可見,恰當地使用表程度、範圍的副詞和數量詞,可使語言表達得更具體、更全面,增強語言的嚴密性、科學性。

⑦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分析:“不但……而且……還……”這一組關聯詞語,層次清楚地說明了這種設計的優越性。同時,遞進關係的複句還進一步突出了“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這一實用效果。可見,恰當地使用關聯詞語,可以使語言表達更連貫、更嚴密,使語義更具層次感,突出說明內容的重點。

⑧《水經注》裡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分析:旅人橋的修建時間可能已無從考察,或者根據作者所見到的資料不能確切的知道具體的建造時間,“大約”與“可能”就準確地表達出了這一意思。這是一種推測,只是一種大概的情況。這類詞主要有“大概、大約、可能”等,它只是對說明的情況提供一種可能,不能具體確定屬於哪種情況。⑨在陽光下,這些氣孔一面排出氧氣和蒸騰水分,一面還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內吸進25000億個二氧化碳分子。分析:說明文中有些意思的表達必須在特定背景下才能體現出語言的準確性,具有特殊性,拋開了給定的時間限制,表達就不是準確的。如“一個氣孔在一秒內吸進25000億個二氧化碳分子”這只是一種偶爾的特殊現象,如果去掉“有時”一詞就不是這樣一種情況了。“25000億”準確說明了“在陽光下”“一個氣孔”吸入“二氧化碳分子”極限值。同時,“二氧化碳分子”也準確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氣孔吸入的是呈分子狀態的二氧化碳,而不是別的形態的,這一術語的使用也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體會說明文的語言是如何準確地說明事物的形態、性質、成因、功能,有助於我們對被說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揣摩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重點在於遣詞造句怎樣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從而理解其作用,領會其妙處。


閱讀方法專題之說明文四(說明文應試技巧)


因此,理解說明語言的準確性,重要的是與對文章整體的理解結合起來,將詞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辨析理解,切忌“就事論事”。具體地說,有以下途徑:

1.在語境中體會中心詞語的準確性,區分近義詞表義的差異。

2.運用比較的方法揣摩具有修飾限制功能的詞語的準確性,如去掉修飾限制的定語或狀語與原文比較,用其他詞語替換這些修飾限制性成分來比較。“沙漠向人類進攻的主要武器是風和沙”一句中“主要”是對武器進行限定,如果去掉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成了“沙漠向人類進攻的方式只有風和沙”,意思顯得太絕對,不夠準確。而原句所表達的意思,就包含了多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語言準確性較高。

3.留心關聯詞語在表意準確性上的特殊作用。要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只有認真閱讀,仔細推敲,結合語法功能和具體語言環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