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怎麼做?

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怎麼做?

摘要

中青評論

管起來、放開去的全過程中,都要尊重科學、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法律制度,在此基礎上,把危機管控和風險治理的經驗,沉澱為完善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寶貴財富。

3月3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杭州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工作時,針對現階段疫情防控過程中的城市治理,特別強調:“這些還都是需要的,這也是一個國家治理水平的表現。該管起來就能夠迅速地管起來,該放開又能夠有序地放開,收放自如,進退裕如,這是一種能力。”

總書記這段對於我國國家治理的“經驗之談”“點睛之筆”,對於我們理解和把握當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部署,提供了不少啟發。

從計劃經濟時期過來的人們,都記得一句老話: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改革開放的各個歷史時期,特別是全面深化改革以來,我們牢牢扭住制度建設這個主軸,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告別過去那種“放—亂—管—死”的惡性循環。無論是收是放,都要及時果斷、膽大心細、有條不紊,有步驟、有秩序、有章法地展開。

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怎么做?

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和集聚,創造了城市社會的發展與繁榮,也蘊含著包括疾病傳播在內的大量風險和不確定性擾動。對於一級政府而言,在現代風險社會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在各種風險挑戰中發揮和強化城市治理效能,化險為夷。

“該管起來就能夠迅速地管起來”。要實現這一點,在平時的常態化管理中就需要做好三方面的思想準備:一是始終保持憂患意識、危機意識、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對所做工作保持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敏銳直覺,平時補短板強弱項、不心存僥倖,“戰時”自然能夠按部就班、不手忙腳亂。二是危機到來之際能夠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於分清主次、輕重、緩急,“十個指頭彈鋼琴”。三是心中有人民、胸中有大愛、肩頭有責任、腦中有敬畏,只有這樣,危機來臨之際,才敢於擔當作為而不是顢頇卸責,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健康和利益擺在首位,在危機發展的萌芽狀態就果斷決策和行動,迅速實施管控。

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怎么做?

“該放開能夠有序地放開”。管控不容易,放開更不容易。下決心從常態切換到非常態,需要非凡的政治魄力;讓一切重歸於常態,更需要做重要的政治決斷。危機管理的過程,必然重構國家、市場、社會三者關係。然而,危機終將過去,在應對危機的政治動員和社會動員過程中客觀上邊緣化了的市場和社會,仍然要回歸到其應有的位置,發揮其重要的自發調節作用和自組織功能。一旦非常時期的非常“託底”演變為一種揮之不去、難於退出的體制機制慣性,從長遠來看,也會破壞社會整體開放創新的內在活力。所以,此時的城市管理者就需要徐徐放手、有序放鬆,而不是暴虎馮河,搞“大撒把”式的朝令夕改、大起大落。

當然,管起來、放開去的全過程中,都要尊重科學、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法律制度,在此基礎上,把危機管控和風險治理的經驗,沉澱為完善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寶貴財富。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黨校副校長、黨委組織部副部長)

作者/曹東勃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