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消费,各取所需

(网摘)

其实呢,一开始日记有些牢骚,有些偏颇,发了也就发了,也没多少人注意,更没多少人评论。从来没有遇到的疫情面前,各种声音多着呢,多个蝲蝲蛄叫几声没几个人注意。但有人就想借这个事发挥,要搞成一场什么“普世常识的启蒙”;作者自己也膨胀起来,仿佛自己是救苦救难和道德评判的圣母。那个炒作,那个怼天怼地怼空气,一下子成了网络热点。于是大家不答应了:你说这些日记记录了某些真实的事实我们不说什么,你说这些日记反映了作者一种真实的情绪我们也不说什么,但你想把这些日记说成才真正反映事实,才真正代表良心,才真正记录了时代,那么我们只能说“阿—呸”!

所以,这个闹剧其实就是:方方在消费武汉人的痛苦,有人在消费方方的声誉。可惜方方自己开始不知,那些方粉到现在还不知。

当然,到了后来,方方自己也不可能不知道她消费武汉人痛苦的时候有人也在消费她了,但这时候,她只能一条路走到底了。

到了她决心一条路走到底的时候,就变得有些歇斯底里了,于是反对、鄙视她的人越来越多了。到最后,她的日记到美国主流报纸上了头版,很多人更是把她当做卖国的“公知”了。

这个越走离大众越远的过程,虽然是她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但确实背后消费她的推手作用不小。被人消费的滋味也是不好受的。一把年龄了落得这个地步,这又怪得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