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漢族為何客家有自己的服飾?為何客家與瑤畲等族服飾接近?

珠江水流


因為漢族的發源地在中原 而不在南方 所以從中原遷移到南方的漢族又自稱"客" 所以才有了"客家"一說.而"客家"並不是漢族的另一稱謂 漢族的另一稱謂是"華夏族" 因為漢民族素有"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的優秀傳統傳統文化(以漢族獨有的民族服飾漢服和獨有的民族禮儀漢禮為代表).

但是 不管是"漢"還是"華夏"都是漢族的正式稱謂.而"客家"只是遷移到南方各個地區的漢族的自稱 漢族人相信"月是故鄉明" 所以在別的地方就自稱"客"或者"客家" 這就是這個稱謂的來源.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客家人的服飾其實是滿清元素影響下,整體風格是清朝形制和南方畲族瑤族的花紋刺繡等其他民族的融合的風格,清朝以前客家人服飾是跟中原漢族差不多的。主要是地域因素偏向便捷,主要是客家人生活在山區,衣服整體是短打窄袖適合勞作,天氣比較熱的原因比中原江南一代的漢服要薄短袖,而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說清代和近代我們所熟知的客家服飾是漢服。來抹黑客家人,現在的客家服飾是清代風格影響下服飾,以下這些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客家服飾。

濃濃的滿洲元素風格,畢竟清朝統治260多年,對中國所有的民族的服飾體系樣式都會有影響,潛移默化時間的衝擊下,中國各民族服飾都在像滿洲元素靠攏。清朝以前客家人的服飾真正的樣子我個人覺得老電影《劉三姐》裡的服飾就是清朝以前客家人穿的樣式。

清朝以前客家人的漢服大概就是這樣,畢竟山區幹農活居多,這種款式種地幹農活方便,當然過年結婚是穿寬袍大袖,重要場合穿禮服,有一個別有用心的人不是客家人打著客家人服飾的名號抹黑客家人抹黑漢服,我才忍不住科普一下,看看他怎麼說的,






小老鼠的救贖


別逗,大部分所謂“少數民族服飾”其實與過去流行服飾沒多大區別,只不過增添了一些本族的審美習慣和加工工藝,再配上一些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少民服裝”,甭管客家是不是漢族,是古漢還是今漢,他們的服裝其實也是一樣,遵循了“當朝服飾發揚修改”這一標準。

不信?大部分少民服飾都是以大清服裝做基底,扒掉裝飾物,他們與同期的中國服飾大體都是一種東西,要麼就乾脆是前朝的。

比如上圖所示的苗族服裝一種樣式,拿掉那些遮眼的銀飾後,體現出的風格是不是很眼熟?這種類型的服裝老王二十多年前還偶爾見到,多是一些鄉下老年婦女。

我們再看看客家婦女的服裝,呵呵,這個……是不是?反正我們在武俠片裡也常見到這種款式,這就是過去的大眾款,只是被人為裝飾了。

還有這網上找的幾位客家阿姨的圖,簡直勾起老王幼時的記憶了,你要不說她們是客家人,那麼這就是過去很普通的漢族婦女嘛。

瑤族也是一樣,其實這都是時代留下的痕跡。

再來個侗族大嬸的圖,看看,撇除那些繁複的刺繡、飾帶和首飾後,這服裝是不是原形畢露了?其實我大清沒亡的時候,婦女不就穿的這樣的服裝麼?把領口的花紋去掉,就成了後來更樸素的造型。

比如楊白勞家的漂亮妹紙不就是這樣的麼?你說喜兒是客家人還是苗人還是侗人?

還有,甄嬛算哪個族的?漢族?滿族?反正就這麼著吧,那年代的衣服都是跟著大清式樣走的。你要是感興趣還可以找找少民的其它樣式,還能找出大唐、大明的風範來。

上圖是博物館裡的客家服飾,與同期漢人的衣服壓根就沒有區別,連苗人、侗人那樣的自我特色都欠奉,要不怎麼學界稱客家服飾是“漢族服飾的一種現實答案”呢。也就今天人們發展旅遊業,故意扒拉出一些鮮明的特色,人為的製造“不一樣”,這是個普遍現象。

要我說,56個民族就是一家人,華夏曆史早就將我們聯成了一體,族與族之間根本沒所想的那麼多差異,民族間的那點小特色有時候比省際地域分歧還小,幹啥要整得你是你我是我呢?


王司徒軍武百科


客家人沒有專門服飾!都是旅遊區為了打廣告的!作為廣東客家人我特別反感那些服飾!只有苗族瑤族畲族才有那些服飾!!!


大彭氏國廣東彭氏


因為畲客人是山越 山畲漢化依舊保留自己本民族特色,唱山歌 戴瑤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