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意日為什麼結盟?

1.同盟主要對象的變遷
根據《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所採取的具體措施,最初的也是最大的發展是締結日德意三國條約。


如前所述,加強日德軸心的趨勢,從昭和11年(1936年)11月締結日德防共協定以來,就已經有以軍部為首的朝野上下的一種潛在力量和反對它的一部分勢力同時頑固地存在著。事實上,上述防共協定,從其附屬秘密協定的內容來看,是一種政治的聯合。

二戰德意日為什麼結盟?


陸軍的態度和主張
推進這種趨勢的主要勢力實際上是陸軍。不言而喻,陸軍的傳統使命是鞏固北邊的防禦,因此,利用德國的力量牽制蘇聯是陸軍最希望的。關於這一點,日德兩國都在東西兩洋麵對著強大起來的蘇聯,因而有著共同的利害關係。
中國事變爆發後,牽制蘇聯的必要性日益增加。同時,隨著事變的長期化,為了使它早日得到解決,痛感必須積極加強日本在國際上同美英周旋的地位。公認擔任著結束中國事變的主角的陸軍,尤其如此。歐洲戰局的進展以及解決南方問題願望的抬頭,更加顯著地促進了締結同盟的趨勢。這樣一來,日德同盟所針對的主要對象便從蘇聯轉變為美國了。
從防共發展到同盟的經過
下面稍微回顧一下前面已經提過的第一屆近衛內閣和平沼內閣時期加強防共協定的史實。第一屆近衛內圖在昭和13年(1938年)7月19日的五相會議上就已經決定了如下的宗旨:“對於德國,要擴充防共協定的精神,使之進—步發展為針對蘇聯的軍事同盟;對於意大利,主要是締結可以用來牽制英法的秘密協定”。對此,德國的主張是,要把防共協定擴大為始終以蘇英法為對象的單一的軍事同盟。


接著,平沼內閣於第二年1月19日,決定了如下的妥協方案,以後主要按照這條路線進行了接二連三的商談。
1.以蘇聯為主要對象,但根據情況也把英法等國作為對象。
2.在以蘇聯為對象的情況下,當然要進行軍事援助;但在以英法等國為對象的情況下是否進行軍事援助及援助的程度如何,完全根據情況來決定。
3.對外則說是防共協定的延長。
從以蘇聯為對象轉變為以美國為對象
然而,根據《時局處理綱要》來加強日德意軸心的目的,卻與上述主要以蘇聯為對象不同,而主要是以美國為對象的,並打算將來把蘇聯也拉入我方陣營,可能的話擴大為日、德、意、蘇四國同盟。對把同盟的對象擴大到英法一事一向表示強烈反對的海軍,這時也同意了這一點。
2.松岡、斯塔瑪會談
《時局處理綱要》決定後,陸海軍的負責當局曾就加強同德意政治團結的具體辦法反覆進行了研討。到了8月下旬以後,這個問題以松岡外相的設想為中心,由政府和統帥部的首腦極其秘密地進行研究。到了9月,隨著德國特使斯塔瑪的訪日,同德、意的談判便迅速地具體化了。
關於加強日德意軸心的四相會議

政府於9月上旬曾數次召開首相、外相、陸相和海相的四相會議,討論了外務省提出的《關於加強日德意軸心事宜》的議案,決定了同斯塔瑪特使談判的要領。就在這一關鍵時刻,吉田海相於9月3日因心絞痛病住院辭職,及川古志郎海軍大將就任海相。上述決定的要點如下:
一、確認皇國與德意兩國對建設世界新秩序具有共同立場,對建立和治理各自的生存圈應相互給予支持;對有關英、蘇、美的政策彼此進行合作,相互間應達成必要的諒解。
二、關於日、德、意各國對分別面臨的中國事變和歐洲戰爭相互支持與合作問題,應在瞭解上述基本精神的同時,迅速達成必要的諒解。
三、上述兩項談判,應根據下列加強日、德、意合作的基本條件進行。
1.關於皇國建設大東亞新秩序所需要的生存圈問題。
甲、和德意談判時,應作為皇國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生存圈而加以考慮的範圍是,以日、滿、華為主體,包括現在委任日本統治的原德國所屬諸島 [ 譯者注:指太平洋上的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這些島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是德國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委任日本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託管。 ] 、法屬印度支那及法屬太平洋島嶼、泰國、英屬馬來、英屬婆羅洲、荷屬東印度、緬甸以及印度等地區。但在談判上,我方提出的南洋地區應不少於緬甸以東的荷屬東印度及新喀里多尼亞等地區,印度或可暫置於蘇聯的生存圈內。

乙、對於荷屬東印度,雖以使其處於獨立態勢為目標,但目前應使其承認我方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優越地位。
丙、對於法屬印度支那同上。
2.關於日、德、意三國經濟合作問題。
甲、貿易方面,皇國除向德意提供日、滿、華三國的農林、水產品等以外,還特對提供中國、法屬印度支那、荷屬東印度等地的特殊礦產品及橡膠等給與協助,德意兩國應提供皇國所必需的技術援助和飛機、機械、化學制品等。
乙、為達上述目的,分別簽訂經濟協定、貿易協定及支付協定。
3.皇國關於日、德、意三國聯合對付蘇聯和美國的態度問題。
在可以預見的、世界將被劃分為東亞、蘇聯、歐洲和美洲四大勢力範圍的戰後新形勢下,以東亞領導者自任的皇國應與歐洲領導力量的德意緊密合作。
甲、從東西兩面牽制蘇聯,並因勢利導,使之符合日德意三國共同利益;設法使其勢力範圍向較少直接影響日德意三國利害關係的地區,譬如向波斯灣方面(根據情況可以承認蘇聯向印度方面的發展)發展。
乙、對於美國,應竭力採用和平手段,但根據在東亞和歐洲範圍內政治上、經濟上合作的需要,應設法形成足以壓制美國的態勢,以使有助於貫徹皇國的主張。

在實行上述措施時,應儘可能對因勢利導蘇聯一事予以考慮。
4.關於對英美行使武力問題,皇國可按下列各項自行決定:
甲、在中國事變大致處理完畢時,只要內外各方面形勢允許,即抓住時機行使武力。
乙、在中國事變的處理尚未完畢時,原則上應在不至於導致開戰的限度內採取對策。但在認為內外形勢發展得特別有利或者不拘我方準備是否就緒,而國際形勢的發展已不允許再猶豫時,則行使武力。
丙、所謂內外各方面形勢,除指中國事變的處理情況外,還指歐洲的形勢,尤其是指調整日蘇邦交的形勢,美國對我的動向以及我方的戰爭準備等各方面情況。
會談的結果——最高會議的決定
根據上述決定,松岡外相同9月7日到達東京的斯塔瑪特使於9日及10日舉行了兩天會談,並就以下各點取得了一致意見。
1.日、德、意三國希望美國不參加歐洲戰爭和日華糾紛。
2.德國不要求日本介入其對英戰爭。
3.只有以日、德、意三國堅決一致的態度,才能抑制美國的行動。
4.三國條約下一步也要使蘇聯參加在內,德國就日蘇合作進行斡旋。

5.德國為避免日美在東亞的衝突而盡力。
這樣,同德意的談判便迅速具體化了,9月16日召開臨時內閣會議,19日召開御前會議,通過了有關締結條約的最高會議決定。

二戰德意日為什麼結盟?


當時的英國本土
這時,德國加強了對英國本土的轟炸,外電報道,德軍在英國本土登陸已為期不遠。英國首相邱吉爾9月11日通過無線電廣播警告國民說:“未來的一週應該看作是我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週”。
3.御前會議
御前會議於9月19日在皇宮召開,近衛首相、東條陸相、及川海相、松岡外相、河田藏相、星野企劃院總裁等國務大臣以及原樞密院議長、閒院宮參謀總長、伏見宮軍令部總長、澤田參謀次長、近藤軍令部次長等出席了會議。
討論的內容
會議從下午3底開到下午6點,討論的主要內容如下:
參謀總長:加強日德意合作會給處理中國事變帶來什麼影響?
外務大臣:締結同盟的目的在於使日本處於強有利的地位,對於德國,雖已聲明中國事變由日本單獨處理,但既然建立了本同盟,就想要有效地利用德國,使之配合軍方正在進行的日華間直接媾和談判,我相信可以期待取得相當的效果。
軍令部總長:本同盟的成立,對調整日蘇邦交會有多大影響?
外務大臣:日蘇邦交的調整,擬請德國居間調停,因為日蘇邦交的調整對德國有利,所以德國希望居間調停。不過,斯塔瑪特使說,此事根本尚未同蘇方談過。


只是去年德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曾問過斯大林,將來如何處理日蘇邦交?當時斯大林回答說:日本想和,我們也想和,日本想戰,我們也必戰。由此可以判斷,蘇方對調整日蘇邦交抱有充分誠意。德方認為調整日蘇邦交將沒有任何障礙,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
再者,斯塔瑪特使來往經過蘇聯,這時蘇方保密是不可能的,我懷疑他是否在莫斯科已經和蘇方進行了某種談判。不拘怎樣,我認為通過德國斡旋來調整日蘇邦交是可以寄予頗大希望的。
軍令部總長:由於締結這個同盟,和美英的貿易關係勢將更加惡化,最壞時歷來仰賴美英的物資可能越發難以得到;日美戰爭又很可能形成持久戰。鑑於目前因中國事變國力大為消耗,對於保持國力估計如何和有何對策?
內閣總理大臣:可以預料,隨著新情況的發生,同美英的貿易關係將更加惡化,最嚴重時進口物資可能將完全斷絕。我國的現狀是,許多主要軍需物資都要仰賴美英,因此,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相當困難;但由於原來已估計到這種情況,擴大了國內生產,努力增加了儲備,如果能進一步加強對軍、官、民的消費統制,物資集中使用於最急需方面,則認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不致影響軍需,即令日美開戰,也將能比較長久地應付軍費,經受用住相當長期的戰爭。

企劃院總裁:關於鋼材,因為向以廢鐵為主要原料,如果美國禁止出口廢鐵,我國鍊鋼能力勢將減弱。但是,正如總理說明的那樣,因為歷來就有擴大生產圈的設施,還有不用廢鐵的鍊鋼法,所以還能生產出相當數量的鋼材。
本年度的物資動員計劃預計生產450萬噸。如果美國實行禁運,第一年度可達400萬噸。第二年度即使擴大生產能力,但由於庫存減少等將仍為400萬噸左右,對此如能採取非常手段,大致能保持目前水平。
現在的軍需是,將陸海軍直接和間接的部分加在一起共為140萬噸,其他民需為400萬噸,即令產量減少到400萬噸,通過壓縮民用官需,繼續進行日華戰爭是沒有困難的。另外,如果設法改訂物資動員計劃,提高鍊鋼能力,把現在和不遠將來可以完成的產量加在一起,包括日滿兩方,鐵產量可達800萬噸,鋼產量可達540-550萬噸。目前因急於擴大其他生產,並由於煤炭質量低劣,鍊鋼能力僅為400萬噸,但今後如果將主力集中於此,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即使僅靠現有設備也還能增加120-130萬噸。因此,日華戰爭所需要的鋼材自不待言,就是現在這種程度的軍需也能長期繼續維持下去。
關於銅,本年度銅的計劃產量約為20萬噸,但當禁運銅礦石時,第—年度將為18萬噸,第二年度將為18-14萬噸,以後將逐漸增加。本年度國內需要量為20萬噸,陸海軍需,包括直接軍需和間接軍需在際共為11萬噸,因此,儘管有因難,仍可維持現在的軍需量。

不過,銅比鋼材困難程度要大,因此有必要研究其他代用品或採取一切可能取得的方法。前不久已在美國購得大量,現在或已啟運,或正在裝船,或即將裝船。
關於石油。因國內生產甚少,比鐵和有色金屬更加因難。陸海軍所需部分只得分別使用現有庫存。如果演成超乎預想的長期戰爭當然有困難,但因庫存尚有相當數量,還不至於發生障礙。
到目前為止,航空汽油曾是個最大的弱點。雖然由於第一次、第二次提前進口以及最近的特別進口,已獲得了相當數量,比其他方面反而處於有利狀況,但終究不能以日元經濟集團內部的生產和儲備來支撐軍民的需要。因此設法保證從庫頁島北和荷屬東印度取得石油是十分必要的。
軍令部總長:一旦對美開戰,海軍將要挺身於第一線。那時,軍需石油雖可指望使用庫存或從庫頁島北部、荷屬東印度等地取得,但僅靠海軍庫存是不能堅持長期戰爭的。請問,長期戰爭所需要的石油將如何補充?
企劃院總裁:有關石油問題如前所述。一旦演成相當長期的戰爭,取得庫頁島北部、荷屬東印度的石油是絕對必要的。另外,通過德國斡旋,從蘇聯和歐洲方面補充也很必要。總之,應盡一切手段,儘量取得大量石油。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國內煉油也需要大力進行。天然油年產量僅40萬噸,但人造石油生產最近頗有進展,明年年產量可達30萬噸,如果將現在計劃的和正在著手興建的部分加在一起,可達相當數量。
總之,石油問題應該一面儘量設法從海外取得,並努力提高國內生產,另一方面應努力節約國內消費,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軍令部總長:關於石油問題,大體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即取得石油並沒有可靠的希望?還要提一句,對於依賴蘇聯供給一事不能抱多大希望,結局只能取自荷屬東印度,辦法有和平的和武力的兩種,海軍希望儘量採取和平方法。
外務大臣:在進行本同盟談判時,取得石油是我最關心的問題。當時我曾就日本獲得屬於美英資本,但歸荷蘭所有的荷屬東印度石油問題,以及將來允許日本參加荷屬東印度石油企業等問題詢問過鄂圖和斯塔瑪:“現在佔領著荷蘭本國的德國,對此將能作些什麼?”德國特使回答說:“將做相當的努力。”
另據斯塔瑪說:德國這次在法國獲得的石油量,已超過德國去年9月到現在的耗油量。
還有,蘇聯不顧英國的宣傳,正在忠實地履行對德經濟條約,正從蘇聯運往德國相當數量的石油;此外還從羅馬尼亞得到大量石油,因此德國對於石油並不擔心。

締結本同盟的結果,必將導致美國對日實行禁運,這實是日本最痛苦處。因此,我曾提議,請將德國石油讓給日本一半左右如何,他們說:將盡量設法。另外,關於庫頁島北部石油問題也曾委託他們向蘇聯進行斡旋,希望蘇聯將該地石油的大部或一部分讓給日本,或請蘇聯不妨礙日本在該地的石油企業。對此,德方回答說:日蘇邦交調整後,這些問題容易解決。
軍令部總長:荷屬東印度石油資本屬於英美,荷蘭政府已流亡英國。因此,德國雖已佔領荷蘭本國,能自由支配荷屬東印度的石油嗎?對此,外相意見如何?
外務大臣:將很困難。荷蘭石油公司的股份雖屬英國,但公司卻屬於荷蘭,所以英美不會以股份為理由提出異議。而且美孚公司在荷屬東印度的利權,因懾於戰禍甚至曾想賣結日本,如能辦到應該收買。
軍令部總長:即使由於美國參加歐洲戰爭而使帝國被迫參戰,其開戰的時機也應由我方自行決定,為此採取什麼措施?
外務大臣:條約上雖然明文規定日本有自動參戰的義務,但美國是否已經參戰要通過三國協議來決定。另外還有陸海軍事委員會,屆時將研究當時的事態,然後將研究結果通知各國政府(指德意兩國政府),由我國政府作出決定,這就是自行決定。

樞密院議長:通過軍令部總長的質詢,我想問的問題已經明確,本條約是以美國為對象的同盟條約,德意想通過公佈本條約來阻止美國參戰。美國最近取代英國,以東亞看守人自居,對日施加壓迫。但為不使日本參加德意方面,還會有一定的節制。然而一旦發表本條約,日本的態度明確了,我想美國必將設法加強對日壓迫,極力援助蔣介石以阻礙日本完成對華戰爭,還有,尚未對德意宣戰的美國,也可能對日也不宣戰,而從經濟上施加壓力,在對日實行石油、鋼鐵禁運的同時,不從日本購買物資,以使日本陷入長期的無法忍受的疲勞戰之中。
據企劃院總裁說,將盡一切手段,設法弄到鐵和石油,但並不可靠。外相的說法也不能應急,而且數量也小。沒有石油就不能打仗。荷屬東印度的石油資本屬於英美,荷蘭政府既然已經流亡英國,我想不可能以和平手段從荷屬東印度獲得石油。對此想聽一聽政府的意見。
外務大臣:樞府議長的意見很有道理。但佔領著荷蘭本國的德國,對荷屬東印度也能施以相當的壓力。再者,國際關係的幕後是有相當通融餘地的。因此,利用德意較為有利。例如過去各國對意大利實行禁運時,以及前些年日本退出國際聯盟時,就曾有拒絕不過來的很多國家願意承擔向日本出售武器。

現在日本如果放棄中國的全部或一半,或許暫時可以取得美國的合作,但將來它決不會停止對日壓迫。尤其迫在眉睫的總統選舉最為危險。野心家羅斯福總統一旦感到危及自身,為了實現其野心,必將不擇手段,甚至斷然對日宣戰或參加歐洲戰爭也未可知。其他兩個總統候選人也將認為譴責日本才可以孚眾望,因此在中國的很小的日美衝突(武裝衝突)都可能立即轉化為戰爭。
現在,美國對日感情已經極端惡化,絕非略一討好便能恢復。唯有我們持以毅然決然的態度,才有可能避免戰爭。當然,反美英的無謂空談,應該嚴加取締。希特勒也想極力避免同美國作戰,不僅如此,甚至還想一旦結束對英戰爭,將極力謀求與美國友好。美國有2300萬德國血統居民,會起重要作用。日本對美國所要求的也和德國相同,在對美態度上,日德是一樣的。我國也應該抓住時機試圖改善日美關係,也可以考慮利用德意血統的居民。
企劃院總裁:方才我說的是指最最壞的情況。只要不爆發日美戰爭,單憑美國從經濟上施加壓力,還不至於使繼續對華戰爭陷於不可能。還能從美國以外的地方取得相當數量的石油。只是航空用汽油,美國貨最好,我國還不能煉製高級汽油。但不久前已大量進口航空汽油,所以姑且還可以。其他國家的石油在質量和價格方面雖然有高有低,但可以從其他方面得到。

其他各國不會與美國同時實行對日禁運。美國的這種從經濟上壓制日本的做法,無損於自己而打中了日本的要害。今後即使實行全面的經濟壓制,由於我們最感苦痛之處已被它打中了,就不會重新再有什麼痛苦。如上所述,現在還從美國購買了相當數量的石油。
再者,庫頁島北部的石油決不是少量的,現在年產不到10萬噸,但這是由於蘇聯妨礙的結果,不然即使使用現在設備仍可生產幾十萬噸,加上蘇方所得40萬噸,可達70-80萬噸,這是一個相當可現的數量。
陸軍大臣:陸軍方面也和海軍一樣非常重視石油問題。這個問題說到底也既是荷屬東印度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早在組閣之初在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上就已經作出決定。即制定《時局處理綱要》,要求迅速結束中國事變,同時抓住時機解決南方問題;關於荷屬東印度,姑且利用外交措施努力確保其重要資源,並根據情況可以行使武力。絕不是沒有方針而盲目前進。固然希望以和平手段獲得荷屬東印度的資源,但也可以根據情況行使武力。政府的這個方針那個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樞密院議長:聽了外相的方針,又聽陸相說對南方的方針早已決定,我認為很好。
荷屬東印度是獲得石油資源的唯一地區,利用和平方式當然好,但在萬一行使武力時,對德意將採取什麼對策?

外務大臣:已經開始談判。此事將導致對英開戰,形成單方面的要求,還有雙方的面子問題,也有洩密的問題,在德國方面還有要求報酬的問題,所以今後尚有待磋商。
樞密院議長:現在有必要使德意方面承認日本有權自由處理荷屬東印度。
另外,想聽聽外相所說秘密攻擊的解釋。當美國借用新西蘭或澳大利亞等國領土為根據地,形成包圍日本的態勢時,我們是否已經決定將這種舉動看作是美國對日本的攻擊?希望瞭解這一點。
外務大臣:防止美國形成這種對日包圍的陣勢是本條約的目的。現在我國只有持以堅決的態度才能有效地制止美國這個包圍的策略。另外,關於一旦形成這種包圍局勢時是否把它看作是攻擊,兩位統帥部長和陸海軍大臣必有高見,我想這是否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呢?
陸軍大臣:這個問題也只能根據當時情況來決定。
樞密院議長:美國是一個很自負的國家。因此我想我國如果表示堅決的態度,會不會促成相反的結果?諸位的看法如何?
外務大臣:言之有理,但日本並不是西班牙,它是遠東擁強大海軍力量的強國。誠然,美國一時可能強硬起來,但我想終將冷靜地權衡利害,恢復冷靜態度。究竟會越發強硬起來而使事態進一步惡化,還是恢復冷靜思考,兩種可能將各佔一半。

總理大臣:我想各位意見大概講的差不多了。還請諸位把意見都講出來。
參謀總長:根據到目前為止的探討,大本營陸軍部同意政府關於加強日、德、意軸心的提案。
另外,在處理中國事變和在今後時國防施策上調整日蘇邦交也極其重要,希望政府方面對此作出進一步努力。
海軍的迫切期望 軍令部總長:政府建議締結日德意軍事同盟的議案,大本營海軍部表示同意。
不過這裡提以下幾點希望:
1.雖然締結本同盟,但仍希望採取萬全措施,儘可能避免日美開戰。
2.向南方發展要儘量以和平方式進行,避免引起同第三國的無謂摩擦。
3.加強對輿論的指導和控制,制止對於締結本同盟的信口雌黃的議論,嚴加取締有害的排斥英美的言行。
4.關於促進加強海軍戰備和軍備問題,過去政府的方針和海軍統帥部的意見雖然已經取得一致,但因事關重大,藉此機會再次表示希望,請政府方面為完成這項工作認其地進行通力合作。
樞密院議長:鑑於目前正在進行對華戰爭和國際形勢的演變,這一提案作為一種不得已的措施,表示贊成。將來可能要發生很多困難,美國的禁運政策也不容樂觀。儘管日美衝突終將不可避免,但我仍然希望嚴加警惕,萬勿一失,以免在近期內發生日美衝突。我對此案表示同意。

在上述討論的最後,軍令部總長作為大本營海軍部的希望所講的這番話,表明了當時複雜而微妙的海軍立場,意味深長。
4.條約的簽定及其後來的發展
御前會議以後,日德意三國條約又經9月26日天皇對樞密院的諮詢,次日(27日)午後8時15分終於在柏林簽字。當晚9時15分,外務省公佈條約已經簽訂,這次公佈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條約全文
條約的全文如下:
日本國、德意志國及意大利國間三國條約
大日本帝國政府、德意志國政府及意大利國政府認為,使世界各國各得其所,乃是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因此,把在大東亞及歐洲建設並維持真正能使各地區、各民族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一事作為根本要義。根據上述宗旨,三國政府決心在上述區域相互提攜,努力合作,並決心對世界各地擬作同樣努力的各國予以援助,以期實現三國對世界和平的最終抱負。據此,大日本國政府、德意志國政府及意大利國政府協定如下:
第一條:日本國承認並尊重德意志國和意大利國在歐洲建設新秩序的領導地位。
第二條:德意志國和意大利國承認並尊重日本國在大東亞建設新秩序的領導地位。

第三條:日本國、德意志國和意大利國約定,對上述方針所作的努力,互相協助。並且進一步約定,三締約國中任何一國遭到現在尚未參加歐洲戰爭及日華糾紛的一國攻擊時,三國須用所有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互援助。
第四條:為實施本條約,應立即召開由日本國政府、德意志國政府和意大利國政府各自任命的委員組成的混合專門委員會。
第五條,日本國、德意志國以及意大利國確認,上述各條款對三締約國各自同蘇聯之間現存的政治狀況無任何影響。
第六條:本條約自簽字之日起實施。從實施之日起有效期為10年。締約國須在上述有效期滿前的適當時期,根據締約國由任何一國的要求,就本條約的更新進行協商。
天皇頒發詔書,政府發出訓令,首相發表廣播講話
與外務省公佈簽訂三國條約的同時,天皇頒佈了詔書,政府也以近衛首相的名義發出了政府訓令。詔書指明,三國條約是根據天皇迅速戡定禍亂與恢復和平的殷切軫念簽訂的。政府訓令則強調指出:條約的宗旨在於建設大東亞新秩序和恢復世界和平。
第二天(28日),近衛首相通過廣播向國民作了關了時局的演說。有關三國條約問題內容如下:

“試觀東亞和歐洲的現狀,明眼人不難看出,日德意三國的確是在各自所轄範圍內,共同為打開舊秩序而不斷地進行著努力。即德國和意大利正謀求在歐洲建設新秩序,日本正決心在大東亞地區按照亞洲本來的面貌建設新狹序。
“在世界歷史的現階段,還不能指望立即把世界組織成一個統一體,所以世界各民族形成幾個共存共榮圈是—個必然的趨勢。而日本在東亞,德國、意大利在歐洲,應居於領導這個共存共榮圈的地位,這無論是從歷史上看,還是從地理上看或者從經濟上看都是必然的趨勢。我認為,正是因為企圖阻止這種必然趨勢的地方,在歐洲才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亞才呈現出準戰時的國際關係的緊張局勢。
“如果是這樣,那麼日本協助德意,德意協助日本,互相幫助,以至於根據情況還要發揮軍事同盟威力,這也是必然的趨勢。”
近衛首相以上演說的內容,若說是為了讓國民理解三國條約的真實目的在於為調整日美邦交埋下伏線——關於這一點,通過戰後出版的近衛公手記已經弄清楚了——那是很困難的。不過,以近衛首相為首的政府首腦卻的確有過這樣的意圖:即在當時的形勢下,堅信只有持以堅決的態度才是對美所應採取的唯一途徑,並且還試圖在三國條約簽訂之後,再把蘇聯也拉過來,以便加強日本的地位,把對美談判引向有利於日本方面。

日德兩外相的秘密換文
當條約簽字時,松岡外相和鄂圖德國駐日大使之間互換了秘密公文。除有關處理委任日本統治的內南洋舊德國殖民地事項外,在德國大使的書信中還包括以下值得注意的內容:“關於日本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德意志國將盡量為增進兩國的友好諒解而努力,並將隨時為達到這一目的進行斡旋”。
莫洛托夫訪德——德蘇談判 想使蘇聯與三國同盟合作的政策,最初主要是由德國政府進行交涉的。昭和15年(1940年)11月中旬,通過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的訪德而被具體地提出來了。
11月12日和13日,莫洛托夫外長訪問柏林時,曾與希特勒總統和裡賓特洛甫外長就德蘇間各方面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了會談。當時,裡賓特洛甫向莫洛托夫提出下列條約草案作為今後談判的基礎。
以三國同盟參加國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為一方,以蘇聯為另一方的協定
三國同盟參加國德意志、意大利、日本政府和蘇聯政府為在歐洲、亞洲及非洲各國的自然勢力範圍內,確立有助於提高各國國民福利的新秧序,並對各國為達到這一目標所作的共同努力給以堅實基礎,商定下列各項條款:
第一條: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簽訂的三國同盟中,日德意三國曾經商定,為使大戰不致變成世界性的糾紛,願以一切手段防止戰爭擴大,併為儘早恢復世界和平而努力。同時表明,願意進一步擴大同世界各地抱有同一目的、並準備為此而努力的其他各國相互合作。

蘇聯現在宣佈:蘇聯贊成三國同盟的目的,決心在政治上同三國合作,併為達到此目的而努力。
第二條:德、意、日、蘇相約,互相尊重各自的自然勢力範圍,只要這些勢力範圍之間產生了必須交涉的問題,四國就召開會議,對所發生的問題進行友好的會談。
德、意、日宣佈,承認並尊重屬於蘇聯現在所有的領土範圍。
第三條:德、意、日、蘇相約,不參加並且不支持同以上四國中任何一國相敵對而結成的其他國家間的聯合協定。四國就一切經濟問題互相支援,補充和擴大四國間現存的協定。
第四條:本協定自簽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10年。
四國政府應在協定期滿前,尋找適當時機,就延長協定期限問題相互會談。
對於上述協定,蘇聯政府在莫洛托夫外長回國後,於11月16日作出答覆,同意德國政府的提案,但附加以下幾條:
1.德國軍隊立即從蘇聯的勢力範圍芬蘭撤走。
2.蘇聯同保加利亞締結互助條約,通過長期租借,在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範圍內設置陸海軍基地。
3.確認從巴統及巴庫以南至波斯灣地區為蘇聯在領土上所希望的中心。

4.日本放棄在庫頁島北部採煤和開採石油的權利。
希特勒秘密下達對蘇作戰命令
這樣,便暴露出德蘇之間對巴爾幹和近東方面在政策上的根本對立。於是,德國政府便單方面地放棄了使蘇聯和三國同盟合作的政策。希特勒很快在昭和15年(1940年)12月18日就下定了對蘇作戰的決心,並向全軍下達了準備作戰的秘密命令。
有關上述德國政府行動的詳細情況,並沒有通知日本政府。當然,日本政府和大本營根本沒有想到德國竟這樣迅速下定了對蘇作戰的決心。

二戰德意日為什麼結盟?


同盟的性質——政治協定
由於三國條約的簽訂,日本承擔了當德意遭到美國攻擊時,盡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手段援助德意的義務。但是日本對有關履行援助義務的準備工作,卻從一開始就極其冷淡。本來,這個條約是個軍事同盟,但卻沒有任何有關軍事方面的秘密規定。既然是個軍事同盟,最高統帥部就應該擬定下一個針對同盟假想敵國的作戰計劃。可是陸軍統帥部當時並沒有感到有這種必要。根據三國條約第四條的規定,關於應該立即召開的混合專門委員會,12月20日才在三國間確定了組織大綱,而各國委員的任命則是在昭和16年(1941年)2月至3月左右;而且混合專門委員會竟然沒有開過一次關於討論實施條約具體事項的會議。就是說,三國同盟沒有超出主要是追求政略效果的政治協定的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