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做中醫行業有發展嗎?

張秋南6


大健康產業在疫情過後將加速其發展,尤其中中醫行業,國家政策的扶持,中醫在此次瘟疫中所體觀出的無後遺症,無副作用的西醫無以倫比的優勢,將促使中醫隨著中國崛起將在世界範圍冉冉升起。

所以從宏觀環境及機會點來講,做中醫行業都是有前景的,但具體到個人情況,就本人所看到的案例,想在中醫行業創業成功,很不容易。

本人一位朋友,位居區衛生局副局長,其父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老中醫,老爺子已年過九旬。在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兩年前開了一家醫館,經營一年後找到我們,心力交瘁,中醫館入不敷出,當時甚至想著轉手。

我分析了TA的情況,發現存在的最大問題:

一、定位不清晰,開了一年,宣傳頁上的醫生達十幾位,各有所長,小到感冒發燒,婦科兒科,大到重疾晚期,好像都可以,也都想吸攬,但是病人會不買你的帳,這樣做了一年的結果是門前依然冷落,雖然TA利用局長之人脈,經常帶醫生在繁華街道進行義診活動,但依然收郊欠佳。

不清晰的定位使醫館在消費客群的腦海裡形象模糊,做推廣時一定要記住,不是你想你是什麼,而要看消費者認為你是什麼,缺乏清晰的賣點只會讓消費者忽略你。

二、缺乏核心競爭力。但凡能活下去的小醫館大多是老闆本人就是頭牌,有一兩手絕活,兒科\\婦科\\燒傷\\癌症等,要有自己的絕對優勢,而非比較優勢。但案例中老爺子雖然有一定知名度,但年歲已高,很少坐診,其它均為兼職坐診,這些醫生又各自有自己的小醫館,而TA為籠絡住這些醫生,掛號費五十元全歸醫生,這個價位,主城區裡同仁堂中醫館最貴的醫生掛號費才三十元。

三、醫館選址不佳。醫館設在一家茶館的裡面,店中店模式,可能是想省點租金,要命的是這個茶館還不臨街,在三樓。

我的這位朋友很努力,還研發出一些養生調理丸藥、膏貼,年上疫情嚴重期還做香囊,開展各種義診活動,依然不溫不火。

所以,開中醫館一定要記住幾個重要因素:1.定位;2.選址;3.核心競爭力,這三個務必搞明白了,再開始做推廣。

即便做好以上三點,還要記住一點,要養鋪,開實體店最難熬的是頭一年,要做好心理、資金準備。



楚天盛策劃張娟


近兩年,中醫藥政策法規密集發佈,將中醫館的發展推上了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另外,近日國家衛健委等五部門制定了《關於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意見》,提出鼓勵符合條件的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專科或全科診所等創新性改革措施。

2019至2020年,《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意見》將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杭州、武漢、廣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0個城市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工作。

近年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的環境,醫療等民生領域的穩健投資受到資本的青睞。加上在一系列政策的促進下,中醫館、中醫診所的發展將迎來更大機會。

認清形勢,是為了更好的前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醫館行業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18年中醫館的顯著變化

1、民辦與公立的競爭不可避免

受2016、2017年相關政策落地影響,中醫診所審批變備案門檻降低,醫生多點執業簡化,開辦效率大幅提升;診所標準出臺,鼓勵社會辦醫,又使得民辦中醫館開設數量持續快速增加,民辦與公立中醫館間的劇烈競爭不可避免。

2、裝修風格形成分流

與之前大家普遍認可的古香古色的裝修風格,以突出中醫藥的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同,目前,不少中醫館一反傳統,在色調、環境、陳設道具等方面彰顯出一股清新的現代風,中醫館裝修風格形成了傳統與現代的分流,呈現多元化的特點。

3、中醫科室呈特色化和細分化

中醫館開設的科室,也從傳統的、基礎的內外婦兒等科室分類,向專注自身資源與優勢以及特色化科室進化,出現疼痛、睡眠、抑鬱、醫療美容、養生食療新專科和項目,科室進一步細分,拓寬了業務範圍和深度。

4、中醫館標準化、連鎖化

國家大力鼓勵社會辦中醫,尤其是鼓勵開設連鎖中醫館,為此,不少中醫館品牌連鎖企業適應這一政策趨勢,以標準化為基礎,制訂相應的中醫館開辦、名醫引進、宣傳、運營等系列標準,以標準化加快中醫館連鎖化進程。

5、投身公益,進社區

為了解決客流不足、社群滲透力不夠、品牌美譽度不高等問題,中醫館投身社會公益,以名醫免費義診、中藥嚐鮮、親情互動等形式,讓醫生、技師、店員走出中醫館,走進社區,走進家庭,貼近百姓生活,既弘揚了中醫藥文化,又提升了中醫館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6、膏貼熱退潮,針灸醫美大熱

膏方定製和冬病夏治業務,已成為中醫館的標配項目,但因醫生組方、藥材質量、炮製工藝、專業服務等問題,導致療效不確切或副作用較大,因而膏貼業務呈現萎縮趨勢。

而另一方面,針灸、按摩等非藥物療法,因療效立竿見影,顧客群體定位準確等原因,導致此類業務在中醫館的收入構成比例明顯提升。

2020年中醫館發展預測

1、線上線下融合成為常態

互聯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勢力,無一行業倖免,中醫館+互聯網成為大勢,無論是國家政策導向,行業升級需求,經濟環境變化,還是消費習慣變遷,線上線下的融合,都讓中醫藥服務更加貼近百姓生活。不少中醫館將繼續試水互聯網,以積極的姿態擁抱互聯網。

2、新技術帶來新體驗

AI、經絡檢測儀、基因檢測、中醫體質測定等新技術,將出現在傳統的中醫館內,給中醫師帶來更多工作工具,也給患者帶來更好、更新奇的體驗。

3、個性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更加突出

中醫館經過十幾年的行業積累,開始拒絕同質化,更加註重自身優勢與特長,在服務項目、產品結構、目標顧客、宣傳路線等方面,勇走個性化和特色化,以差異化求生存謀發展。

中醫館從之前的治病,延伸到防病和養生,目標顧客群體也從易患病的老年群體,擴充到現代快節奏重壓力下的亞健康中青年群體,從因病致貧的中低收入群體到關注生命質量的中產階層,以及愛美的中青年女性,甚至是幼兒、少年、全人類群體。

4、名老中醫邀請與青年醫生培養開始並重

由於名老中醫的資源稀缺,更多的中醫館看到必須培養自己的中青年醫生,以師承方式傳承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才能保證醫館的長久、持續、良性發展,培養屬於自己的中青年後備軍成為中醫館的長期人才戰略選擇。

5、中醫館競爭更加激烈、監管更趨嚴格

中醫館與西醫診療機構,民營與公立中醫館,民營與民營中醫館,甚至是互聯網大鱷、資本贏家,紛紛加入中醫館行業,中醫館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

與此同時,國家為了保證中醫館行業的快速、有序、持續發展,必將對中醫館亂相行為進行嚴管,中醫館的合規經營業已提上日程。

對於中醫醫療服務行業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業內人士有以下的見解:

>>中醫館、中醫診所的發展現狀

在現在的市場環境和行業氛圍中,80%到90%的中醫類機構處於非盈利狀態。

這是真的。據統計,2017年末,全國中醫類診所47214家,比上年增加3886家。但蓬勃發展的“藍海”背後,是不足25%的成活率,就是說每新開4家中醫館中,只有不到一家能夠存活下來。

在盈利方面,很多中醫診所養生館盈利比例連銷售額的30%都達不到,不禁讓人唏噓。

但即使面對這樣的生存危機,每年仍有大型機構不停跑馬圈地,搶佔市場。包括一些房地產企業、互聯網公司都在佈局中醫市場。越是沒有NO.1,越意味著人人都有機會成為NO.1。提前進場,總是先機。

>>三足鼎立格局暫未形成

到了2020年之後,利好政策放大招,資本大量湧入,會迎來中醫館發展的最大機會,在這個階段會出現這個領域的前三名,但目前還沒有形成這種格局。

市場上好多領域都出現了獨角獸,唯獨中醫醫療服務領域沒有出現過百億級別獨角獸,是中醫的市場太小了嗎?

不是!從縱向產業鏈來看,中醫藥的上游從GAP到GMP到GSP 再到中醫院,最後到中醫館,前面都有大的企業出現了。

而中醫醫療服務這個領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醫門診市場都在公立醫院裡面,所以沒有大的企業出現。

在中醫醫療服務市場,作為一些民間的小資本,中醫館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公立中醫院的門診業務剝離出來,由中醫館等基層中醫去承擔這樣的一個任務。

但是,不管誰有能力去承擔或承接可能由公立中醫院剝離出來的門診業務,首先要做的是先練好中醫館的內功。

>>專科門診更有競爭力

中醫全科不是中醫雜科,更不是有什麼醫生就看什麼病,開什麼科。中醫全科是以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理論為指導,熟練掌握中西醫實用診療技術,具有預防、診療、養生、康復等全面的醫療技能,針對的是常見病、慢性病。

因此,中醫館除了承擔“中醫全科門診”外,還可以提供中醫專科門診、中醫日間手術、中醫健康管理(包括中醫養生)等服務。

中醫專科門診 中醫的專科,筆者認為一個醫生沒必要任何疾病都樣樣精通,其實中醫治病就像打籃球,姚明會投三分球、會突破,但是他更擅長打中鋒,更擅長搶籃板,更擅長扣籃,他不適合去投三分。中醫必須要往中醫的專科門診方向走,這樣才更有競爭力。

中醫日間手術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中醫館就是望聞問切、針灸、艾灸或者拔罐。其實中醫館(包括中醫診所、中醫門診部及一級中醫醫院)也可以做手術,而且筆者在這幾年的考察調研中已經看到了中醫是可以用來做日間手術的。

中醫健康管理 中醫健康管理是任何一個30歲以上的人都需要的東西,近十年左右,養生這個概念炒得很壞,口碑不太好,這種被“玩壞”的東西再作為經營的術語去用容易被誤解,可以嘗試在市場層面換一種理念和叫法,如中醫健康管理。

此外,連鎖中醫館選址儘量不要選商場,因為貴,最好選社區周邊。

運營要IT/DT化,即利用數據做精細化系統運營。服務西餐化,中餐的思維就是,要宮爆雞丁廚師就上來宮爆雞丁,要魚香肉絲廚師就上來魚香肉絲,就這麼簡單。

而吃西餐,大都有前菜、湯、白肉白酒、紅肉紅酒、乳酪、甜點、水果等,最重要是給你一整套的服務,讓客戶有儀式感。

因此,中醫館的服務也要有“西餐化”的思維,這些都是創新的點。


三藏商學文化


創業做中醫,還是挺有一定的發展前途的,具體可以從以下兩點來看。

1、政策導向作用明顯,中醫的發展迎來春天

中醫藥法規定:2020年70%的村衛生室要有能力提供4種以上的中醫藥技術方法,而對於社區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的要求更高。而且除了中醫藥法,《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註冊實施細則》在多個省份地區已經實施,這對於大量的零基礎中醫愛好者和民間中醫來說,是一個走上執業中醫的好時機。

2、生活水平強化決定醫療方式

現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對於身體狀況也越發重視。現在很多人的身體都處於亞健康狀態,通過中醫的一些養生方法調養,可以很好地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作用。現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養生館、理療館也證明了市場需求,對於中醫來說這些優勢是西醫所不具備的。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醫的發展前景是巨大的。當然具體還是要看個人投入的精力,畢竟人生沒有回頭路。


望採納!


王利頭


我看到過不少中醫創業,有些感慨。

創業做中醫,不太行,關鍵看你怎麼做?

1.醫療本身就是一個不掙錢的行業,就算是把醫療當成生意來做,沒有幾年的培養和扶持是絕對起不來的,更何況是中醫。中醫沒有檢查費可收,基本上只能通過飲片的差價賺錢。如果是理療或者治療,一定要多多使用機器,人工費用實在是太高了。

2.中醫看不了大病,有些人看見這句話又要不高興的,可是目前的現實就是這樣。如果能夠換個思路,逆向思維,用中醫專門看無藥可醫的病,號稱祖傳秘方,專治疑難雜症,也能有病人上門,也能收到高價。

3.中醫行業能不能做?能做,一定要有方法。

4.要參考三甲醫院的定價方式。比如說一個最基本的血常規,試劑成本加上採血管,也就幾毛錢,收費要收到十來塊,這個利潤水平就可以了。中醫也要這樣,進價一塊錢的中藥,定價到了十塊,這樣才能掙到錢,才能生存。不信的話你看看飲片的批零差價,總有百分之六七十。

5.多用機器少用人,人工成本太貴了,機器反而低一些。我見過開艾灸館的老闆,用人服務,真是賠慘了。如果換成艾灸機,基本上就是一次性投資。

6.中醫行業想創業,一定找到賺錢的模式。不要指望依靠精湛的技術或者效果來盈利,基本上實現不了,多想想,能不能換個思路。比如做艾灸館,是不是可以通過賣艾塊掙錢?

7.中醫的傳說和故事也非常重要。在講究傳承的中醫行業中,要給自己一個令人信服的故事,如果故事是真的最好,不是真的,也可以從我做起傳承下去嘛。

8.不敢繼續寫了,寫的越多越容易找人罵,行業裡其實就是這樣,無非是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承認罷了。


醫健連心


如果在30年前我會說中醫沒有發展,因為我搞了一輩子中醫,30年前我也是靠口碑在做,做的很辛苦。

可是後來口碑做出來效果了,很多人來找我治病,而且我治病的費用不菲,但是由於治療效果好,有些人不會看你的價位有多高,而是看你的療效有多好。

我覺得通過這次疫情以後,做中醫行業應該有發展。

但是這個發展也要看對什麼人去說,如果你有一定的中醫基礎,而且你有一定的口碑,有一定的人脈,有很多人曾經找你治療過,而且效果可靠,這樣就是底子鋪好了,所以呢,找你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樣呢就會有前途。

如果盲目的開了中醫的一些行業,但是呢,沒有人脈,而且你沒有一定的基礎,可能找你的人也不會很多,這樣越做人脈越少,可能就走向了衰退。

這是我根據我自己的情況談的一些話語,我看到也有一竅不通的,但是由於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有幾個人纏在一起,誇大其詞也會使一些人上當受騙到那裡去做一些治療,可是無論如何做中醫是要看療效的,如果沒有療效,就叫砸了自己的牌子。


單桂敏艾灸


今次疫情中,中醫的作用發揮很大,中醫一直以來是我們的傳統瑰寶,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西藥衝擊下,大家對它有誤解,我覺得創業做中醫類的可以,從養生,涼茶,中醫推拿角度去,會越來越多人接受中醫


佛山華遠東路職業韭菜


有,中醫將是大健康行業的基石。


冰峰冰封


血本無歸!


百病五敷康創始者


新冠疫情後,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會有新的認識,這為中醫創業等市場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目前國內已有深圳等城市專門出臺文件,瞄準中醫產業前沿,大力推動中醫產業發展。現在創業做中醫可謂盡得天時地利人和,中醫行業必會有一場大的產業飛躍。

中醫在本次新冠疫情阻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張伯禮院士是五人高級專家組的唯一一名中醫專家。事實上,中醫也確實不負眾望,在病情早期預防干預,中後期的重症救助等各方面均有出色表現。而且隨著疫情發展和局勢變化,中醫也不斷走向國際,在伊朗意大利等疫情重災區,中醫都在不同層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可以說,中醫的科學性有效性毋庸置疑。中醫產業會迎來旺盛市場需求,中醫創業的春天正在到來。

創業做中醫行業,在具體操作層面還要注意一些現實問題,以免誤入歧途:

1、中醫博大精深,良莠互現,創業做中醫首先發心要正。由於中醫的行業特殊性,一些江湖郎中借老中醫之名招搖撞騙,裝神弄鬼,敗壞中醫名聲。所以中醫創業最重要的是牢記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初心使命,避免重走某田系醫院負心忘義涸澤而漁的發展老路。

2、要注意深入淺出,守正出奇,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對待中醫。張伯禮院士也呼籲人們從過往對中醫的認識誤區走出來,擁抱新時代的新中醫。本次疫情防控,中醫在堅守辨證施治等傳統之道的同時,在術的層面大膽靈活融合現代醫學手段,在診療的各方面都取得很多新的發展。千道理,萬道理,療效才是硬道理。


CCOIB齊岐


如果不善於說謊和騙人就別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