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本是一場“陰謀”,卻成就了秦的千秋霸業

鄭國渠——本是一場“陰謀”,卻成就了秦的千秋霸業

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戰國末年由秦國修建。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 餘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當時所以要興建這一工程,除自然條件外,另一個因素是政治軍事的需要。

戰國時,諸侯國兼併戰爭十分激烈,關中是秦國的戰略基地,為了增強經濟實力,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迫切需要發展關中的農田水利,以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

鄭國渠——本是一場“陰謀”,卻成就了秦的千秋霸業

韓國是秦國的東鄰,在經濟上,地理位置上處於弱勢,隨時都有可能被秦併吞。公元前246年,韓桓王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採取了一個看似高明的所謂“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說是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的人力和物力。本來就想發展水利促進農業經濟的秦國,很快採納這一建議並立即徵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了這一工程。

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王政及其丞相呂不韋是很有遠見的政治家,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同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後,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稱鄭國渠。

鄭國渠——本是一場“陰謀”,卻成就了秦的千秋霸業

如果秦國半途而廢,停止修渠,則正中韓王之計.由於這件事,秦國的王族大臣認為,國內許多來自其它諸侯國的客卿都有間諜的嫌疑,便請求秦王將這些客卿一概清除,大臣李斯也在被清除之列,於是他上書痛陳"逐客令"的利弊,最終說服了秦王取消了"逐客令",避免了一場政局混亂.在修渠和逐客兩件事上,秦國處理得當,計高一籌,使韓王的陰謀徹底失敗。

鄭國渠——本是一場“陰謀”,卻成就了秦的千秋霸業

這項水利工程,韓桓惠王使用了間諜戰術,陰謀詭計,目的是"疲秦,弱秦"延緩秦國東征,是緩兵之計,權宜之計,而實際上是飲鴆止渴的短視行為.因為秦國具有更長遠的戰略遠光,它不只是要滅韓,而是要滅六國,一統天下.要統一全國,必然要壯大經濟實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儲備糧草,而秦國正缺乏象鄭國這樣的人才和技術,對秦國來說,正好可以順勢而為,借力使力,化陰謀為陽謀,化不利為有利,看眼前更看長遠,看局部更看全局,道中至道,謀中至謀.事實證明秦國的戰略是非常正確的,秦國統一天下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就在鄭國渠修成的15年後,即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鄭國渠建成後,秦國在經濟上、政治上效益非常顯著,《史記.河渠書》曰:“渠就,用注填閼(淤)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一鍾為六石四鬥,比當時黃河中游一般畝產一石半,要高許多倍。

鄭國渠——本是一場“陰謀”,卻成就了秦的千秋霸業

鄭國渠的歷史意義:

1,經濟上發展了農田水利建設,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農田灌溉面積擴大了,糧食產量大幅提高,人口隨之增長,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政治上,將陰謀轉化成了陽謀,將短期的不利與困難轉化成為長期的利益和功效.順勢而為,借力使力,積蓄物力,儲備糧草,獎勵耕戰,逐步提高了國家整體實力,為統一全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在哲學思想方面對後世有很多的啟示,如做事情既要看眼前利益,更要看長遠利益,既要看局部利益,更要看整體利益;做事情只要認為是正確的合理的就應堅持不懈,善始善終,不可半途而廢;做事情要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要懂得必先付出,才有收穫,一勞永逸,終有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