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一條人工溝渠是如何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

鄭國渠是一條開鑿於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用於灌溉關中平原的人工溝渠。它的開鑿使得貧瘠的關中地區成為秦國的糧倉,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基礎。恩格斯說:"暴力的本源是經濟力量,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是經濟的條件和資源幫助暴力取得勝利"。鄭國渠建成後,秦國在經濟上完成了發動統一戰爭的物質準備工作,並於15 年之後,消滅山東各國,實現了大一統,對此後的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鄭國渠:一條人工溝渠是如何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

涇河峽谷

鄭國渠修建背景

戰國末期,腐敗的奴隸制度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奴隸主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導致了奴隸起義此起彼伏,動搖了奴隸制度。此時,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主張以新興的封建制代替落後的奴隸制。他們開始尋求變法革新,以期促進生產的發展。在這背景下,秦國率先通過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了代表落後奴隸制度生產關係的井田制,解放了生產力,使奴隸變為自由的平民,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完全落後於東方六國。當時的秦國"民眾而兵弱,地大而力小",八百里秦川,土地開墾面積不足十分之一。秦國實施商鞅變法之後,開墾了大量的可耕地。《戰國策》記載:

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廢止"田裡不鬻",允許土地自由轉讓和買賣


鄭國渠:一條人工溝渠是如何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

商鞅

這大大提高了農民開墾土地的積極性,再加上鐵質農具的普及,這使得秦國的農業發展迅速。然而,隨著關中平原土地的大規模開發,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秦國統治者面前,那就是發展農業必須得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農業受制於自然,乾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春秋戰國時期,自然災害頻發,其中旱災尤為嚴重。根據史書記載,在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時期,發生較大的水、旱、蟲等災害四十七次,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其中乾旱發生的次數最多。周幽王二年,涇、滑、洛三川竭,岐山崩,以至"無草不死,無木不枯",關中地區的乾旱導致了平王東遷,西周滅亡。

根據現代科學測定,關中一帶年蒸發量超過九百毫米,乾燥度接近極值,而降水量較少,造成乾旱頻發。一些地勢較低的地帶,鹽分濃縮聚積,形成鹽鹼土壤,已經不適宜作物生長。於是,秦國從入據關中開始,一直跟乾旱做鬥爭,他們積極主張利用"溪谷流水"發展水利事業,使"山林、川、澤、泉澗的流水為人所利用",力圖利用國家機器,創造一種宜農的環境。

從疲秦之計到強秦之路

開鑿鄭國渠,起初並不是秦國提出的,這是韓國想出的"疲秦之計",最終成為了秦國的強國之路。在韓國存在的一百多年時間裡,竟被秦國欺負了19次。特別是戰國末期,長平之戰之後,魏國敗了,趙國也敗了,三晉聯盟被瓦解,韓國變得無依無靠。韓國的地理位置很尷尬,剛好擋住了秦國東進的去路,韓國曾經數次遷都,以求躲避秦國的威脅。但秦國虎狼之心,不依不饒。面對強秦,韓國實在是太弱了,韓惠王為削弱秦國國力費盡心機,終於想出了一個劍走偏鋒的對策,派一名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去幫助秦國修建水利灌溉工程。

鄭國渠:一條人工溝渠是如何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

鄭國

要知道,在當時的戰國時期,還沒有職業軍人,士兵和農民是不分家的。秦國要修建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勢必要動用大量的軍隊,而這麼龐大的水利項目沒有個十年半載恐怕修不完,與此同時,還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如此一來,既可以消耗秦國的國力又可保韓國殘喘數年。

韓國的這條"疲秦之際",秦國欣然接受了,因為,從秦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大片土地如果能夠實現良好的灌溉,這對於那個重農時代的掌權者來講,確實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尤其如此。沒有足夠的糧草供應,戰爭的機器就無法持續運轉,更不用說獲勝了。

雖然,在70年前,秦軍就翻過了秦嶺,佔領了廣大的四川盆地,之後四川的郡守李冰又建造了都江堰,使成都成為天府之國。但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要把四川的糧食運輸到北方戰場,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且得不償失。秦國對六國的土地虎視眈眈,為了對其之後的一系列戰爭提供足夠的糧食,在關中地區修建一道水利溝渠來灌溉農田,顯得非常重要。

偉大工程鄭國渠

鄭國渠的設計者是實施"疲秦之際"的韓國工程師鄭國。鄭國雖然是一名間諜,但他還是一名水利專家,職業操守過硬。為秦國設計的鄭國渠是富有遠見的,在當時很先進,最終"為秦建萬世之功"。

鄭國渠:一條人工溝渠是如何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

鄭國渠開鑿,始於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令鑿涇水自中(仲)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耗時十年,終於在公元前237年勝利完成這項規模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工程負責人鄭國,到達秦國後,深入到關中地區的渭河北部平原調研。通過勘察地形,尋找水源,走訪當地群眾,最終制定了鄭國渠開鑿的工程設計藍圖——沿著關中平原的北部山林地帶,修建一條溝通涇河和洛河的人工溝渠,引涇河水灌溉農田。

鄭國渠由三個部分組成,分渠首、引水渠和灌溉渠。

鄭國渠的渠首選在了"中(仲)山西邸瓠口",正處於涇河衝出群山進入平原的一個峽口。鄭國渠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北低的地形特點,引涇河水自西北向東南奔騰而下,並利用東西兩側的高山修築大壩。通過攔截涇河水進入灌區,充分利用渭北平原的地形特點,形成了自流灌溉系統。

鄭國渠:一條人工溝渠是如何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

為了連接渠口與灌溉的干支渠,鄭國渠還設計了引水渠。這條引水渠,全長十多華里,採用因勢利導的方法,使渠的位置與涇河水流成一定的夾角,從而達到多引水的目的。渠自西北向東南,寬十五米至二十米,高三到五米,在今天的禮泉縣王橋鎮還有渠底的留存。經過後世專家的研究,這段渠底修成了一定坡度,加快了水流速度,既能防止渠道的泥沙淤積,又提高了渠道輸送泥沙的能力。

鄭國渠的灌溉乾渠總長接近三百里,相當於今天的124.4公里。鄭國渠採用"橫絕"的工程技術,把小河的流水攔腰截斷,使其注入鄭國渠中。這種橫絕工程技術非常的巧妙,一方面,被橫絕的小河下游的河床地帶被騰出,改造成了可以耕種的良田,擴大了可灌溉土地面積;另一方面,沿渠的小河水注入鄭國渠後,增大了鄭國渠的灌溉水源。鄭國渠這種"橫絕"小河的設計理念,開創了大規模興修水利的先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在鄭國渠修建之前,關中渭北平原的土地以鹽鹼地為主,土壤貧瘠,莊稼無法生長。鄭國渠修成後,"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傾"。由於涇河中夾帶的泥沙富含豐富的有機礦物質,把曾經的鹽鹼地改良成了肥沃的可耕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即使遇到旱災,鄭國渠所在的灌溉地區仍能保持好的收成。

鄭國渠:一條人工溝渠是如何幫助秦國一統天下的?

關中平原

總結:毛主席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鄭國渠如此大的灌溉面積,壯大了秦國的農業經濟實力,增強了秦國的國力。據史料記載,從秦始皇繼位到統一六國的十幾年內,秦國發生的大的自然災害不下六次,秦國既要對付自然災害,又要準備統一戰爭。在這種情況下,鄭國渠灌溉區農作物的大幅增產,更加凸顯了其在政治、經濟及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從此關中成為秦國的"衣食之源",成為了秦統一六國的大本營,國富兵強的秦國最終消滅了山東列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鄭國渠的歷史意義深遠,它所滋養的關中地區,吸引了西漢、隋、唐等封建王朝在這裡定都,把關中變成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