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土地產生多份收益,定陶延伸“產業基地+農戶”鏈條讓農民增收

4月2日,在定陶區半堤鎮的綠網家庭農場裡,大棚裡碩果累累,務工的村民來回穿梭,一番熱火朝天的農忙景象。“最近就是在這摘個草莓,掰掰葉子,一天能掙40多塊錢,一個月能掙1000多元呢。”張樓村村民王秀梅說。

68歲的王秀梅是半堤鎮張樓村村民,過去只靠自己種地,一年忙到頭,卻掙不上幾個錢,村裡好多人也只好外出打工。

“現在家門口就能輕鬆掙錢,村民根本不想外出打工了。村裡好多外出打工的也都回來了。”綠網家庭農場負責人李釗說。綠網家庭農場是半堤鎮利用扶貧資金建立的扶貧項目,農場佔地360餘畝,常年用工200餘人,解決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問題。

一份土地产生多份收益,定陶延伸“产业基地+农户”链条让农民增收

“現在我們農場生產、銷售都恢復了正常,下一步我們準備擴大規模,創新延伸基地+農戶產業鏈新模式,農場給村民提供建好的大棚,讓他們自己管理,農場幫他們銷售,與政府一起幫助村民就業增收。”農場負責人李釗介紹說,疫情期間,農場產品銷售遇到了難題,鎮政府積極協調,利用微信、快手等網絡平臺解決了產品的銷售問題。

一份土地产生多份收益,定陶延伸“产业基地+农户”链条让农民增收

4月2日,在仿山鎮有機地標產業園區內,30畝大球蓋菇和100畝單價高達150元一斤的羊肚菌正迎來豐產期,工人正在大棚裡忙碌著採摘。“這兩種菌類單價高,產量高,豐產又豐收,用工量相對較大,真真正正實現了‘向土地要高收益’的目標。”仿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彭葵介紹。

據瞭解,有機地標產業園區2019年9月正式落戶定陶區仿山鎮,落戶之初,政府就積極流轉土地980畝。目前已完成7個高標準聯動智能溫室大棚的建設,其中包括一個展示區,兩個育苗區,四個無土栽培區,完成保暖大棚17個,帶動當地300多戶村民就業。

“我種了20多年菌菇了,有菌菇的種植經驗,現在產業園內做一些技術、管理工作,收入比自己單幹強多了。”村民陳春現說道。

“有機地標產業園可以吸納周圍的農戶完成一些農業生產和日常維護管理的工作,這樣的話,周邊村民不僅有土地流轉的收入,還有務工的收入,相當於又增加了一個收入來源,再加上有村民承包大棚的收入,一份土地帶來多份收入,很好地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彭葵說。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定陶區堅持將產業扶貧與就業增收相融合,發揮“農業基地+就業基地”優勢,紮實推進群眾就業增收,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的村民在領取土地流轉收益的同時又可以在大棚打工,既拿承包錢,又掙工資,拓寬了這些群眾的增收渠道,形成困難戶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農村大眾記者 石鵬志 通訊員 韓秀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