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邵晶巖:我不是英雄,是離英雄最近的人

“戰地”記者邵晶巖:我不是英雄,是離英雄最近的人

邵晶巖

我不是英雄,是離英雄最近的人


“戰地”記者邵晶巖:我不是英雄,是離英雄最近的人

邵晶巖

32天裡,他一頭扎進一個陌生的環境,輾轉於湖北省孝感市及所屬的漢川、安陸、應城三個縣級市,把每一天都當成兩、三天來過;

他負責報道550人組成的醫療隊,由採訪之初的不知所措,到告別之時能在人群中一眼找到採訪對象;

他融入其中,時刻被感動,又儘量保持清醒。

32天后,他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了家鄉,在孝感的所見所聞,已不知不覺成為他記者生涯深深的一道刻痕。

他說“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

“戰地”記者邵晶巖:我不是英雄,是離英雄最近的人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邵晶巖經歷過許多大型報道,但當2月19日隨我省第六批支援孝感醫療隊到達戰疫前線時,夜幕籠罩下的空蕩蕩的街市和醫院閃動希望和悲壯的燈火,使他更深刻地意識到,這場報道非比尋常。

孝感,全國除武漢市疫情最嚴重的城市,到3月21日,確診病例3518例。邵晶巖和龍江醫護人員一樣,當黨和人民召喚的時候,義無反顧地奔向了戰鬥前沿。

我省醫療隊550人,負責孝感市漢川、安陸、應城三個縣級市救治工作。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熟悉報道環境,一兵一卒兼顧三個地點完成繁重的報道任務?

“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邵晶巖深吸一口氣,穿上三層隔離服,隨醫護人員一頭扎進重症隔離病房。

“我不是英雄,是離英雄最近的人。”一小時的採訪拍攝下來,他的衣袖褲腳全部被汗水溼透。就這樣,在那些日子裡,他將一條條優質的視頻素材、鮮活的報道發回,傳遞著孝感三個地市的最新戰況。

“我還沒睡,期待魏麗的歌聲” “每次聽完她的歌心情會好很多”。在採寫《後方心理師情感催化,患者之間團體治療》新聞稿過程中,邵晶巖從“安陸加油!”微信群發現了這樣的線索。

原來,一個月來,護士魏麗每天堅持用歌聲讓患者放鬆情緒,每一首充滿溫情的歌曲,給了患者莫大的鼓勵。疲倦中的邵晶巖立刻來了精神,順藤摸瓜,寫下《安陸夜空最美的聲音》,“安陸人不會忘記,曾經的一個多月,黑龍江支援孝感醫療隊安陸分隊付出的汗水,還有夜空中響起的最美的聲音。”

他說,傳播溫暖就能帶來希望,在這個新時代裡,變化得越多,就越知道不變的是什麼。

他說“透過起霧的護目鏡,我更加堅定了記者的堅守與擔當

“戰地”記者邵晶巖:我不是英雄,是離英雄最近的人

“別靠太近,都出去!”

在漢川採訪時,省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武猛讓其他醫護人員離開病房,一個人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

“當了解到醫護人員為了救治患者,把生死置之度外,把責任抗在肩上時,你自然會全神貫注沉浸其中,透過起霧的護目鏡,我更加堅定了記者的堅守與擔當。”邵晶巖說。

輾轉於孝感和三個縣級市之間,為了擠時間,呈現更多新聞報道,邵晶巖的防護工作常常不充分。他說,面對身邊咳嗽不止的患者,內心也充滿了焦慮和恐懼,但當抄起“傢伙”準備採訪時,便立即拋開雜念,全身心地去尋找拍攝角度、捕捉現場細節。

“有很多細節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愛。看到昏迷的重症患者甦醒,應城醫療隊護士蘆婷婷如釋重負‘跑’出病房,靠在牆上哭了。很多這樣的情節每天都在感染著我。”

在抗擊疫情的戰壕裡,看到了真摯情義,沒有豪言壯語,卻是無盡的心意相通。在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戰役中,人性之美、信念之美在不斷的升溫發熱。時刻鼓舞著他。

他說“把信息第一時間傳遞、把溫暖最大範圍播撒,是我無悔的選擇

“戰地”記者邵晶巖:我不是英雄,是離英雄最近的人

疫情給人們帶來的傷痛猶如一道難以驅散的陰影,但在孝感的每一天,總有很多不經意的瞬間令他感動。

在救治現場,邵晶巖看到很多年輕的護士為患者擦拭、翻身,清理各種醫療垃圾…….不大的年紀,卻 有十足的擔當。

3月10日,為切身體會醫護人員的工作經歷,邵晶巖採訪當晚上夜班的90後護士嶽天華,一直到嶽天華凌晨1點坐大巴去醫院,他才結束採訪,入睡時已是凌晨2點。

“你必須和他們熬到那個時間點,你的感受才充分,才知道他們有多不容易。”作為一個記錄者,邵晶巖把作息時間切分成不同時段,通過不同的場景去呈現一線醫護人員的辛勞。

陽春三月,陽光驅散陰霾。3月20日,我省支援孝感醫療隊救治出院患者943名,完成全部救治任務。“和醫護人員一樣,感到欣慰,記錄英雄的付出,也是一種付出。”歸來時,邵晶巖說。

“貴報記者不懼危險,英勇逆行,衝鋒在孝感市疫情防控第一線……向黑龍江和孝感人民傳達了戰勝疫情的堅強決心。”離開孝感前夕,邵晶巖看到孝感日報社寫給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的感謝信,頓時眼眶溼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