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為什麼在清明古人選擇“上河”而不是上墳?

導語


很多人都知道,宋朝畫家張擇端有一幅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年間在清明節前後京城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的熱鬧景象。


你知道嗎,為什麼在清明古人選擇“上河”而不是上墳?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你知道嗎,為什麼在清明古人選擇“上河”而不是上墳?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孫羊正店”門口的鮮花攤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可是,我們不禁會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清明時節,古人們是“上河”,而不是我們今天常見的上墳呢?

清明節的“前世今生”


【一】清明節的前世

1、我們先來談為什麼要“上河”,

這與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上巳節密不可分。

上巳節指農曆三月上旬巳日,它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開始,三月初三就被稱為上巳節。在唐代的長安城中,上巳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上巳節和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二月初一的中和節並稱為“三令節”。

所以,有關上巳節的詩詞非常多,比如宋代詞人辛棄疾的《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就寫到上巳節的熱鬧非凡:“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還有那句詩聖杜甫流傳至今的《麗人行》裡:“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都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陽春三月、上巳佳節,社會各層人士的遊玩踏青圖。

農曆三月初,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這一天人們在水邊舉行祭祀活動,目的正是為了:招魂續魄,袚除不祥。此外,人們還給這一天增加了不少娛樂活動,皇帝要在這一天賞賜群臣,大宴百官;普通百姓則要到渭水、曲水等河邊春遊、踏青、作詩慶祝。

不知你還記不記得,《蘭亭集序》因為什麼才被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出來?

答案正是上巳節。


你知道嗎,為什麼在清明古人選擇“上河”而不是上墳?

大書法家王羲之畫像


你知道嗎,為什麼在清明古人選擇“上河”而不是上墳?

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集序》


你知道嗎,為什麼在清明古人選擇“上河”而不是上墳?

蘭亭雅集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傳統習俗,後來發展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件雅事。上巳日,人們在舉行完襏禊儀式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就飲酒作詩,寓意去除災禍不吉。

所謂《蘭亭集序》,就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2、清明節的“節”不是節日,而是節氣。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得名源於“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之意。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正因為清明最初是農事節氣之一,所以民間與之相關的俗語多於耕種有關,比如“清明前後一場雨,勝似秀才中了舉”,“清明種菜,有吃有賣”等。


3、為什麼古人不掃墓呢?

那是因為,最初,古代只有貴族有墓,百姓並沒有墓,直到秦漢時期,平民葬後始有說法,相對貴族稱“墓”、有碑,平民只有一個“墳”,也就是一個土包。

因此,墓祭一開始只是貴族活動,普通百姓只能進行家祭;漢代之後才逐漸普及。


【二】清明節的今生

現在,清明節正式成為中國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四月五日前後。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文規定四月五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又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起,清明節全國放假一天,來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麼到這一天,我們會用哪些方式度過這一傳統節日呢?


1、掃墓

相信很多朋友應該都有參加學校組織外出掃墓的經歷吧,清明前後,全校組織一次出遊,或徒步或乘車,來到當地烈士陵園一類的場所,每人一朵小白花,神聖莊嚴的義勇軍進行曲在耳畔久久迴盪,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相信學校的初衷一定是既追思了烈士,又親近了自然。


你知道嗎,為什麼在清明古人選擇“上河”而不是上墳?

學生掃墓


與紀念烈士不同,掃墓祭祖,即為“墓祭”,

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祭祖的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後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也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


2、盪鞦韆

古代清明節也稱“鞦韆節”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點絳唇》就曾描寫到:“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你知道嗎,為什麼在清明古人選擇“上河”而不是上墳?

李清照《點絳唇》


後來盪鞦韆不限於女子,成為男女皆宜的遊戲。民俗相傳,盪鞦韆可以祛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的越美好。


3、吃青團

臨近清明,中國許多地區都有食用青團的習俗,也就是所謂的“清明果”。人們把清明果叫成青青裹、清明糰子、艾米果、清明粿等,塘棲人愛叫“青圓子”。


你知道嗎,為什麼在清明古人選擇“上河”而不是上墳?


傳統做法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不過隨著時代發展,青團這一傳統小吃的花樣也越來越多,甜香、鹹香、軟糯等豐富的口感;鮮肉、嫩筍、蝦米等多變的餡料,無不體現出我國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和創造力。


寫在後面

相信你此時一定對清明節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加細緻深入的瞭解,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不妨計劃一次親近自然之行,攜你最愛的人,共度大好時光。


最後奉上一首海子的詩:

你來人間一趟,

你要看看太陽,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這裡是@井井有聊,精選書和影視,用最真誠的分享,為親愛的你賦能。你的喜歡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