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女为何会接受白居易的邀请?诗中提到的善才是关键

01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的秋天,夕阳照射在长江渡口,半边碧绿半边艳红。日落月升,被贬到九江的大诗人白居易正在此地送客。离别的愁绪被江水浸染,连送别之饮也不能尽兴。忽而附近的船上传来琵琶声,让白居易和他的友人听得如痴如醉。于是白居易赶忙邀请琵琶女来为自己弹唱几曲。《霓裳》、《六幺》歌罢,琵琶女谈及过往,引起大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随后为琵琶女作了一首《琵琶行》。


琵琶女为何会接受白居易的邀请?诗中提到的善才是关键

琵琶行(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下同)


有趣的是,白居易这平平淡淡的一件事,却引来了后来好事者的各种无端猜测。有人羡慕白居易的艳遇,有人感慨琵琶女的遇人不淑,也有人批评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不检点。这事越传越奇妙,好像两个人确实发生了一些成年人都会发生的事情。

随着这事越传越广,白居易的粉丝,宋朝人洪迈看不过去了,他在《容斋五笔》中写道:

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网虽于此为宽,然乐天尝居禁密,且谪官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掳写天涯沦落之恨尔。

洪迈认为此事纯粹是白居易为了写诗虚构的,只是他的描述中却说“夜入独处妇人船”、“中夕方去”,更增添了几分暧昧。


琵琶女为何会接受白居易的邀请?诗中提到的善才是关键

今日九江


到了元代,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根据《琵琶行》演绎了一场《江州司马青衫泪》。《江州司马青衫泪》写到白居易在长安时便与琵琶女裴兴奴相爱,谁料商人刘一强娶裴兴奴。多年后两人在浔阳相遇,重归旧好。

然而事实的真相会是后人猜想的那样吗?琵琶女为什么要接受白居易的邀请?

02

虽然白居易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但诗歌总归是文学作品,有着文学独有的虚构。可是好久好在,白居易是个老实人,他把真相都写到这首诗的序言当中。所以《琵琶行》的全称是《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序言中提到关键一点,白居易听到琵琶音有“京都声”,随后派人去询问琵琶女的来历。琵琶女告诉白居易,她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是白居易才命人添酒回灯,邀请琵琶女来演奏,琵琶女也答应了。

因而,这整件事的关键点就在于“穆、曹二善才”。查阅网上的解释,善才是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唐诗三百首详注》也称善才是唐人对琵琶师的称呼。但这明显不能解释我们的疑惑。再查阅《辞海》,它解释道——唐时著名琵琶师。《乐府杂录·琵琶》:“贞元中有王芬、曹保,保其子善才,其孙曹纲,皆袭所艺。”后也用以称琵琶师。


琵琶女为何会接受白居易的邀请?诗中提到的善才是关键


《辞海》里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琵琶行》中提到曹善才是确有其人,而且善才是他的名字。而其中提到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正在元和前一个!

既然曹善才有了,那穆善才是怎么回事?刚好两个人都叫善才,有那么巧合的事么?抱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检索唐朝文献,结果发现唐朝叫善才的人还真不少。

琵琶女为何会接受白居易的邀请?诗中提到的善才是关键

唐代名“善才”的人


所以善才可能就跟今天零零后的“子轩”、“梓豪”这样是一个很普遍的名字。那为什么大家喜欢叫“善才”呢?

善才,其实就是佛教中善财童子的“善财”。因为这个词是音译,所以有的翻译成善才,有的翻译成善财。比如《七佛所说神咒经》就说:“华严三昧善才童子”。而唐朝人信佛者多,所以很多人就用佛教用语来取名。最著名的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便是著名僧人。

03

曹善才、穆善才虽然确定是人名,但还不能否定“善才”具有文学意向。为此,我们检索《全唐诗》,发现“善才”这个词只出现过四次。其中一首为僧人贯休所作,其中善才的意思便是佛教中的善才童子。另外三次分别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元稹的《琵琶歌》、李绅的《悲善才》。

元稹的《琵琶歌》写了什么呢?全诗太长,我只节选相关的部分: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

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

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

…..

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

……

管儿管儿忧尔衰,尔衰之后继者谁。

继之无乃在铁山,铁山已近曹穆间。

……

元稹在诗中回顾了唐朝最优秀的琵琶手贺怀智和段师,自此之后水平下降,昆仑、善才不过如此。段师弟子中李管儿称得上优秀,但是管儿已经老了,能继管儿的有谁呢?应该只有铁山了吧,铁山的水平已经接近曹穆了。


琵琶女为何会接受白居易的邀请?诗中提到的善才是关键

连环画中的元稹


关于这一段,我们可以和《乐府杂录》中的琵琶篇对照着来看:

开元中有贺怀智,其乐器以石为槽,鹍鸡筋作弦,用铁拨弹之。贞元中有康昆仑,第一手。…

西市豪族厚赂庄严寺僧善本,(姓段。)以定东鄽之胜。翊日,德宗召入,令陈本艺,异常嘉奖,乃令教授昆仑。

贞元中有王芬,曹保,其子善才、其孙曹纲皆袭所艺。次有裴兴奴,与纲同时。曹纲善运拨,声若风雨,不事扣弦。

从这个记录可知,诗中指的昆仑是贞元年间的康昆仑,段师指的是僧人段善本。那曹穆、善才指的自然就是曹善才和穆善才了。

看来元稹对于这些琵琶名家都很熟悉,曹善才和穆善才自然不例外。众所周知,白居易和元稹是好基友,那自然也认识他们。不仅如此,根据宋人诗话的记载,白居易另有一首《听曹纲琵琶示重莲诗》,称赞:“谁能截此曹纲手,插向重莲红袖中。”可见白居易和曹善才的儿子曹纲也是认识的。

那李绅的《悲善才》又写了什么呢?李绅在序言中说他曾遇见一个游客善弹琵琶,询问后知道他的琵琶是向曹善才学的。他回忆起当年在皇宫内听曹善才弹琵琶的故事,听说如今曹善才已经死了,又有感于自身的经历,所以写了这首《悲善才》。


琵琶女为何会接受白居易的邀请?诗中提到的善才是关键

李绅


李绅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是小学生都会背。他也和元稹白居易关系很好。元稹的乐府诗就是受李绅的启发所写,还曾写过《长滩梦李绅》。白居易整理好诗集的第一件事就是寄给元稹和李绅。晚年白居易在寄给李绅的诗中说:“故交海内只三人,二坐岩廊一卧云”。足见两人关系亲密。

04

如此可见,白居易的至交好友元稹和李绅跟曹善才的关系都不错,白居易和曹善才的儿子曹纲也认识,那白居易自然与曹善才相识。而且现存的唐诗中只有他们三个提到了曹善才,更显得交情深厚。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白居易一听到琵琶女的琵琶声,就能听出“铮铮然有京都声”。派人询问,果然是曹善才的弟子。那白居易只要报上自己是曹善才的好友,作为弟子的琵琶女自然不会不给几分薄面。何况当年琵琶女在长安风光之时,或许也见过那个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如此一来,在风气开放的唐代,琵琶女更不会拒绝为白居易弹上几曲了。


琵琶女为何会接受白居易的邀请?诗中提到的善才是关键


仅仅有共同的熟人,白居易就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吗?当然不是。古代女性十五六岁便是正常结婚的年纪,而三十岁已经算是老大。故而晋代大富豪石崇最爱的婢女翾风到了三十岁也被当做老仆人了。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原因是“弟走从军阿姨死”。其弟从军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第二年朝廷出兵讨伐。同样是在元和十年,吴元济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怒而上书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可是朝中却有人借口白居易的诗不孝,排挤出了朝廷,最后被放逐到江州。

在同一年,因为同一件事,来到了同一个地方。在琵琶女的曲声和经历中,白居易仿佛看到了自己,不知不觉,泪已满青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