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真相:孔子到底有沒有殺少正卯?


還原歷史真相:孔子到底有沒有殺少正卯?


孔子到底有沒有殺少正卯?

關於孔子殺少正卯一事,始見於《尹文子·大道下》,又見於《荀子·宥坐》,其後《史記》、《孔子家語》等均有記載。

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此事子虛烏有,純屬杜撰,此中當屬南宋朱熹為代表。朱熹認為,孔子並沒有殺少正卯,此說一出,立即得到許多學者的支持和贊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為信。成書早於《荀子》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都沒有提到這件事,而且《左傳》、《國語》往往對孔子有所誣罔,也不提此事,可見歷史上沒有孔子誅殺少正卯的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以一個大夫的身份去殺掉另一個大夫,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子提倡仁,堅決反對輕易殺人,當魯大夫提出“殺無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時,孔子表示反對。所以殺少正卯一事,與孔子的一貫思想不相吻合。

筆者研究孔子思想二十多年,最終從心理學入手,找到了孔子的心理學模式,揭開了孔子思想的真實面目,赫然發現,二千多年來,學術界(文化界)對孔子思想的認識和理解竟然是歪曲的,甚至錯誤的,這其中也涉及到了孔子是否殺少正卯一事,這裡就和大家重新審視一下這件事,這裡就沿著上面提到的三點質疑入手展開分析。

首先,諸子百家著作中的確寓言居多,但並非都不可信。例如,《荀子·宥坐》中關於孔子對太廟中欹器的感慨的記載經筆者考證就是荀子出於自己學說的目的杜撰出來的,因為荀子所說的“惡”和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惡”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荀子純粹是借孔子之口來證明自己提出的“人性本惡”是源自於孔子,以提高自己學說的影響力,故的確不可信。但孔子殺少正卯之事與此不同,因為《尹文子·大道下》中亦有記載,此書應早於荀子,且二者學術意見並不相同,二者可以相互佐證,此其一。成書早於《荀子》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都沒有提到這件事,或許是因為作者在主流意識上認同孔子思想,故孔子殺少正卯自然是理所當然,本不值得記載,此其二。《左傳》、《國語》往往對孔子有所誣罔,卻也不提此事 ,那是因為《左傳》、《國語》在禮上是高度認同孔子的禮的主張的,也認為少正卯該殺,故不提此事並不代表沒有此事,此其三。

其次,說“孔子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以一個大夫的身份去殺掉另一個大夫,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這裡忽略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孔丘攝魯,相七日”、“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均顯示孔子手中握有面向魯國的巨大權力,而一個大夫僅代表地位和身份卻並不代表有權力;而在孔子時代,有權力的人別說殺一個士大夫,只要有膽量甚至殺國君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這類事情《左傳》中有很多,讀者甚至從記載中根本讀不出血腥味來,但殺人的確是件血腥味十足的事情,至於烹人更是嚇人。所以,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最後,孔子堅決反對輕易殺人這不假,但如果認為“孔子提倡仁”、 反對“殺無道以就有道”就是孔子反對殺人則是對孔子思想天大的誤解。君不見,齊魯會盟孔子腰斬執行命令的侏儒伶優有多麼果斷,要知道,這些伶優不過是在執行命令而已,有何過錯?該殺的本是發佈命令的那個人,更何況還是腰斬。但發佈命令的人孔子是無權殺的,只有拿這些無辜的伶優開刀了,孔子的血腥令齊國國君都感到害怕了,不得不妥協。但是,孔子的血腥換來了魯國不傷一兵一卒而取得了勝利,這個血腥殺人無疑是非常值得的。君不聞孔子有云:我“無可無不可”,這才是孔子一貫的思想。所以不殺人並不是孔子的原則,更不是他的一貫思想,是不是需要在某個時刻殺某個人、怎麼殺,這才是孔子真正關注的,而少正卯正是孔子認定的該殺而且必須立刻殺之人!

還有人認為,孔子殺少正卯不過是法家的陰謀詭計而已。這更是因為不懂孔子而作的臆測了,因為真實的孔子是非常重視法治的,而且還提出過非常先進的法律主張,他強調禮治為本,法治為保障。孔子作為世界文化史上唯一的千古聖人,可不是像某些人說的是被人捧上去的。試想,諸子百家中不是有吹的比孔子還牛的嗎?怎麼就沒成為聖人?其實,真正原因在於人人都心裡明白,孔子的話那是真理,大家都是讀著孔子的書長大的,這個聖人位子誰敢去搶?不過,將孔子貶低與諸子同列那是抬高諸子身價的最有力的手段,諸子們哪個不想?於是乎諸子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讓祖師爺孔老夫子再拉徒子徒孫們一把吧!於是,孔子就從諸子百家的祖師爺變成了諸子百家中的一員,先秦的文化史就這樣被後人給篡改了。

聽到這裡,讀者肯定想問:“殺少正卯的理由是什麼?孔子說的五條可是空洞之辭啊!”沒錯,孔子說了五條,沒有一點真憑實據,更像是強加之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當時,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還真的不好說出口,因為少正卯所講學的內容不但與孔子有所不同,而且在關鍵內容上與孔子唱反調,直接觸及了孔子思想的底線,動搖了孔子學說的理論基礎,更可怕的是,竟然有許多相信少正卯所講的內容。這可是原則問題,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必須殺他,而且必須立即殺他,不但要殺他,還要用他的死來警告那些信奉少正卯學說的人必須放棄那些有害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孔子才沒有明說少正卯犯了什麼罪,而只是說:“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

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這裡透露出了一點信息,原來是少正卯所講的內容與商湯以來上接文王下承周公一直到子產、孔子之時主流的禮制思想,也就是孔子的主張不一致。

那麼,究竟少正卯講了什麼讓孔子動了殺心呢?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了一個謎。

歷史上只要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沒有痕跡。幾百年後,一個盜墓賊無意當中揭開了這個秘密,這就是西晉時出土的令世人震驚的《竹書紀年》,上面關於堯舜禹的記載讓我們終於明白孔子為什麼要殺少正卯了。原來,孔子總結、提煉了此前幾千年逐漸形成、積累的中華文明的智慧、華夏民族對未來生活、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以及中化文明的發展史,通過重新整理編輯講解《尚書》、《詩經》、講解《周禮》、《易經》宣揚君子之道,為人類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實行民主集中制、打破身份限制(堯舜禹模式)、平等、讓賢、協作、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尚書》中所謂“同寅協恭和”)的、和諧發展的完美中國發展模式。正因為如此,柳詒徵、夏曾佑、梁漱溟、錢穆等歷史學家都認為,孔子之前的幾千年文化都歸到孔子那裡,而孔子之後二千多年的文化都出自於孔子,孔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無可替代的樞紐式的關鍵人物。這也是孔子能夠成為二千多年來中國各民族共同尊崇的聖人的真正原因。然而,正當孔子給弟子講堯舜禹通過民主集中制共商大事、不拘泥於身份地位選能讓賢、通過選舉實行禪讓制進行政權交替的時候,少正卯則在給弟子大講舜囚禁了堯,後來禹又囚禁了舜,都是通過篡權登上帝位的。《詩經》裡說,壞人群小了也讓人生氣,但還可以悄悄的擔憂;但壞人成了一大群,這就足以讓人真正擔憂了。孔子一看有那麼多的人相信少正卯所講的篡權之說,如此下去,造反必然就成了天經地義、理直氣壯的事情,那麼,國家焉有寧日?天下焉有和平?華夏民族幾千來憧憬的和諧社會如何能實現?這已經不是孔子與少正卯個人觀點分歧的問題了,而是上升到了決定華夏民族的發展和前途命運的高度,因此,孔子不能不、也不得不果斷下手,殺了少正卯,並用他的屍體來警示世人。這就是說,少正卯所講的,正是《竹書紀年》關於堯舜禹通過暴力奪權、殺戮賢能的記載,總有人相信歷史是少正卯所講的那樣,通過《竹書紀年》悄悄傳承了下來。

然而,歷史證明了少正卯的錯誤。自從《竹書紀年》一出世,奪權之人因為有了歷史依據而理直氣壯、膽大妄為,很快晉朝走向了滅亡,天下進入了一個大亂時期,即南北朝;但百姓還是嚮往統一和平的,後隋唐走上統一,中間出現了安史之亂,後韓愈匿名改寫了《竹書紀年》最終形成了今本《竹書紀年》,與孔子的思想統一了起來,並通過《原道》、學生李翱的努力,逐漸奠定了孟子的亞聖地位,後面又出現了一個亂七八糟的時代——五代十國,最終嚮往和平的百姓在趙匡㣧的帶領下中國進入了宋朝,不被人看待的《竹書紀年》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而今本《竹書紀年》得以流傳下來,從此,中國沒有再出現小國家林立、改朝換代的亂狀。

至於歷史上的堯舜禹究竟是怎麼實現政權交替的,我們現在並不能完全確定。但歷史證明,人民群眾是嚮往和平統一和諧穩定的生活的!民主集中制、尊賢讓能、構建和諧社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絕大多數百姓都不贊同少正卯的所謂篡權說,這也是這一說法逐漸成為只有少數人才相信的歷史的真正原因。所以,孔子當初殺少正卯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意志,代表了歷史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