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真相: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


还原历史真相: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


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

关于孔子杀少正卯一事,始见于《尹文子·大道下》,又见于《荀子·宥坐》,其后《史记》、《孔子家语》等均有记载。

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此事子虚乌有,纯属杜撰,此中当属南宋朱熹为代表。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立即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和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所以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笔者研究孔子思想二十多年,最终从心理学入手,找到了孔子的心理学模式,揭开了孔子思想的真实面目,赫然发现,二千多年来,学术界(文化界)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竟然是歪曲的,甚至错误的,这其中也涉及到了孔子是否杀少正卯一事,这里就和大家重新审视一下这件事,这里就沿着上面提到的三点质疑入手展开分析。

首先,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确寓言居多,但并非都不可信。例如,《荀子·宥坐》中关于孔子对太庙中欹器的感慨的记载经笔者考证就是荀子出于自己学说的目的杜撰出来的,因为荀子所说的“恶”和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恶”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荀子纯粹是借孔子之口来证明自己提出的“人性本恶”是源自于孔子,以提高自己学说的影响力,故的确不可信。但孔子杀少正卯之事与此不同,因为《尹文子·大道下》中亦有记载,此书应早于荀子,且二者学术意见并不相同,二者可以相互佐证,此其一。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或许是因为作者在主流意识上认同孔子思想,故孔子杀少正卯自然是理所当然,本不值得记载,此其二。《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却也不提此事 ,那是因为《左传》、《国语》在礼上是高度认同孔子的礼的主张的,也认为少正卯该杀,故不提此事并不代表没有此事,此其三。

其次,说“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孔丘摄鲁,相七日”、“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均显示孔子手中握有面向鲁国的巨大权力,而一个大夫仅代表地位和身份却并不代表有权力;而在孔子时代,有权力的人别说杀一个士大夫,只要有胆量甚至杀国君都是很容易的事情,这类事情《左传》中有很多,读者甚至从记载中根本读不出血腥味来,但杀人的确是件血腥味十足的事情,至于烹人更是吓人。所以,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最后,孔子坚决反对轻易杀人这不假,但如果认为“孔子提倡仁”、 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就是孔子反对杀人则是对孔子思想天大的误解。君不见,齐鲁会盟孔子腰斩执行命令的侏儒伶优有多么果断,要知道,这些伶优不过是在执行命令而已,有何过错?该杀的本是发布命令的那个人,更何况还是腰斩。但发布命令的人孔子是无权杀的,只有拿这些无辜的伶优开刀了,孔子的血腥令齐国国君都感到害怕了,不得不妥协。但是,孔子的血腥换来了鲁国不伤一兵一卒而取得了胜利,这个血腥杀人无疑是非常值得的。君不闻孔子有云:我“无可无不可”,这才是孔子一贯的思想。所以不杀人并不是孔子的原则,更不是他的一贯思想,是不是需要在某个时刻杀某个人、怎么杀,这才是孔子真正关注的,而少正卯正是孔子认定的该杀而且必须立刻杀之人!

还有人认为,孔子杀少正卯不过是法家的阴谋诡计而已。这更是因为不懂孔子而作的臆测了,因为真实的孔子是非常重视法治的,而且还提出过非常先进的法律主张,他强调礼治为本,法治为保障。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史上唯一的千古圣人,可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被人捧上去的。试想,诸子百家中不是有吹的比孔子还牛的吗?怎么就没成为圣人?其实,真正原因在于人人都心里明白,孔子的话那是真理,大家都是读着孔子的书长大的,这个圣人位子谁敢去抢?不过,将孔子贬低与诸子同列那是抬高诸子身价的最有力的手段,诸子们哪个不想?于是乎诸子们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让祖师爷孔老夫子再拉徒子徒孙们一把吧!于是,孔子就从诸子百家的祖师爷变成了诸子百家中的一员,先秦的文化史就这样被后人给篡改了。

听到这里,读者肯定想问:“杀少正卯的理由是什么?孔子说的五条可是空洞之辞啊!”没错,孔子说了五条,没有一点真凭实据,更像是强加之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还真的不好说出口,因为少正卯所讲学的内容不但与孔子有所不同,而且在关键内容上与孔子唱反调,直接触及了孔子思想的底线,动摇了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础,更可怕的是,竟然有许多相信少正卯所讲的内容。这可是原则问题,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必须杀他,而且必须立即杀他,不但要杀他,还要用他的死来警告那些信奉少正卯学说的人必须放弃那些有害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没有明说少正卯犯了什么罪,而只是说:“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

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这里透露出了一点信息,原来是少正卯所讲的内容与商汤以来上接文王下承周公一直到子产、孔子之时主流的礼制思想,也就是孔子的主张不一致。

那么,究竟少正卯讲了什么让孔子动了杀心呢?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了一个谜。

历史上只要发生过的事情,不可能没有痕迹。几百年后,一个盗墓贼无意当中揭开了这个秘密,这就是西晋时出土的令世人震惊的《竹书纪年》,上面关于尧舜禹的记载让我们终于明白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了。原来,孔子总结、提炼了此前几千年逐渐形成、积累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华夏民族对未来生活、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以及中化文明的发展史,通过重新整理编辑讲解《尚书》、《诗经》、讲解《周礼》、《易经》宣扬君子之道,为人类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实行民主集中制、打破身份限制(尧舜禹模式)、平等、让贤、协作、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尚书》中所谓“同寅协恭和”)的、和谐发展的完美中国发展模式。正因为如此,柳诒徵、夏曾佑、梁漱溟、钱穆等历史学家都认为,孔子之前的几千年文化都归到孔子那里,而孔子之后二千多年的文化都出自于孔子,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枢纽式的关键人物。这也是孔子能够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共同尊崇的圣人的真正原因。然而,正当孔子给弟子讲尧舜禹通过民主集中制共商大事、不拘泥于身份地位选能让贤、通过选举实行禅让制进行政权交替的时候,少正卯则在给弟子大讲舜囚禁了尧,后来禹又囚禁了舜,都是通过篡权登上帝位的。《诗经》里说,坏人群小了也让人生气,但还可以悄悄的担忧;但坏人成了一大群,这就足以让人真正担忧了。孔子一看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少正卯所讲的篡权之说,如此下去,造反必然就成了天经地义、理直气壮的事情,那么,国家焉有宁日?天下焉有和平?华夏民族几千来憧憬的和谐社会如何能实现?这已经不是孔子与少正卯个人观点分歧的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决定华夏民族的发展和前途命运的高度,因此,孔子不能不、也不得不果断下手,杀了少正卯,并用他的尸体来警示世人。这就是说,少正卯所讲的,正是《竹书纪年》关于尧舜禹通过暴力夺权、杀戮贤能的记载,总有人相信历史是少正卯所讲的那样,通过《竹书纪年》悄悄传承了下来。

然而,历史证明了少正卯的错误。自从《竹书纪年》一出世,夺权之人因为有了历史依据而理直气壮、胆大妄为,很快晋朝走向了灭亡,天下进入了一个大乱时期,即南北朝;但百姓还是向往统一和平的,后隋唐走上统一,中间出现了安史之乱,后韩愈匿名改写了《竹书纪年》最终形成了今本《竹书纪年》,与孔子的思想统一了起来,并通过《原道》、学生李翱的努力,逐渐奠定了孟子的亚圣地位,后面又出现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时代——五代十国,最终向往和平的百姓在赵匡㣧的带领下中国进入了宋朝,不被人看待的《竹书纪年》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在历史烟云之中,而今本《竹书纪年》得以流传下来,从此,中国没有再出现小国家林立、改朝换代的乱状。

至于历史上的尧舜禹究竟是怎么实现政权交替的,我们现在并不能完全确定。但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向往和平统一和谐稳定的生活的!民主集中制、尊贤让能、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绝大多数百姓都不赞同少正卯的所谓篡权说,这也是这一说法逐渐成为只有少数人才相信的历史的真正原因。所以,孔子当初杀少正卯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意志,代表了历史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