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曾经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62169323


《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关键的就是这个量字怎么解释,清末以后有些人故意的去歪曲,把它解释成尽量、尽力;而当时慈禧“量”这个字本身而是衡量,考量,而不是“尽中华之物力”的意思。

在与八国联军的谈判过程中,慈禧曾电令谈判的李鸿章,奕劻等人:“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学者王开玺的解释是,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曾有过种种与列强交涉的努力,想要削减赔款的数额,只是最终没有成功;且慈禧在谕旨中有一段话,是要奕劻与李鸿章等人与列强讨价还价——“细订约章时,婉商力辩,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故而,在他看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清政府的上谕是要求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必须‘竭忠尽智’,与列强切实相商,不得在赔款等问题上漫天要价,任意要挟,以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来‘结与国之欢心’。”

为什么后来依然有人宁愿相信慈禧为了巴结各列强,尽力去满足其要求?既有条约签订时清政府巨额赔偿,也有更深层的意思,又是为什么?








一个人的夜晚n思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签订国家最多,并丧失多项主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耻辱。

慈禧战败后下“诏书”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

从此之后,清政府只“希望用中国的财力物力去迎合洋人,尽量达到洋人的喜好要求”。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天剧好看666


1,辛丑条约里没有把她作为义和团事变的罪魁祸首惩治,此刻她非常高兴。
2,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刚好对应我国4.5亿人民,这是一个巨大羞辱,刚好对应慈溪那句“中华之物力”,真是无耻至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2b80001df5edeae7e7f\

大飞博士


这句话意思简单,但要想有深入的理解,得从内外大小深浅几方面解读。

首先,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估算我中华大地的物力,能与众国家一起欢愉。偌大的国土,你们几个国家能拿走多少,大地上的东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是慈禧太后的想法。

其次,这也是无奈之举,慈禧太后知晓无以应对,对方实力太强大,与其打败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好人,想要什么拿走就是,这也是慈禧太后最大的罪恶,不反抗的拱手相让是可耻的,即然已经是全国的掌权者,就有义务要保护好人民和国家财产。

再次,这也是一直以来做天朝大国之梦下懒政的结果,官员贪污腐败,经济虚空,军力下降,腐朽不堪的王朝,慈禧太后也染上了富贵病,不再管顾子孙后代,用彻底将就的办法,管你三七二十一,只要我活着享福就行,你后面的人我死了也看不到,爱怎么样怎么样。

最后,本质上说,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善,发展到极端就是软弱不堪,列强入侵,也想用无尽的损失换得皆大欢喜,着实可怕,不顾所有人,只想独自享乐,这大概是人性中最真实也是最大的自私。


书房记


这句话怕是学过初中历史的读友都读到过了,当时读出来的都是气,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慈禧太后的确是个精明的政治人物,懂得灵活变通,在该硬的时候强硬,该当缩头乌龟的时候,也一点不犹豫!(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慈禧太后强硬的一面,前后两次政变,1861年辛酉政变成功搞倒一直把自己踩在脚下的辅政八大臣,尤其是肃顺的倒台,扫清了慈禧太后走向权利之巅的道路。

到了1898年戊戌政变,对于时值1壮年的正牌皇帝――光绪帝,可以说一点机会不给,直接软禁到死,而那些参与蛊惑怂恿光绪帝的变法人士,能抓住的统统杀头,一个不留。

但是慈禧太后也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样束手无策,但架不住手底下人忽悠,竟然趁义和团混乱试图打击打击洋人。


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恶国,而此时的晚清政局根基已经出现不稳的迹象,一向顺服且注重言行举止的汉族地方督抚,比如李鸿章、张之洞以及刘坤一等人,破天荒的搞了个“东南互保”,说白了就是你慈禧太后惹出来的祸,你自己背锅。

结果慈禧太后仓皇西窜至西安,在慈禧太后来说,她觉得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由于自己一时的鲁莽,使得她成为了西方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慈禧太后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最后的宣判结果。

当她听说八国联军仍然同意她出来主持朝政时,简直是天上掉来的馅饼,激动不已,不但没有了对西方侵略者的愤恨不已,反而多了几分感激之情。

就有了题头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极具谄媚之态,也说明了刀架在脖子上,要是不想死,多么怂逼的事情都不算个事!


历史三日谈


不邀自答。

这句话被某些人别有用心的掐头去尾、偷换概念,把量解释为尽的意思,并言之灼灼的说是清政府卖国的铁证。不过结合原文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负责和列强谈判的大臣尽力减损,防止列强狮子大开口。我们可以看一下原文: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从原文来看,清政府原则上接受了列强开出的议和大纲,只不过具体细节清政府并不满意,所以才有这句“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所以这句话的原意,就是悠着点,别让洋人狮子大开口,考量中国实际情况,同列强谈判媾和。总体来说,就是要求负责谈判的奕劻、李鸿章等人以外交手段给中国减轻点损失。而且量这个意思,分明是考虑、合计的意思,而不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翻译的尽的意思。再者谈判媾和,本质上就是结欢心,难道还能继续结仇?

虽然外交努力并没有减轻赔款,但是清政府依然和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放弃了赔款,用于中国发展教育,包括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在中国建设大学等项目,也算是减轻了中国的损失,毕竟这笔钱还是花在了中国人身上。


北洋海军炮手


这就是中国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了。

义和团最初在山东河北闹事,主要是仇视洋人、外国宗教以及西方文明的带来新生事物,于是他们屠杀传教士和洋人,但是更多遭殃的是信仰西方宗教的洋人,而当时清朝在山东的巡抚毓贤,也是持仇视洋人态度,于是他对山东境内的义和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被弹劾调到山西,而近代另一位著名人物袁世凯则调入山东,老袁在山东对义和团进行了严厉镇压,于是义和团转入河北,而且由于清廷本来对于义和团的态度就不统一,结果半推半就之下,义和团进入北京。

参加义和拳的拳民

进入的北京的义和团开始对洋人和教民下手,而西方屡屡向清廷抗议无效后,决定武装干涉,而慈禧误信谣言以为外国人要把她干掉,而让光绪重新执政,于是更加仇视洋人,新仇旧恨一起来,1900年6月的清朝做出了惊人之举,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而西方各国反应也很迅速,由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进行武装干涉,慈禧下诏清军和义和团对洋人对战,清廷甚至发出了屠杀普通洋人的命令“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然而神功护法义和团与装备近代武器的清军,居然连北京城内的外国使馆区都攻不下来。

八国联军士兵的合影

而南方各省封疆大吏,公推李鸿章为首,以清廷对全世界宣战为乱命为由,拒绝执行和西方各国的交战命令,反而与英国、美国签订所谓的“东南互保协议”坐观清廷中央、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交战。这期间反对战争,要求与西方和谈的清朝大臣许景澄、联元等人都被处死。

慈禧西逃路线与东南互保

近五万人的八国联军很快在天津大沽登陆,进而攻占天津,向北京进发。兵锋直抵北京城下,慈禧狼狈逃亡西安,北京被八国联军攻占。

占领紫禁城的八国联军

这时候慈禧又想起了议和,她将战争的责任完全推给义和团,责令各地清军剿杀义和团,然后开始与八国进行谈判,并又处死了当时积极主战的毓贤、载勋等大臣。

也就是在后来的谈判之中,慈禧说了她那句千古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有人说慈禧的卖国贼,近代中国衰落的罪魁祸首,说她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西方各国达成和谈,下诏指示什么都可以给,意思就是只要能和谈,中国有的东西,外国随便拿。

但是也有人说这是恨慈禧的人断章取义,而慈禧真实的意思是告诫谈判的大臣,中国就这个情况,悠着点,能省点就省点,在考虑中国实际情况下,与各国达成合约。

当然了是慈禧告诫谈判大臣“中国什么都能给,还是要考虑中国实际,别什么都给”那就是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大东北的小豆包


哈哈。说白了就是: 要钱,你给个数吧!只要你开心就行。

同治以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崛起,纷纷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它们为了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夺取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日益尖锐起来;

中国就成了它们激烈争夺的对象之一。美、日、英、俄、法、德都把侵略的黑手伸进清王朝控制的地区,使整个中国周边地区都出现了严重危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兴起,“惹怒”了洋人。害怕洋人报复的慈禧逃携光绪皇帝一起离了北京。

在外面“漂”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慈禧就委托或者叫做授权给大臣去和洋人“议和”,题主的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慈禧的决策。

要回北京,可以啊!洋鬼子的目的也很明确;无非就是“赔款割地”,并且巩固各路列强在中国已经到手的既得利益。

一边是虎视眈眈的列强,另一边是急于回京继续掌权的西太后,本来双方的实力就非常不对称。

清政府只有就范的份儿,哪里来的讨价还价的本钱。西太后对内的残忍(对义和团运动),对外的无能暴露无遗。

这也要洗白,有意思吗?


闲看秋风999


首先要说的是慈禧做为当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能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真是耻辱无能到极点的表现。但是要了解慈禧为什么能说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话,却也需要了解说这话的历史背景,也算以史鉴今吧!

1840年后,随着清庭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列强在枪炮背书下获得了在中国大规模传教的权力,在中国开启了教会殖民的模式,西方的教会可不仅仅只是传教,它还拥有管辖教区范围的部分权力。

然而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的传承的文明国度,无论是文化上还是社会管理上都自有自己的体系。列强的一神论开始在中国传教自然就会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激烈碰撞;而教会又试图插手中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就更是侵犯中国基层官员和仕绅手中权力、也为广大中国民众所不接受;更何况还有列强对中国人经济利益的侵犯!

正因如此,在全国范围内对列强殖民统治的反抗就风起云涌。由于清庭对外战争的屡屡失败,清庭官方和仕绅都不敢站到反抗斗争的第一线,所以这种大规模的反抗就是以民间团体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直接结果就是从1860年到1899年全国教案达近八百起。

正因如此,至1900年在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就有了列强八国联合出兵入侵中国的庚子国难。

1900年6月10日,大沽口外各国军舰的指挥官们便派出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西摩尔中将率领的2053名联军,从塘沽登陆赶往天津租界,并于当天乘火车向北京进发1900年6月14日,西摩尔率领的联军在天津、廊坊一带受到数千名义和团与负责京津铁路防务的清军聂士成部的阻击,与外界的联系中断。

1900年6月17日0点50分,在距最后通牒限定的时间还有70分钟的时候,大沽口外海面上的22艘联军军舰开始向大沽炮台开炮,清军立即开炮还击,战争正式爆发。由于弹药库被炸和天津的援兵没有如约前来,炮台守军在抵抗了6个小时后,南北炮台相继陷落,守军大部阵亡。

战争爆发第3天的1900年6月19日,大沽口已经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城内1900年6月19日下午3点,慈禧派人照会各国公使,要求他们在24小时之内离开北京前往天津,当晚,公使们复函清政府,请求延期赴津,并希望能够在明天上午9点前得到答复。

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离开东交民巷,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交涉公使撤离之事,在途中恰好遇上端郡王载漪的虎神营官兵巡逻,克林德被清军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21日,慈禧下令颁布《宣战诏书》。

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先是以乱命为由拒绝清庭对其抗敌总指挥的任命,后又与英国等列强达成谅解领头出面组织所谓“东南互保”至使中国东南两广、湖广、闽浙产、两江等总督麾下及山东袁世凯部等清庭花无数财物组建的新式军事力量至身于国战之外,这完全是汉奸行为!

正因如此,列强联军于1900年8月17日全面占领北京,并连续8日在京城无军纪的烧杀掠抢,并在后来的长达一年的占领期间对京郊的屠杀奸淫从未停止过。

最后由李鸿章出面签订了《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连本带息赔款总额高达9.8亿两、并分别派要员到各国赔罪、拆除海防工事、共同镇压义和团、屠杀了幸存的120位主战派大臣及其它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慈禧在此种情况下,可以说对国家统治完全已经是名存实亡,于是这无能的老娘们就说出了“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好”的不负责的愚蠢言论。

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段屈辱!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抵抗侵略而牺牲的先烈!永远记住曾经的苦难!一定要搞明白历史的真相,而不是跟着西方的舆论去践踏否定那些抵抗侵略的英雄,而相信那些为李鸿章之类翻案的恶心舆论!


史可见证


诚邀!

慈禧的确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这是有案可查的。一般人也认为这是慈禧“卖国求荣”的罪证。

但是,她说这个是在《辛丑条约》谈判的过程中,而不是签订后。



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其含义是:

奕劻等呈报的十二条大纲我已经准了,可以按照这个大纲去谈判。但仍然命令他将详细的细节内容仔细研究斟酌,要根据中国的物力去赔偿(以免列强狮子大开口),以保证各国满意。

“量”这个字本身就不是“尽中华之物力”的意思,而是衡量,考量。由此可见,慈禧并非要为了讨好列强而败光国家的物产,毕竟她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何况作为一个统治者,赔给列强的越多,她自己可以享受的就越少(假使她的享受不变,那她就要拼命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即使她把国库当作她的家产,她也不会将家产拱手让人。

更重要的是,《辛丑条约》之所以签订,是由于慈禧下令向八国联军宣战,最终失败了才不得不赔款的!

即使是最后的赔款数额,也是经过奕劻、李鸿章不遗余力地与列强“竭力磋磨,争得一分是一分”式的软磨硬泡下才成交的!

所以,看问题不能离开问题只看表面,你都打败了还拿什么跟人家谈判,你不赔款眼看着国家就岌岌可危了好吗?

我相信,这种情况下,身为当权者的慈禧是并不那么情愿出卖国家利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