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人為何給人留下“小男人”印象

引言:上海人一直是小氣、精明、市儈的代名詞,尤其是上海男人一直被吐槽不像個男人,甚至顯得很爺們的上海男子最好的讚美就是“你不像上海人”。可無論是體育場上為數眾多的上海明星,還是民調數據中顯示的上海市民身高都表示上海人的身體素質絕對對得起他們的經濟水平。那麼對上海男人的指責顯然是針對上海男人的性格,究竟是什麼導致同種同文的族群會有這麼大的矛盾?

上海男人為何給人留下“小男人”印象

上海人的身高排名全國第八為南方第一,考慮到人口結構的三分之一出身於營養不良的年代(比大部分地區都高),若單論青年可能排全國前三。

集體記憶與刻板印象

要搞清楚這點我們先要從大眾印象中的上海人說起。如上文所述上海男人的形象是非常斤斤計較的小市民,可上海妹子的形象也好不到哪兒去——作、強勢,中年婦女尤其可怕,總而言之就是“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有人將之歸結為上海人女權主義思想濃郁,可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2013年到2015年,上海市婦聯維權窗口接受的家暴投訴諮詢分別為282、243和440起,佔當年婚姻家庭類諮詢投訴的5.75%、6.44%和9.18%,呈略有上升的態勢。對2015年上海市婦聯維權窗口家庭暴力投訴個案進行分析發現:家暴受害者的年齡絕大多數集中在26歲到45歲之間,佔比31.35%。同時家暴案例又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約佔89%的案例都是男性針對女性,針對男性的暴力僅佔0.74%。

上海男人為何給人留下“小男人”印象

顯然上海家庭並非大眾以為的那樣讓女人佔據統治地位,很多對女權乃至對人權的侵犯依舊隨處可見

很顯然所謂“上海人都很怕老婆”的思維是從其他地方演變過來的。筆者追根溯源,發現大部分人之所以產生這種印象,是因為不少上海家庭會讓男人做飯、洗衣、倒垃圾,大部分人心中這是獨屬於妹子的活兒,再加上上海結婚所需的車房,就形成“什麼都以女為尊”的刻板印象。總結一下,不是上海男人真的“不像男人”而是“上海男人不符合傳統社會對男人的要求”。

上海男人為何給人留下“小男人”印象

男人做飯並不意味著男人的地位低下,可太多人喜歡把二者混同

可偌大的中國,男人會做飯,且做地比女人更好的地方並不少,尤其是四川地區——很多成都男人表示自己做飯會比妻子更好,做出的飯菜也更加可口,不少四川人也自嘲自己是“粑耳朵”“怕妻夫”。但是,全國對四川男人的印象卻沒有這麼“妻管嚴”,這是為什麼呢?

大都市環境導致上海人生活方式異於其他地區

根本原因還在於上海自身的大都市屬性,所有的細節都會被全國人民所觀察,大都市也讓人的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眾所周知上海人準確地說是上海市區人往上數三代幾乎沒有本地出生。作為上海人的第一大族源——寧波人在浙江地區卻給人硬朗、精明、能幹的印象,這和上海的親戚們並不是很像。造成這個差異的原因,還是在於幾十年前上海要比寧波更加接近“城市”。

上海男人為何給人留下“小男人”印象

靜安區被稱為上只角,倒退二十年是寧波族裔的聚集地

在清末民國,上海大部分地區雖然在名義上歸屬中國,洋人只能有一個“納稅人”組成的“委員會”,(這裡指公共租界)可在實際生活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帶去歐美的組織架構。根據西方經濟學,城市之所以為城市,是因為它有著嚴密的階層分工,以及強大的第三產業。上海的老城區,除了徐匯等極少數地方,幾乎沒有農業用地,全是第二和第三產業。

一個地方一旦開始工業化,那麼傳統的“男耕女織”以及它所帶來的生活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異化。在以往丈夫一人耕種就能養活全家,妻子再只要負責家務最多織布補貼家用即可;現在到大都市,房價足以讓工薪階層花費一百年也買不起,傳統的小家庭只能選擇改變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讓夫妻都出去上班,才能勉強生活。

上海男人為何給人留下“小男人”印象

大都會肯定不會允許男耕女織這種田園生活

雖說如此,可男人做飯這種行為,畢竟衝擊著幾千年積累形成的價值觀——很多保守的老人表示,寧可餓死也不會在有妻子的前提下自己做飯。這種思想並非中國人獨有,事實上很多歐美髮達國家也有類似情況。

對此發達國家的政策是用一部分的稅收給家庭主婦發放福利,比如日本就允許丈夫將個人所得稅扣除一部分用來養活自己的妻子。這些國家的妻子們也樂意如此,畢竟不用上班就能拿錢的生活誰會拒絕?

可惜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這種政策無法實行,在沒有補貼的前提下一家子的成年人必須都有工作才能維持生計。筆者訪問過很多上海家庭(夫妻皆為上海人),他們表示哪怕國家開放了二胎也不會生養,理由無他——養不起。

上海男人為何給人留下“小男人”印象

一對夫妻,一個二十二歲前無法提供財政補助的後代,一對喪失勞動能力的父母,僅靠丈夫根本不現實

可惜多數時候,人類的大腦能分析的信息是有限的。在老一輩大部分缺乏教育的情況下,大部分人會選擇“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上海男人做飯就是因為“上海男人窩囊”被女人壓制,這可比理解城市與鄉村經濟的不同容易太多了。偏偏作為大都市上海算得上所有城市的具象化,全國人民很多不知道或者懶得去知道成都或者廣州地區的男人是不是做飯,但一定知道上海有很多男人是“家庭煮夫”,偏見便如此埋下。

從這方面將上海與很多城市的矛盾是傳統的城鄉矛盾的一個縮影。

上海人“大都市性格”的養成與改變

當然如此巨大的犧牲,自然不是沒有回報的,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身處大都市的人,永遠比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人有信息優勢。上海作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又有大量外國僑民,長期居住在這兒,自然知道很多其他地區的中國,所不知道的生活方式和組織模式。比如上海的老弄堂破舊且骯髒,好幾戶乃是數十戶人家居住在同一棟樓裡。可無論這些人家相處時間多久,都不會在發現煮飯沒油時,順手用鄰居家的;無論這些人彼此之間多麼熟悉,都不會在不經允許的前提,下用領居家的醋。老上海們就在這種“你不佔我便宜,我也不佔你便宜”的生活狀態中,渡過了百年時光。

上海男人為何給人留下“小男人”印象

老弄堂的生活照

這種習慣在第一產業還佔據絕對主導的中國裡,這無疑是個異類,是絕對無法被理解的。(注:六年前中國城鎮人口才超過農村)農村的宗族結構與互助組織,對男鄰居相處幾十年竟然不用隔壁一滴芝麻油的行為非常排斥,普遍認為這種精打計算的生活方式,實在小家子氣,“不像男人”。同樣的情況也出在四川地區,更都市化的成都人,往往被其他四川地區民眾貼“不夠大方”“摳門”的標籤。

不過更重要的因素,還是上海人的物質生活實在不夠豐富——這也導致上海人,尤其是婦女對家中的罈罈罐罐特別在意。小孩子調皮打碎一隻碗,那等待他的就是一頓打——不是怕瓷器碎片割傷小孩,而是真的心疼那隻碗。一瓶腐乳就著鹹菜喝著粥,這是很多傳統上海人的早餐;今天的年輕人大部分表示不能適應,至少不能像父輩那樣天天吃。

腐乳和粥或者大餅油條是傳統的滬式早點

相比食物上的困難,住房的問題無疑更讓上海人困擾——畢竟,那時候全國都吃的不好,可住的這麼差的,全國卻真沒幾家。那時候一家四五口人居擠在不到10平米的家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廁一般用痰盂解決;弄堂出口一般有個糞池,如廁完後就將穢物倒進,代價是每次出去都得捏著鼻子。用今天上海的標準,那裡是典型的貧民窟,但在當時這已經是上只角了,下只角的棚戶區更是悽慘無比,被稱之為“滾地龍”。

上海男人為何給人留下“小男人”印象

弄堂再差好歹是石庫門房子,“滾地龍”連茅草屋都不如

由於住房的條件過差,很多上海夫妻為了繁衍後代,被迫去公園裡行房;在那個談性色變的年代,能做出這種“前衛”之舉,可見當時的環境對人影響多大,也難怪老上海們對事物非常敏感,會反覆計較得失。

結語

今天全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對年輕人來說,男人做飯,也不是什麼特別丟人的事情了。老上海的弄堂今天已經不多見,年輕人幾乎都是在新式公寓中長大的;當舊有的集體記憶不復存在,很多生活習慣自然就改變了,青年一代的上海人與外省市人員之間的衝突,較父母一輩明顯緩和就是鐵證。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城市化的加深,“你不像個上海人”終究會成為過去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