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华山风景区,还缺一座“边贡祠”

济南华山风景区,还缺一座“边贡祠”

虽然历代吟咏华不注山的文人众多,但华山土生土长的文学巨匠,却只有明代“前七子”之一的边贡,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大家,建议在华阳宫内,或建一座“边公祠”,让济南人铭记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家。

有一些人可能会问“边贡是谁?”那真的说明你的历史学的不好,因为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就有明代“前后七子”的介绍。在中国文学史上,明代“前后七子”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前七子”与“后七子”中,各有一位济南人,分别是边贡、李攀龙。李攀龙大家都很熟悉,明朝一代文宗,领导明朝文坛20多年。前七子的代表人物边贡,却少有人知,甚至很多济南人都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位文学大家是老乡。山东博物馆现在藏有明代画家绘制的《边贡像》。

济南华山风景区,还缺一座“边贡祠”

山东博物馆藏明人所绘的边贡像

边贡字廷实,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他一生的著作也称为《华泉集》。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就知道了,边贡的老家就在济南华不注山脚下,华泉附近。边贡为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清朝大文学家王渔洋整理了边贡的文集,并在序中称“济南诗派大昌于华泉、沧溟二氏,而荜路蓝缕之功又以边民为首庸”,这里的华泉就是指边贡,而沧溟指的是李攀龙。据记载,在李攀龙旧时墓碑上,也有“前明中叶之后,名臣而负名誉者,济南有二人焉,一为华泉边尚书,一为沧溟李先生也。”

为什么边贡在文学史上贡献巨大?因为明朝时期八股横行,虚浮的“馆阁体”统治文坛,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以李梦阳、边贡等为代表的“前七子”力图改变这种局面,“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史·文苑传》),发起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天下学人翕然宗之。嘉靖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与之相呼应,前扬后激,遂把这一运动推向高潮。经过"前后七子"的努力,终于取代"台阁体"而雄踞文坛。这一次文学复古运动,对于改变"台阁体"萎弱文风,清除八股文窒息文艺创作的恶劣影响,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边贡非常热爱家乡济南,流连于济南的湖光山色之间,写下了大量吟咏济南风物的优秀作品。如《西园八景》、《寒食郊行》、《题贾园四首》、《七月四日泛湖》、《湖上杂兴》、《登千佛山寺》、《游龙洞山》、《出靳村望灵岩寺》、《泰山回马岭》、《登岳次刘希尹韵四首》等,都为写景佳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其次,诗人也写有不少关心农事的诗篇,如《望雨》、《忧旱》等。

边贡平生喜收书,有求古书癖,所蓄书万余卷,嘉靖十年(1531),他被罢官归故里,在济南大明湖畔筑"万卷楼",将一生收藏的金石书籍纳于其中。不幸第二年即嘉靖十一年(1532年)"万卷楼"火灾,他仰面大哭:"嗟呼,甚于丧我也!"诗人痛苦异常,由此大病不起,遂起病而卒。终年57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